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有位家長很“幽默”地問小海,年底了,錢緊,但孩子期末考得還不錯,想給他些物質獎勵,不知道給什么比較好呢?
恰好小海前段時間剛剛寫了一篇關于考后獎勵的文章,各位家長不妨看看,因為不當的獎勵方式不僅不能激發孩子的學習積極性,反而不利于ta的長期學習。
是什么給你“六親不認”的勇氣的?
期末考試
前幾天,姐姐轉給我的一則新聞令人忍俊不禁。
貴陽的一個二年級的小男孩耀天在拿到成績單后,因為成績優異拿到了獎狀,回家的路上,走出了一個被眾多網友戲稱為“六親不認”的步伐,不僅逗樂了街坊鄰居,更是讓網友都樂了。
能夠讓這個小男孩這么“霸道”的,不僅僅是一個好成績、一張表彰自己的獎狀,更有自己期待已久的父母對自己承諾的獎勵。
耀天的母親說,他期中考試只考了77分,家里和他說,只要他期末考試好好考,能拿90分以上,就給他買個單車。
拿到成績單的小男孩,感覺媽媽承諾的自行車要到手了,喜不自勝,大搖大擺地上演了一出凱旋的大戲。耀天的媽媽笑說,孩子大概是太驕傲了。
姐姐笑著說,你說,爸媽許諾一輛自行車就能一下從77分上到90多分,我家那小子,我從小給他承諾了那么多獎勵,怎么還要我操那么多心,關鍵成績還沒起色?真是人比人,氣死人。
從外甥小時候起,姐姐和姐夫就特別喜歡用物質獎勵來激勵外甥,一開始的確有點作用,但進了初中后,外甥就像一條“咸魚”,怎么刺激都沒有用。
為什么會這樣?物質獎勵對孩子到底有效還是無效呢?
有條件的獎勵
有可能正在擾亂孩子的認知
聽了我這個困惑,一位老師朋友給我講了這一則故事:
有一群孩子在一位老人家門前嬉鬧,老人實在難以忍受其鬧聲,于是他提出來要給每個孩子10美分,并對他們說:“你們讓這兒變得很熱鬧,我覺得自己年輕了不少,這點錢是為了表示謝意。”
孩子們很高興地接過錢。第二天仍然來了,一如既往的嬉鬧,老人再次出來,給了每個孩子5美分,孩子們仍然興高采烈地走了。
第三天,老人只給了每個孩子2美分。孩子們勃然大怒,一天才給2美分,知不知道我們多辛苦,孩子們向老人發誓,他們以后再也不回來為他玩了。
朋友說,家長過多給予孩子物質獎勵的做法無非是想解決孩子學習動機的問題。而他們給到的獎勵,就如這位老者給到孩子們的錢,讓孩子的玩耍動機從單純的享受快樂轉為想要獲得獎勵。
學習也是如此,在孩子年幼的時候,過于聚焦物質獎勵,也會讓孩子感覺自己的學習是為了獲得獎勵而學,從而忽略了學習真正的樂趣。
那些如外甥一樣,認為學習是外部強加給自己的事情的孩子,體會不到學習的樂趣,自然也不會成為愛學習、主動學習的人。
“要知道,孩子遠沒有如大人般清晰的學習目的,這種有條件的獎勵,會讓孩子產生混亂的概念,以為物質便是學習的目的。并且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欲求也會增長,而家長總有一天不能滿足孩子的欲望。當我們不能滿足孩子欲望的時候,孩子的學習興趣便會大打折扣。”
不過也有研究者持有不同看法,哈佛大學弗賴爾教授曾經做過驗證,得到物質獎勵的孩子并沒有失去所謂的“努力學習的快樂”。不過還是建議家長慎重運用物質獎勵,效果也可能因人而異。
“研究表明,在孩子小的時候,獎勵的不是金錢,而是一些能夠激發他們干勁的小東西,效果會更好。而對于初中生、高中生來講,物質獎勵會更為有效。”朋友看來,姐姐的獎勵有些“前置”了,如果在他小時候激發起的是他學習的斗志和意愿,恐怕結果會有所不同。
中學階段獎勵孩子的3大原則
對于中學生來講,適當的物質獎勵并沒有問題,但如何獎勵卻大有講究。
朋友說,他建議家長在獎勵孩子時應該遵循這幾條原則:
01 大目標>小目標
朋友說,他身為中學老師在教育自己的孩子時,其實較少使用到物質激勵這種方式,因為他希望明確告訴孩子的一點是:學習是孩子自己的事情,要自己對自己負責,學習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掌握知識、提高文化素養,最終能用學到的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他說,自己不希望在學習這件事上,孩子會從我要這樣做,這樣做是應該的,轉變為這件事是別人讓我做的。
他將其稱之為學習的大目標。而一個個獎勵被他稱之為小目標。
