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有書
文 | 燈塔媽嗎 · 主播 | 及靜 · 編輯 | 飯飯
曾國藩,“中興第一名臣”,十年七遷,平步青云,從普通進士迅速成為副部級官員,創建湘軍,嚴肅軍紀,挽大廈于將傾,成為平定太平天國之亂的中流砥柱。
然而,“一帆風順”永遠只能是美好的祝愿,暴擊才是人生無處可逃的常態。
曾國藩做京官時,為京師人人唾罵,練湘軍時,差點兒被軍痞所傷,建功立業最佳時機,又被剝奪軍權。
很多人認為,“受到的暴擊越多,人的道德水準就越低”,“在暴擊中學會的技能,往往都是不需要的技能”。
如果是這樣,曾國藩的人生那簡直就是既無用又無賴。
究竟是什么成就了“內安外攘,曠世難逢天下才”的曾國藩?一蹶不振和置之死地而后生的最重要區別在哪里?
“受挫受辱之時,務須咬牙勵志,蓄其氣而長其智?!薄鴩?/span>
各位書友,大家晚上好,今天我們一起共讀第一章《曾國藩一生的五次恥辱》,在開始共讀之前,請大家思考三個問題:
1. 為什么曾國藩的京官生涯會困難重重以慘淡收場?
2. 為什么治軍有道重創太平天國后,曾國藩反而被剝奪了軍權?
3. 曾國藩從方正到圓融,如何評價他的道德水準?
科舉時代,位極人臣一般都是金光閃閃的學霸,以明朝內閣首輔為例,我們隨便說幾個大家耳熟能詳的:
商輅,明朝三百年間第二個三元及第(同時獲得解元、會元、狀元)的學神!
歷經三朝不倒的楊廷和,12歲中舉人,19歲三甲進士庶吉士!張居正的老師徐階,20歲就中探花。
張居正自己從小就是神童,張居正的繼任者申時行,狀元及第,一代帝師。
無論史書還是民間都不忘對這些治世能臣當年的科舉成績津津樂道,因為我們中國人看重這事兒?。?/span>
這都2017年了,高考一發榜,各省狀元還不是一樣要刷爆朋友圈!
所以,青少年時代的曾國藩,確實感到了生活的滿滿惡意。
考秀才五次不第就算了,第六次好不容易考中了一半,也就是所謂的“佾生”。
(“佾生”:沒達到秀才分數線,但成績也沒差幾分,所以就選取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下次考試可免縣試、府試,只參加院試即可)
還被省教育廳長(學臺)在大庭廣眾之下懸牌批責 “文理太淺”!
誰能想到,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國藩一生功名的開場鑼!
學了十幾年也沒有學通的曾國藩,突然醍醐灌頂,突破了僵化文筆思路,文理大進!
轉過年來,二十三歲的曾國藩同學第七次參加考試,終于中了秀才!又一年,他就中了舉人,又四年,中進士,點翰林,從此飛黃騰達,完美逆襲。
大清晚期,內憂外患,鴉片戰爭,吏治腐敗,帝國千瘡百孔搖搖欲墜,而政客們卻燕巢幕上,安之若素,該混就混,該撈就撈。
這種污濁混沌的官場風氣,讓曾國藩感覺喘不過氣來,他對大部分同僚十分看不起,同時又憤懣無奈,覺得自己所作所為于國于民并無大益,意興闌珊,郁郁寡歡。
終于,道光三十年正月,道光皇帝去世,年方二十、血氣方剛的咸豐帝登基,下詔“求言”。
曾國藩心情激奮,上了一道《應詔陳言疏》,痛斥當時的“以畏葸為懼,以柔靡為恭”的官場作風,建議皇帝舉行“日講”,加強學習,扭轉官場的泄沓之風,同時改革官員選拔辦法,使進取之員有機會脫穎而出。
新皇帝對曾國藩大為贊賞,命令他詳細解釋“日講”建議。
于是曾國藩精心準備講稿,并且畫了一張解釋講堂布局的圖表,不過他本不擅畫,這張圖畫得相當難看。
說到底,這圖畫得好不好看根本就是一件小事,曾同學又不是藝考生,前十六七年都一門心思應試教育了,沒注意藝術素質教育也情有可原。
但是誰讓你曾國藩風頭太盛、鋒芒太露?木秀于林,風必摧之,你的奏折中把京官描寫得如此不堪,結果這丑爆了的圖就是你的才華?
雖然當時沒有微信朋友圈,但是壞事傳千里是一樣的,講稿在九卿中傳閱之后。
曾國藩的熱血和誠意根本沒人看見,整個北京官場都在譏笑他“畫圖太陋”,令他無地自容。
咸豐元年,太平軍起,清軍無能,太平軍長驅直入。
曾國藩多次盡忠竭智上疏,呼吁咸豐徹底改革,結果赤膽忠心沒濺起任何水花。
在強烈的責任感支配下,曾國藩終于苦口直諫,痛斥咸豐:小事精明,大事糊涂;表面鼓勵大家進言,結果所有提議卻沒有一項落實;
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
這不是以罵皇帝為榮的前朝大明,清代體制威嚴,君臣之分,凜若天淵,大臣們給皇帝的文字,字斟句酌,務為恭順,極少諫諍之語。
所以被曾國藩這一罵,咸豐盛怒,在大臣們的勸諫下,沒把曾國藩抓起來就算是很克制了,但依然長篇上諭,嘵嘵置辯,針鋒相對地駁回了曾國藩的主要指責。
與此同時,憤青曾國藩立場堅定的與貪贓枉法的權貴和避重就輕的高官針鋒相對,打破了“官官相護”的潛規則,把自己在京城的人際關系網撕開一大條裂口,成為官場上的異類。
于是,咸豐二年,曾國藩幾乎成了京師人人唾罵的人物。
咸豐二年,太平軍揮師北上,湖南各地會黨、土匪勢力不斷發難。
咸豐皇帝情急之下,詔命在鄉下老家為母親守孝的曾國藩幫助地方官員興辦“團練”,以保衛鄉里。
亂世重典,曾國藩命令,凡有地方土匪、流氓、搶劫犯被抓獲,不必經過州縣,稍加訊問,立即結案。處理方法三選一:立刻砍頭,活活打死,施以殘酷的鞭刑。
社會秩序迅速安定下來,同時,曾國藩深知,大清國家軍隊無能,要治本必須自己動手,練出一支嶄新的有戰斗力的隊伍。
曾國藩一心為國,可是,他不尊重行政程序,視湖南通省官員如無物,一不要錢,二不要利。
半年里辦的事,超過了湖南幾十年的工作成績。這就觸犯了官場潛規則,別人的面子往哪里擺?
