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來北海游玩,都少不免到老街(珠海路)看一看,走一走。早在民國16年(1927年),珠海路已開始擴建,借鑒廣州騎樓街道樣式,對原大街進行改造,街道拓寬為9米,多為中西合璧的嶺南騎樓建筑,以兩至三層為主,立面幾乎都是統一的劵拱結構,雕飾線流暢,百頁窗門,注重女兒墻的雕飾。沿海岸線東西走向,總長約1.44公里,這在中國現存的騎樓建筑中,也許是罕見的。
有個外地老朋友,就非常非常地喜歡老街,每次來北海總會逛幾次老街,一邊看一邊拍照,慢慢地欣賞老街的騎樓建筑。這次國慶,他還帶了一幫老鄉來北海看老街。只是離開以后,朋友語氣消沉地給我打了個電話,說老街已經變了很多,騎樓被商家封堵占用沒有了,大型招牌擋住了建筑外觀,老街已經沒有了那種滄桑和古樸的味道。
他甚至有些生氣,覺得北海人沒有好好地保護老街。他認為老街真正的核心價值,就是騎樓和原始的建筑外觀,沒有了這些,老街乏陳可善,一無是處。
隨后,朋友還給我發來了幾張數年前拍的老街相片,當時的老街還沒有現在這么繁華,舊相片中的老街悠閑恬靜。這個下午,我突然很想去看看現在的老街,和朋友的相片中有些什么不同。
這些年雖然很少逛老街,不過老街的情況也聽過一二,別說外地人,就是本地人也對老街騎樓被堵頗有怨言。沒有了騎樓,多了商鋪和林林立立的大招牌,老街好像沒有了原有的那種味道,總是缺了點什么。
老街應該是什么樣子?安靜還是喧嘩?殘舊還是嶄新?其實都不好說,我小時候就在老街長大,當年的老街經常是空無一人,那時的老街也不設防,不論深夜白天,家家戶戶都中門大開,在那個貧乏年代,北海人也沒有什么家當值得小偷光顧。
白天,我和小鄰居常常躲在騎樓的陰影里玩耍,街上每一棟老房子,我們都肆無忌憚地跑進去橫沖直撞,柏油路面的老街,也任我們奔跑呼叫。偶爾有單車經過,輕輕地按一下鈴鐺,清脆悅耳的鈴聲,立即散落了一地,似乎整條街都能聽到。
到了夜晚,老街更顯凄清,差不多每晚都有盲公,腋下夾著兩個小布錘,手持竹杖敲打著地面,在騎樓里游走招攬生意。老街昏黃的路燈,永遠是似亮不亮,但仍然有許多人搬著椅子或竹床,在騎樓里聊天休息。有時,臨街的窗口會飄出一段收音機的粵劇音韻,于是大家又一起靜了下來,跟著樂聲低吟淺唱。
在老街長大的北海人,多半不喜歡老街,陰森潮濕,沒有廁所,磚木結構的老房子,放個屁樓上樓下都能聞到,風雨敲打瓦面的滴嗒聲,讓人難以入眠,種種苦處,不在老街住過的人,很難體會。
今天的居住環境,雖然改善了許多,但對于自己來說,總是一個成長過的地方,總是少不免會想起。逛老街已經變成了一種懷舊活動,說不清,道不明。最無奈的是,老街再也沒有了記憶中的痕跡。
下午到了老街,一邊慢悠悠地逛著,一邊用手機翻看朋友發來的相片。
第一張相片透過旁邊的教堂來定位,我很快就找到了位置。相片中的建筑物差別不大,最明顯的是以前商家沒有在騎樓擺賣,騎樓之間連通,有了騎樓的遮擋,即使刮風下雨,行人也可以不必打傘穿梭自如,但現在擺滿了檔攤,根本無法通行,游客只能頂著炎熱陽光來逛老街。
騎樓本來就是為了方便市民和商家出行,屬于公共場所,即使是屋主也沒有騎樓的產權,如此亂擺亂賣,破壞了騎樓原有的使用功能,實在讓人掃興。
通過圖片對比,還發現商家為了擴大鋪面,方便自己出入,竟然拆除了騎樓原有的拱門。作為北海深受保護的歷史建筑,商人這么做實在有些膽大妄為。
第二張照片找了好久,因為招牌擋住了建筑外觀。相機沒有長角,加上街面的檔攤擋著,只能分兩次拍攝了,連續五間相同拱門的騎樓變化不大,頂面造型也很漂亮,只是那個珠寶大招牌,極不協調,破了建筑的整體風格和美感。
右一騎樓二層頂有個木窗不見了,也許里面沒人居住了。老街有不少的老房子,因為無人打理年久失修,已經頻臨崩潰,成為危房。老屋建筑很多是共墻,牽一發而動全身,所以即使想重新建設,施工難度也很大。
第三張相片是在老街東段,離旺盛路的老街入口已經很遠了,在這里經營的商鋪不多,所以得以保持寧靜。左三、四的建筑外立面剛剛作了改造,一片潔白。居民種植的景觀小樹物,也令街道添了幾分生氣。美中不足的是右三的騎樓大門,用些爛木板攔擋著,非常難看。
另外還找到了一張同地段的相片,攝于2006年的五一節,與剛才兩張相片也有些差別,整條街光溜溜的,沒有綠色植物,左三、四的建筑外立面還貼了白色長條瓷磚,很自然地想起一個笑話,當年北京某村長向全國莊嚴宣布:“等俺村有錢了,就給長城貼上瓷磚。”
最后一張相片的建筑,已經臨近老街的東端盡頭了,因為遠離了商業,獨享一方寧靜,也因此沒有受到較大的改建和破壞,容貌一切依舊,只是騎樓停滿了電動車。目前從西到東整條老街,騎樓幾乎都給檔攤、電動車占用了,根本無法體現其原有的遮陰擋雨的功能。
騎樓的形成與推動,與早期僑居海外的華商有關,他們發現歐洲的騎樓建筑適宜商住兩用,而且建筑立面漂亮,于是帶回建筑圖紙和款項,在家鄉對自己的商鋪進行改造。騎樓初始的形成與推動,給商業發展帶來了日新月異的繁榮,引起了清末兩廣總督張之洞的重視,他在廣州長堤首推“鋪廊”(即騎樓)建筑的改造。
到了民國初年,廣州成為我國東南沿海第一個實施都市計劃改造的城市,這項推廣騎樓改造的做法,通過廣東省政府頒布的“騎樓政策”實施,進入由政府主導的、依法控制城市規劃的時代。
“騎樓政策”得到了延續,江門、開平、臺山、汕頭、中山、北海和梧州等城鎮,成立了官方或半官方的城鎮改造機構,推動舊商業街區拓辟馬路,興建騎樓商業街道。北海騎樓建筑,就是在這樣一個歷史背景下建立起來。
這次重游老街,最大的感受,就是公共騎樓被商家私人大量占用,這種惡劣的情況,也一直得不到禁止并日益嚴重。還有商家招牌的不規范,大量各式各樣廣告牌,喧賓奪主,他們種種的不當行為,已把老街變成了一個亂七八糟的雜貨街,完全破壞了老街的建筑外觀和建筑風貌,根本無法體現百年建筑的風情特色。
如何還原一個真實的老街,保護好老街的建筑,這是每一個北海人都應該要好好好思考的問題。
如今的北海老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