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文物君,生命寶貴,看有深度、有貨的內容
誰能想到,一座已經破敗的老廟里還出過菩薩治療眼疾的“圣泉”?
傳說,慈相寺內有一口井,這里面放有菩薩傳授治療眼疾的水,稱“圣水泉”,是鎮寺之寶,換句話說,這座現在看起來干戚戚黃土之上的老廟,早年間泉水淙淙。
說這話到底靠不靠譜?
河流
慈相寺背后有一條河流名叫嬰澗河,它源于40里外的麓臺山。這是一條季節性的河流,有一段是長流水的,就因為靠近寺院的這段河流經常泛濫,還險些讓金代古塔古塔墜入河中。
如今,河流已經干涸,徒留河床;圣水的傳說也逐漸消散,我們把視線轉向寺內,看看廟里還有哪些精彩絕倫的古建文物。
關帝殿
這座廟有三進院落(或說三層),年代為北宋-清代,寺廟內主要建筑是關帝殿、正殿和麓臺塔,他們在形制、體量、結構上都十分接近宋代古建,是中國建筑史上的珍貴資料。
一、文中看物:山門、關帝殿、金代大殿
1、山門
從山門進來,就能看到的寺院全貌。在金代,寺院以塔為中心,這是早期寺院的布局特點。在山西,古建筑往往不像南方那樣用單純的木結構,而混雜有窯洞,這是黃土高原上三晉兒女發明的新做法。
山門
慈相寺山門緊靠大街,面闊5間,進深1間,單坡歇山頂,兩邊繪制有手持兵器的菩薩像,再兩側供奉有佛龕和天王、金剛像。
進到廟里,看到地形是異常開闊的,前院正面原為戲臺,出于看戲的必要,場地一般都設置的較大。
2、關帝廟
向北是關帝廟(殿),寺內有塊老碑是清雍正年間的,上面講得明白:
關云長之廟,無處不有,原坐東廊而面向于西,因國朝深知其神功之溥博,高封職位,許其正坐而不宜測處。故建修正殿三問而移居焉。
關老爺原來位居后面偏殿,清朝特別尊崇,故擺到了前面專門建正殿供奉。
關帝殿
這是一座單檐硬山頂建筑,周匝設前廊,面闊3間,進深2間,正殿內供奉伽藍菩薩關羽,兩面山墻還有《三國演義》中的故事畫,像什么水淹七軍、威震華夏、敗走麥城等,均為清代壁畫,技法成熟,很有韻味,但正在維修中,看也不能看。
關帝殿的重點在外觀,前檐現存一塊金代泰和元年(公元1201年)的石碑,碑背面刻著禪宗中臨濟宗的世代譜系圖,作為800年前的文物具有一定的價值。
鐘樓
兩側是鐘鼓二樓,規模雖不大,但可以登臨,若要站在高處俯瞰整座寺院,這兩地可是當之無愧的制高點。
鐘鼓樓為懸山頂,檐下有雕花的雀替和木板,上面的圖案都是民間寓意吉祥的內容,如喜鵲報春等,屬于清代文物。
3、正殿
正殿距離前面的關帝殿約有20多米,面闊5間,進深3間,單檐懸山頂,在殿內四椽付下還發現了題記,內容為“寶量仲英”,這一切都和寺內留下的金代明昌五年古碑相印證,看它的結構特點,也應該是一座金代建筑。
金代大殿
二、扒一扒金代建筑的識別技巧:
大殿為七架椽結構,面積500平米,殿內陸面采用方磚十字對縫墁鋪,應該是后人修繕的結果。殿內用柱子29根,山柱5根,均為圓形直柱造,有側角的感覺,前檐的檐柱有卷殺。
從柱頭看,闌額和普拍枋兩者之間架成了“丁”字形,闌額有出頭,最后向里面收剎,這是金代建筑的特點之一。
詳解圖
仔細看,前檐下的普拍枋兩兩對接處,采用“掌搭”手法,再仔細看,會發現連接處也做了修飾,特地改成如意頭,古人的細心可見一斑。
這座殿共有3種斗拱:柱頭斗拱、轉角斗拱、補間斗拱。
柱頭為五鋪作,單抄單昂,計心造,真昂,下墊華頭子。一跳上面是瓜子拱,承托羅漢枋;二跳則到了令拱,中間有齊心斗,乳伏從內里伸出延伸到檐下,向上承托著替木和撩檐椽。從后檐看,斗拱要簡單的多,可能是當時建寺到一半沒有資金了,才沒有設置大型的拱。
正殿的屋頂已不是原來的瓦件,乾隆年間重修過一次,更換不少。鴟吻也在早年間被盜走了,垂脊全部塌毀,小獸殘損,頂上的瓦大小不一,稍小點的是清代文物,比較大的則是金代遺存。
從正面看,大殿的門窗特別有意思。
正面照
它不像其他地方一樣,門窗開在柱子之間,而是開在了下平椽和乳伏下面,顯得門上的部分特別長,這屬于山西晉中的獨特做法,平遙古城中的不少建筑也采用這個手法,此種手法至遲應不晚于金代創始。
據說,殿內還有金代雕塑和壁畫,但廟門緊鎖不讓看,也只能作罷,留待下次再探吧。
作者∣韓靜
搜索微信公眾號【亦文亦物】,實地走訪,觸摸古中國之美,每天扎扎實實講文物知識。
聲名:圖文原創,剽竊、抄襲、搬運、改編,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