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歡樂頌2》的熱播,一個情節引發熱議,那就是應勤和邱瑩瑩的分手,原因是邱瑩瑩不是處女。
應勤覺得她不自愛的同時更是對他的一種欺騙。
曲筱綃得知后為鄰居打抱不平,猛地撲上去把應勤罵了個狗血淋頭。
可之后邱瑩瑩卻并不領情,她覺得曲筱綃不應該這么做,覺得曲筱綃把她和應勤的關系推向了一個更糟糕的局面。
之后她更是“好心”相勸安迪,讓她一定要把第一次留給能和自己結婚生子,過一輩子的男人。
這引發了網絡上的熱議,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這種以處女膜評價女人是否堅守貞操的人還大有人在。
本來喜歡處女或者喜歡處男并非一件可恥的事情,不過就是一種情感癖好而已,就像恐高癥、強迫癥、潔癖。但是上升到道德高度去綁架女人那就要另當別論了。反正魯速很鄙視這樣的人。
剛才說大清都亡了一百多年了,但并不是古代人自始至終都有處女情結的。
那么中國男人什么時候有處女情結的呢?
先說原始社會,原始社會分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以女人為主,男人和女人之間并沒有固定的伴侶關系,出生的孩子也只知道母親,不知道父親,這個時候是沒有貞操方面的概念的。更不要說處女情結了,連男人都是附庸。
但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男人由于生理條件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導地位,而女人慢慢成為附庸,這就進入了父系社會,其實從原始社會的父系氏族公社到清朝,都屬于父系社會,現代社會則不屬于父系也不屬于母系,只能說是混合吧,提倡男女平等嘛。
人類進入父系社會以后,隨著男人的地位越來越高,女人逐漸成為了男人的附庸,或者說男人的財產,對于女人的要求就越來越高。
自從人類進入文明社會,貞節觀念和與之相應的行為一直延續了二千多年,自始至終伴隨著中國古代社會,甚至還向下延伸了很長時間。
先秦時期雖然有貞節觀念,但是對于寡婦改嫁卻沒有禁止,反而大加鼓勵,少女婚前還享受一定程度的性自由。比如羋月就一生有很多男人,但這并不影響她當太后,或者說這個根本威脅不了他。
而到了漢代,對于婦女貞節的觀念有了發展,有了對后世婦女影響很大的《女戒》,《女誡》強調:“男有再娶之義,女無二適之文”。但貞節的觀念依然很薄弱,例如漢開國皇帝就有個相好的是寡婦,東漢著名學者蔡邑之女蔡文姬,以文才著稱,但她一生嫁三次人,并不以此為恥。
而唐由于受到少數民族的影響,思想是開放的,對婦女的貞節觀念也相對寬松,唐代離婚改嫁之風盛行。唐代婦女敢于主動追求愛情,未婚女少私結情好,已婚女子另覓情侶之事屢見不鮮。
宋朝是個經濟高度發達的時代,對于婦女的貞節有了定義,但是依然很開放,宋人筆記《夷堅志》中,所載宋代婦女改嫁的事竟達六十一例之多,其中再嫁者五十五人,三嫁者六人。這雖屬管中窺豹,但由此亦可想見其時社會風尚之一斑。
宋朝女子相撲
而到了明清時代,對于女人的限制最為厲害,朝廷反對改嫁,要守節,守節時間長的還有貞節牌坊,而女人也是大門不出二門不邁,而男人對于女人的占有也越發的變態,可以說中國男人的處女情結從明朝逐漸形成,而盛行于清朝。
宋朝相撲
以上我們簡單回顧了中國男人的處女情結,我們可以知道,中國男人的處女情結最多也就兩三個朝代,為何變成了男人評價女人自愛與否的標注。
說話開題,喜歡處女或者喜歡處男并非一件可恥的事情,但是不能把是不是處女作為評價女人的標準,這是赤裸裸的綁架,現在很多男人口口聲聲要求女生自愛,婚前不要有性行為,自己卻花的狠,整天尋花問柳,這就是典型的雙重標準,更加嚴重的直男癌。
在這里,魯速想對那些有處女情結的男人說兩句話:
1、有處女情結無可厚非,但也不是什么驕傲的事情
2、你找到是一個處女,而不是找一個又一個的處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