就像《明朝那些事兒》里說的一樣:“觀點斗爭是假的,方向斗爭也是假的,只有權利斗爭才是真的?!?/span>
沒有靈魂、沒有“天良”、沒有精神力量的綠營軍,窩里斗倒是一把好手,經常借故與曾國藩招募的湘勇發生械斗。
八月初四,湖南提督鮑起豹的衛隊又尋釁攻打湘勇,雙方各有負傷。
更離譜的是,綠營兵竟然沖入曾國藩公館,連傷了他的幾個隨從,連曾國藩自己都差點挨刀!
堂堂副部級官員,差點讓鬧事的兵痞殺了!一時間,滿城都是對曾國藩的譏笑之聲。
咸豐三年八月,曾國藩帶著“長沙之辱”到達衡陽。沒有辦公場所,沒有名正言順的職權,沒有經驗,沒人幫忙,沒有制度保障,沒有軍餉來源!
曾國藩赤手空拳,四處勸捐籌餉,他殫精竭慮集思廣益,認真思考綠營兵種種弊端之原因,創造了許多嶄新的軍事原則,以“忠義”為軍隊注入靈魂和良心。
吃盡了千辛萬苦,曾國藩終于練成了一支一萬七千人的隊伍!
咸豐四年四月湘潭之戰中,湘軍水陸不足萬人,與三萬之眾的太平軍作殊死戰,十戰十捷,以少勝多,殲滅太平軍萬余人。
這是太平軍興以來清軍取得的唯一一次重大勝利。
曾國藩力挽狂瀾,成了滔滔天下的中流砥柱。
可是大清王朝各省的實權掌握在總督和巡撫們的手中,戰功彪炳的曾國藩沒有實權,湘軍與清王朝體制上的矛盾仍然沒有理順,曾國藩的處境仍然十分艱難。
目光短淺的咸豐以前只知曾國藩膽子大,敢于攖皇帝之逆鱗。這次才知道此人本領大,振臂一呼,就集兵數萬,所向披靡。
如果他打敗了太平軍后反戈朝廷,那豈不是比太平軍還難對付?即使他不反戈,但由漢人立下拯救王朝之全功,以后滿洲八旗的威信何在?
適值此時天京內訌之后,太平軍內部分裂,勢力大衰,看起來已經指日可平,有沒有曾國藩好像也沒有大礙。
于是咸豐順水推舟,批準了曾國藩為過世的父親在家守制三年,實際上解除了他的兵權。
這當頭一棒差點把曾國藩打昏。建立不世大勛的千載難逢之良機眼睜睜的從自己眼前溜走了。
人算不如天算。天京內訌之后,太平天國勢力又回光返照,攻破了清軍江南江北大營。
咸豐八年皇帝不得不重新起用曾國藩。大喜過望的曾國藩再不提任何條件,立刻出山。
曾國藩的朋友們驚訝地發現,曾國藩變了,變得他們幾乎不認識了。
此前他“眾人皆醉我獨醒”,現在他努力包容那些丑陋的官場生存者。他不再直言不諱,不再僅憑忠義相激就令部下出生入死。
他懂得了“同流合污”,寬嚴相濟,誘之以“名”,籠之以“利”,網羅天下英才。
為什么這一年多的鄉居,會讓曾國藩的思維方式發生了如此重大的轉變?
生活毫不留情的暴擊,弱者一蹶不振,強者大悔大悟。此時的曾國藩,擁有了一種全新的能力:共情。
他詳讀老子圣人言,反思自己的過往種種,自己在官場之上一再碰壁,不光是皇帝小心眼,大臣多私心。
自己的個性、脾氣、氣質、風格上的諸多缺陷,太自傲、太急切、一味蠻干、一味剛強,也是重要原因。
那些他以前所看不起的虛偽、麻木、圓滑、機詐,是在這片土地上生存的必須手段。
只有必要時和光同塵,圓滑柔軟,才能順利通過一個個困難的隘口。只有海納百川,藏污納垢,才能調動各方面的力量,達到勝利的彼岸。
“大柔非柔,至剛無剛”。
曾國藩終于在與世界的戰斗中變得圓融了。
他在與世界的一次次沖突中斬關奪隘,終于伸縮如意,本領大長。他不再認為通過雷霆手段,能迅速達到目的。
他相信只有通過浸潤之功,日將月就,才能實現“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
“志之所向,金石為開,誰能御之?”在生活無情的暴擊之下,不忘初心,既往不戀,當下不雜,未來不迎,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剛自柔出,柔能克剛。
這樣的曾國藩,終于所向披靡!
“回到過去,穿越時光三千年”
有書邀請華人世界文化教父 蔣勛 帶來中國文學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