張騫出使西域路線圖
2月1日,《文明的回響:來自阿富汗的古代珍寶》即將在成都博物館揭開神秘面紗。阿富汗處于歐亞大陸中部,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多姿的古代文明,是與我國邊界線最短的鄰邦。中阿兩國交往歷史悠長,橫貫歐亞大陸的絲綢之路更是密切了兩國的交往。
公元前139年,為了聯合大月氏共擊匈奴,漢武帝派遣大使張騫出使西域,預與大月氏結盟對抗匈奴,卻在大夏(今阿富汗北部)見到了產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四川造的貨物就已經跋涉千山萬水,開啟了出口貿易。
敦煌壁畫:張騫出使西域
張騫開拓“絲綢之路”鑿通西域
彼時漢朝國力日趨強盛,漢武帝計劃消除匈奴貴族對北方的威脅。屆時又聽到有關中亞地區一支勢力強大的游牧部族“大月氏”的傳言,于是預與大月氏建立聯合關系。武帝公開征募能擔當出使重任的人才,當漢武帝下達詔令后,張騫挺身應募,毅然挑起國家和民族的重任,走上遠途。張騫出使西域本為貫徹漢武帝的戰略意圖,但出使西域后漢夷文化的交往逐漸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不僅現今中國新疆一帶同內陸的聯系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
阿富汗著名的蒂拉丘地墓葬出土了中國的連弧紋銅鏡,在貝格拉姆城址曾出土有中國的絲綢、漆器,這表明漢朝的產品已經通過絲綢之路遠銷至阿富汗地區了。而在我國甘肅馬家塬墓地、成都金沙遺址出土的的金器與蝕花肉紅石髓珠,也表明了秦漢時期的中國受到草原文化、印度文化及波斯文化等外來文明的影響。
驅龍戰車圖案飾物(圖中車為漢式車)
豹圖案飾物(龍的形象和中國戰國、兩漢時期龍的形象一致)
南方絲路由成都始
公元前126年,張騫出使西域歸來,稱自己在大夏國見到了蜀布與邛竹杖,由此斷定中國西南有一條通往域外的古道。當時,絲綢之路已經溝通著西漢王朝與西域諸國,而很少有人知道,在中國西南的崇山峻嶺中,還有一條南方絲綢之路。這是一條從成都起步,通往印度、阿富汗乃至地中海沿岸的古道。
張騫是有史以來第一個到達巴克特里亞、并對當地有深入了解的中國人,他將“巴克特里亞”稱為“大夏”。在這里見到蜀布和邛竹杖后,張騫便向當地人調查由來,得知這兩樣東西竟產自中國南方。原來從西南蜀地出發經由身毒(今印度)就可以到達大夏,這條路線當時被稱為“蜀身毒道”,也就是現在的“南方絲綢之路”。它表明至少在兩千多年前,這條從成都出發的南方絲綢之路已經開通。
阿富汗蒂拉丘地出土的中國銅鏡(反應大月氏與西漢王朝的交流)
四大帝國并立世界
阿富汗是古代絲綢之路上將中國與印度、波斯、希臘以及羅馬聯系在一起的重要節點。公元2世紀前后,世界從東到西并立著四個大國——東亞的東漢王朝,中亞和南亞的貴霜帝國,西亞的帕提亞帝國,地中海沿岸的羅馬帝國。這些文明古國都創造了極其輝煌的歷史文化,從中國經貴霜帝國、帕提亞帝國到羅馬帝國,則是當時世界最主要的商路。
貴霜帝國位于中亞南部和南亞北部地區,是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作為漢朝的鄰國,雙方通過絲綢之路,商貿往來十分頻繁,交流諸多。漢章帝時,班超出使西域,曾經贈送錦帛給貴霜國王。從1世紀起,大乘佛教北傳,東至漢朝的僧人大部分來自貴霜境內。229年,貴霜王被調遣使到魏國,魏明帝封其為“親魏大月氏王”。
此外,帕提亞帝國西與羅馬對峙,東與貴霜相接,扼絲綢之路要道。但為了過境貿易的利益,帕提亞與東漢王朝保持著友好關系,漢人仍稱之為“安息”。而因距離遙遠、交通困難,東漢王朝與羅馬帝國的官方聯系較晚且少,但雙方間接或直接的民間商貿早已開展。166年,羅馬安東尼王朝元首馬可·奧勒留遣使從海路經紅海、印度洋、南海到達漢朝,獻上方物,開啟了兩大帝國的直接溝通。
阿富汗正處東亞、中亞、南亞和西亞相接的要沖之地,自古以來就是各種文明相互碰撞的十字路口,中國的絲綢很多都是經過阿富汗進入中亞和歐洲,因此中國與阿富汗的文化交流是中國與世界文化交流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月1日到成博,與231件(套)阿富汗國家珍寶面對面,盡閱異彩紛呈的古代世界各國文明。
《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張騫在大夏見到蜀布與邛竹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