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湖市初名洪湖縣,得名于湖北省第一大湖泊,全國第七大湖泊的洪湖,兼有紀念湘鄂西革命根據地之意。其來歷蘊含地形地理的滄桑變遷和紅色革命的風云際會,曲折而賦意味。
洪湖乃晚出之湖,古為云夢澤,大小湖泊星羅、溝渠汊套棋布。歷史更替,滄易桑移,水道遷徏,贏縮變幻。據《水利考》記載,明代沔陽州湖泊,北以李老為大,西以西湖為大,南則黃蓬為大,東則太白為大。諸湖皆逶迤入太白湖。太白湖上接夏水,下納沔水,是長江和漢水的分洪孔道,均至沌口入江。其間,江漢經常潰口,攜帶泥沙涌入湖泊,使諸湖無法容納長江、漢水分泄的洪水。至明成化正德年間(1465-1521),南北江襄大水,堤防崩潰,垸堘倒塌,河湖淤淺。“最患者茅埠江口,更三十年不治,東南盡成水區矣。”茅江就是城區新堤左近的長江段面,由于水患連年,水流沖擊,泥少淤塞,其下游黃蓬湖湖床抬高,致使上端星羅橫棋布的小湖小汊連成一片,面積越來越大,天圍勢闊,形成一望無涯的湖泊,百姓皆稱大湖,每每下湖捕魚采蓮,都說到大湖去,誰也沒有關注它的正式名稱。然其水湯湯,浩無際涯,魚翔鴨浮,蓮香荷馨,漸成富饒之域,聲名遠播,名不經傳。光明荏苒,不覺到了清康熙二年(1663),康熙皇帝找到暗自出宮,隱于湖北武當山修道的父親順治帝后,于是鸞駕親臨武當,向父皇請安。事畢,心情舒暢,便取道荊州歷游江南。到達荊州府后,府官接駕,禮畢閑敘,府官提及新堤西北,有一秀麗富饒的大湖,名聞遐邇。龍心大悅,問道“是什么湖?”府官奏曰:“尚無湖名,今躬逢圣駕,祈賜名為幸。”康熙皇帝一為籠絡臣心,二為賣弄文墨,欣然應允,問明來由后,略為沉思,即說:“既是洪水沖積成的大湖,朕就取名洪湖吧。”府官俯伏稱謝。此后,欽名御賜的洪湖之名,名傳天下。
盛名勝地,物阜產豐,洪湖遂成江漢平原一顆璀璨的明珠。然而,黑暗的舊社會,是強梁的天下,洪湖地區漁農百姓,受盡湖霸地主的欺凌剝削,掙扎在水深火熱之中。洪湖在怒吼,人民在抗爭,特別是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革命斗爭更是風起云涌一浪高過一浪,洪湖成為湘鄂西革命搖籃。周逸群曾詠:“洪湖萬頃歲月長,濁水污泥兩混茫。小試翻天覆地手,白浪換作紅旗揚。”
1927年,在中共鄂中特委和沔南區委領導下,9月10日,肖仁鵠、劉紹南等共產黨人領導發動了戴家場暴動,打響了洪湖武裝斗爭的第一槍,建立了工農革命軍第四軍。1928年1月,以秋收暴動人員為骨干,建立了由彭國材、夏道美領導的洪湖赤衛隊,他們高唱“老子本姓天,家住洪湖邊,有人要捉我,除非是神仙”的戰歌,贏得反清鄉斗爭的勝利。1929年,根據黨的“六大”決議,先后成立鄂西游擊隊、洪湖游擊總隊,并擴建為中國工農紅軍獨立第一師、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1930年7月,紅四軍更名紅二軍,二、六軍合編為紅二軍團,賀龍任總指揮。9月,湘鄂西特委和聯縣政府成立,鄧中夏任特委書記,周逸群代理特委書記兼聯縣政府主席,這標志湘鄂西革命根據地實際形成。1930年冬至1931年春,敵人集合3萬余眾兵力向洪湖蘇區發動第一、二次圍剿。這時紅二軍團渡江南征遠離根據地,駐守江北的洪湖赤衛隊在周逸群、段德昌領導下,運用游擊戰術,奇跡般取得一、二次反圍剿的偉大勝利。許光達大將地曾贊為“中國革命戰爭史上偉大一幕”。1931年3月,南征攻打長沙的紅二軍團受到嚴重損失,改編為紅三軍,返回洪湖。5月,成立湘鄂西臨時省委、湘鄂西革命軍事委員會。9月,成立湘鄂西蘇維埃政府,瞿家灣成為紅色根據地首府。然而,左傾路線橫行,錯誤地大殺“改組派”,段德昌、彭國材等一批革命中堅人士慘遭殺害,致使第四次反圍剿失敗,1932年紅三軍被迫撤出洪湖。后與紅六軍團會師,編為中國工農紅軍三大主力之一的紅二方面軍。對此,毛主席有過高度評價:“紅軍時代的游擊戰爭,堅持數年之久,都是河湖港汊能夠發展游擊戰爭并建立根據地的證據。”正因為洪湖是中國革命的策源地之一,為紀念湘鄂西蘇區革命,1951年經政務院批準,成立洪湖縣,1987年撤縣建市。紅色洪湖,源遠流長,如今,正以筑夢小康的新故事,傳承光榮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