“大目標、小目標的樹立,不應該是由家長樹立的,而是要孩子自己在意識里給自己樹立的。孩子可以想要獲得短期的物質獎勵,但不能將物質獎勵作為自己學習的最終目標。家長的任務就在于幫助孩子明晰:學習本身是具有意義的事情,所以我們是在為學得更好而奮斗。”
02 輸入>輸出
朋友說,自己不會在考試前承諾什么物質獎勵,而是將獎勵出其不意地藏在孩子日常的學習過程中。
這是我們常說的“考出好成績就獎勵你”和“認真讀一本書”就獎勵你,哪一種更能提高孩子的成績的問題。
比起前者,后者更有效。這是因為前者是輸出型獎勵,即針對結果的獎勵,后者是輸入型獎勵,針對過程的獎勵。前者告訴孩子你要做到什么,后者則在告訴孩子,你要怎樣做。
約翰貝茨克拉克獎獲得者、哈佛大學教授弗賴爾在美國的芝加哥、達拉斯、休斯敦、紐約、華盛頓這5 個城市進行了實驗。結果顯示,更好、更有效地提升學力的是對“輸入”進行獎勵。
一方面,對“輸入”進行獎勵時,孩子們明確知道自己應該做什么,即應該好好讀書、完成作業。另一方面,對“輸出”進行獎勵時,大人卻沒有明確告訴孩子們具體方法是什么、究竟應該如何做。
這里我們得到了非常重要的教訓:不應該依據考試成績等輸出型指標給予獎勵,而應該依據讀書、完成作業等輸入型指標給予獎勵。
03 淡化獎勵的頻率,強化獎勵的原因
美國行為心理學家伯爾赫斯.斯金納的物質獎勵實驗中,斯金納制作了一個箱子,然后把一只饑餓的白鼠放了進去。小白鼠在箱子內亂跑亂爬時,按壓到了操作桿,這時一顆食物丸子被送進了箱子。幾次按壓之后,小白鼠便學會了主動按壓操作桿獲得食物。
就是這個小裝置
但這種頻繁“按壓-獲得食物”的獎勵機制是短期的,后來小白鼠只在饑餓時才按壓操作桿。當這種情況發生后,斯金納改變了投放機制。
按壓操作桿后給予的獎勵變成了隨機的,小白鼠有時按壓之后完全沒有食物,有時一按就兩份或更多份……小白鼠高興得瘋掉,一直興奮地按壓按壓……根本停不下來。
這獎勵機制也被稱為“變換獎勵原則”。
應用在獎勵孩子這件事上,其要義在于父母不要對每件事每次都予以獎勵。
比如,在激勵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要和孩子講,“你寫完作業,我會給你10塊錢。”而是要從一開始就明確做作業是每個學生的本職工作,而不要有交換條件。
在執行過程中,家長可以視情況而定,給孩子一些不經意的獎勵。并且在基于這些獎勵的同時,要給出自己的理由,并且這個理由一定要具體。
不要和孩子說,你寫完作業了,所以我給你10塊錢,而是要告訴孩子,這次作業你沒有犯平時馬虎的習慣,而且字寫得橫平豎直,很好看,所以要獎勵你。
總結一下,就是不要給孩子特定獎勵的心理預期,獎勵可時有時無,并且要告訴孩子獎勵的具體原因,原因要具體到希望孩子養成的學習習慣上。
聰明的家長要看清
不讓孩子更愛學習的獎勵不是好獎勵
不是只有物質上的獎勵才能讓孩子提起興趣,物質獎勵也是為了激發孩子學習興趣、學習動力服務的,而這些,不是一部手機、一個紅包、一件衣服就能解決的。
聰明的父母都把學習興趣培養看作是一項日常任務。
我建議用見縫插針的“廉價”表揚,幫孩子建構成就感。
比起物質獎勵,表揚看起來就要廉價得多。事實上,只要運用得當,表揚這種形式不僅能夠常用,并且經久不衰。
比如,我女兒剛學算數那會,我們去菜市場買菜,她自己算出了要交的錢,那是她第一次在生活中活用數學啊,我特別開心,忙夸她,“你都能算賬了。下次爸爸不用來,你都可以幫爸爸把菜買回來了。爸爸好高興。”她聽了之后很高興,因為她內心那種被肯定、被信任的渴望得到了滿足,這讓她很有成就感和價值感。
不要以為中學的孩子已經過了這個階段,其實他們的內心同樣渴望來自他人的認可。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這種渴望會更加強烈,所以各位父母不妨在生活中多對自己的孩子表示一些認可,這是性價比最劃算的獎勵。
要注意的是,表揚的時候,家長不要用“聰明”“優秀”“棒”等籠統的詞匯,而是要告訴孩子哪里執行得好,這樣孩子能夠內化為自己前進的方向。
比起“昂貴”“奢侈”的物質獎勵,恰當適度的表揚鼓勵,才是性價比最高的激勵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