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尾孢菌
寄主:杜鵑花、滿山紅
發生期:4-7月
為害特點:病初葉上產生紅褐色小點,后逐漸擴展成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為多角形病斑,直徑1~5mm。病斑葉片正面色深,而背面色淺,葉緣的病斑可以相互連結。潮濕時多在病部表面生灰黑霉點。
防治要點:
(1) 注意田園衛生,清理落葉集中燒毀。夏季保持通風透光,避免濕度過大。
(2)發病期間,用40%多硫懸浮劑300-4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或30%氧氯化銅懸浮劑500-800倍液噴灑防治。
病原:盤多毛孢菌
寄主:毛杜鵑、滿山紅
發生期:6~10月
為害特點:該病主要發生在老葉,也可為害嫩葉。病害多從葉尖或葉緣開始發生,形成不規則的葉緣、葉尖干枯,嚴重時可達葉片的1/2~2/3。病斑黃褐色,病部與健部分界明,邊緣色稍深,上面生黑色粒點。該病在蟲害嚴重或缺鐵致使生長衰弱的植株上較重。嚴重發病時植株葉片大部分脫落,導致植株生長衰弱,發育不良,花蕾數量減少。
防治要點:
(1) 清除落葉,集中燒毀。
(2) 可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21%丙環唑乳油2000-3000倍液交替噴灑防治。
病原:外擔菌
寄主:毛杜鵑、無憂樹、秋楓
發生期:3~5月
為害特點:主要為害嫩葉和幼芽。葉正面病部起初呈鐵綠色斑,以后凹陷略呈圓形,直徑3-12mm。病部葉背肥厚,呈弧形狀隆起,暗褐色至紅褐色,表面被白色粉末,最后葉片干枯脫落。
防治要點:
(1) 做好冬季和春季防寒,提高植株抗寒能力。
(2) 病前,可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用40%多硫懸浮劑300~400倍液,或65%代森鋅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噴灑。
病原:缺鋅引起的一種生理性病害
寄主:杜鵑花、山瑞香
發生期:4~10月
為害特點:感病植株枝梢至頂端葉片明顯變小,葉質硬脆,葉緣向背面翻卷,葉色缺綠,長出黃褐色銹斑,葉片尖端黃白色;枝梢節間縮短,葉片聚生,成簇束狀,植株生長不良;花蕾減少,退開花,花少而小,嚴重時整株死亡。此病早春至秋季均能發生,以夏季為重。
防治要點:
改良土壤,使土壤pH值<6。少施磷肥和化肥,適施氮肥和有機肥。發病時可施用11.25-22.5kg>6。少施磷肥和化肥,適施氮肥和有機肥。發病時可施用11.25-22.5kg>
病原:缺鐵引起的一種生理性病害
寄主:杜鵑花,除此還為害梔子、茶、廣玉蘭等
發生期:全年均可發生
為害特點:感病葉片初期葉脈間褪綠失去光澤,然后葉肉變黃白色,葉脈尚青綠,使葉片上的綠色呈網紋狀,最后全葉完全黃化或黃白色,沿葉尖、葉緣向內干枯,病葉易脫落。本病主要發生在多石灰質的土壤,或長期施用的水肥偏堿性的地區。此病早春即見發生,至接近秋季時發病最多。
防治要點:
(1) 改良土壤,使堿性土壤變為酸性土壤。
(2)用0.2%~0.3%硫酸亞鐵灌澆根系。地上部可用純硫酸亞鐵0.1g、乙二胺四乙酸二納0.14g、水500mL配制成的溶液,葉面、葉背均勻噴灑,每隔3-5天1次,連3~4次。
病原:疫霉菌
寄主:除杜鵑外還為害馬櫻丹、軟枝黃蟬等
發生期:4~7月
為害特點:主要侵害根頸部及根系,根頸受害后出現褐色凹陷病斑,表皮常脫落,木質部剖視可見棕褐色條紋。病菌侵染根系導致根部壞死,影響營養吸收,致使地上部生長不良,葉片無光澤,發黃,老葉早衰脫落。
防治要點:
(1)雨天注意排水,避免土壤枳水。
(2)發病初期可用58%瑞毒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20%井岡霉素800-1000倍液等藥劑,加磷酸二氫鉀500倍液、802植物生長調節劑3000-8000倍液澆根防治。
科屬:膜翅目三節葉蜂科
寄主:毛杜鵑、杜鵑花
發生期:全年均可發生,世代重疊,以2-4月發生最重
為害特點:幼蟲喜食嫩綠、生長良好的葉片,而黃葉、過老的葉片或剛萌發出的嫩葉幾乎不取食。被害后葉片殘缺不全,甚至僅留葉脈,嚴重時葉片被吃光。此蟲害在環境陰濕、管理不善、雜草叢生的園地中發生較多,盆栽杜鵑發生少。
防治要點:
(1) 清除田間雜草
(2) 杜鵑三節葉蜂盛發時,可用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10%氯氰菊酯乳油3000-4000倍液,或25%溴氰菊酯乳油4000-5000倍液防治。
科屬:半翅目網蝽科
寄主:毛杜鵑、杜鵑花等
發生期:一年發生10代,一般6-9月高溫干旱天氣易發
為害特點:以若蟲和成蟲為害寄主植物的葉片,吸食汁液排泄糞便,使葉背呈現銹黃色,葉片正面出現針點狀白色斑點,嚴重時全葉失綠蒼白,影響植物的光合作用,致使植物生長緩慢,提早落葉。
防治要點:
(1) 保護天敵,杜鵑冠網蝽天敵有草蛉、蜘蛛、螞蟻等,其中草蛉是優勢種,在它盛發期避免噴灑農藥。
(2) 在杜鵑冠網蝽為害盛期,可用10%氯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40%氧化樂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噴灑防治。
精彩內容
點擊下方↓
【版權】圖片來自益光文化,益光編輯,轉載需注明,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