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十人九胃”,就是說十個人當中就有九個人有胃病。盡管有些夸張,但在一定程度上說明了胃腸疾病的普遍性。
造成消化不良、腹部不適的原因有很多,如果及時就醫、對癥下藥,大部分消化系統疾病都可以緩解或者治愈。
有一些人,雖然年齡不大,腸胃卻很不好,稍微有“風吹草動”就會感覺不舒服,輕則肚子疼痛難忍,重則上吐下瀉,去醫院檢查也查不出什么器質性病變。
這不知所以的痛楚,頗讓人費解。其實,一旦出現這種情況,很可能是患上了胃腸神經官能癥。
胃腸神經官能癥,又稱胃腸道功能紊亂,是一組胃腸綜合癥的總稱,主要為胃腸的運動與分泌機能失調,臨床多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常伴有心悸、氣短、胸悶、面紅、健忘、神經過敏、手足多汗、多尿、頭痛等癥狀。
一、胃部癥狀
對于腸胃神經官能癥的患者來說,常常會出現胃部反酸、噯氣惡心和上腹疼痛以及劍突下灼熱感等情況。每當患者的情緒反應比較激烈的時候,這些癥狀就會加強。事實上,這種疾病是胃腸道最常見的一種功能性疾病。這種疾病的病程非常緩慢,大多患者會出現持續發作和反復發作的現象,因此治療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主要表現為:
1、神經性嘔吐
往往在進食完畢后突然發生嘔吐,一般無明顯惡心,嘔吐并不費力,嘔吐量不多,且不影響食欲或食量,常在嘔吐后即可進食,因此多無明顯營養障礙。神經性嘔吐還可伴有癔病的臨床表現如夸張、做作、易受暗示、突然發作等,此外,嘔吐也有條件反射性的,不良刺激物如某些食物、藥物,甚至某種特定的環境也能引起惡心和嘔吐。
2、神經性噯氣
神經性噯氣也就是吞氣癥,的患者會有想通過噯氣的辦法來解除腸胃中的空氣,而幫助緩解腸胃的不適以及飽脹的感覺。事實上是由于不自覺地反復吞入大量空氣才噯氣不盡。此病也有癔病表現,多在有人在場時發作或加重。
3、神經性厭食
是以厭食、嚴重的體重減輕(至少超過原體重的20%)和閉經為主要表現。此癥在國內外有增多趨勢,患者多為青春期女性,對于進食和肥胖有根深蒂固的病態心理。厭食往往出于企圖節制飲食以保持體形美的動機。患者多數自覺良好,行動活潑敏捷,對自己的困境處之泰然,有的可自相矛盾地對食物保持興趣,甚至貪食飽餐而后偷偷嘔掉。
二、腸道癥狀
大多數患者常常會出現腹瀉和腹脹以及腹痛便秘的情況,甚至在左下腹部疼痛時能夠感覺到腹中有腫脹物。很多患者在吃完生冷的食物之后,腹痛的癥狀會加重,在排氣和排便以及灌腸之后情況又會減輕。患者總是會想要排便,但是排便時又會發現便秘。
精神因素是胃腸神經官能癥發作的主要誘因,情緒緊張、過度激動、精神焦慮等均可干擾高級神經的正常活動,進而引起胃腸道的功能障礙。
暴飲暴食、大量進食生冷難消化的食品或者經常服用瀉藥或灌腸等,也會導致胃腸神經官能癥的發生。
在胃腸神經官能癥中,腸易激綜合癥最常見,主要癥狀為腹痛、腹脹、腹瀉、腸鳴、便秘等,有時還會伴有臍周不適和腸鳴亢進,常因情緒波動而發病。
1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可以導致神經癥發生有很多種心理因素,比如說,工作學習負擔過重,突然出現的強烈精神刺激,暗示和自我暗示等。
2環境因素
在某些環境因素的作用下比較容易發病得人,神經癥常見于情緒不穩定和內向性人格的人,這類人具有多愁善感、焦慮不安、古板、嚴肅、悲觀、保守、孤僻和安靜等特點。
3遺傳
遺傳,多數的家系調查均發現神經癥的血緣親屬中患神經癥的比率高于一般居民,也就是家庭環境和教養因素。
4社會文化因素
在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的人群中,神經癥的患病率和表現形式也可能有很大差別。農村和城市比較,神經衰弱、強迫癥和恐怖癥的患病率農村低于城市。在文化水平較低的人群中,迷信觀念,錯誤傳說,不恰當的衛生宣傳等,則可成癔癥、疑病癥和恐怖的發病誘因,而在文化程度較高、腦力勞動者之中,神經衰弱和強迫癥患病率較高。
胃腸神經官能癥屬于神經系統疾病,應以神經系統治療為主,輔以藥物及其他物理治療。患者應該在心理科醫師的指導下進行循序漸進地對癥治療,消除病因,增強體質,促進康復。
胃腸道功能紊亂治療重點不在藥物,而在于平常的飲食。只有通過精神調適和改變行為等方式,才能從根本上調整胃腸道功能紊亂。傳統治療上應用飲食療法、營養支持療法、鎮靜安眠、解痙止痛綜合治療為主,醫生可根據病情對癥使用理腸調胃安神劑、谷維素、消化酶、維生素B1、胃達喜、嗎叮啉等治療。
對具有明顯精神癥狀的患者,給予抗焦慮或抗抑郁藥,解除心理障礙。重要的是采用心理治療,其方法一般是解釋、安慰、疏導、分析、認識、積極暗示和情緒轉移,讓患者真正認識病情、主動調節情緒、消除思想顧慮,提高疾病治愈信心。
一、藥物治療
調節神經功能,改善睡眠。根據病情,可選用下述藥物與方法。
(1)鎮靜劑 可給予利眠寧、安定、氯丙嗪、苯巴比妥、眠爾通或谷維素等。
(2)解痙止痛 抗膽堿能藥物可使平滑肌松弛,有解痙止痛作用;如顛茄制劑、阿托品、普魯本辛等。
(3)神經性嘔吐 可用維生素B6。嘔吐劇烈酌情給予冬眠靈、異丙嗪、嗎叮啉等。
(4)腸神經官能癥 便秘可予滑潤劑如石蠟油、氧化鎂、安他樂和植物黏液性物質。腹瀉可用復方苯乙哌啶,或0.25%奴夫卡因灌腸,一日一次,也可用易蒙停。
二、在日常生活當中,要注意以下幾方面:
1、如便秘可食用高纖維飲食,腹瀉宜改用少渣飲食,避免刺激性飲食。
2、多食新鮮蔬菜和水果,并大量飲水,這對控制本病很重要。
3、忌飲酒及吸煙,因為煙酒中的有害物質會對胃和結腸黏膜有刺激。
4、胃腸不適時應選擇溫和的飲食,如嬰兒食品。
5、忌食動物脂肪、黃油、碳酸飲料、咖啡、糖果、巧克力、油炸食物、冰淇淋、橘子、葡萄、柚子等,這些食物會刺激腸黏膜,阻礙營養的吸收。
6、睡覺前不要進食,進餐后應在 1~2 小時后就寢。
本病屬于中醫學“胃痛”、“泛酸”、“嘔吐”、“泄瀉”、“梅核氣”等范疇。本病的發生主要是七情內傷所致,亦與飲食失調、肝郁氣滯有關。
辨證分以下4型治療:
1、痰氣交阻:由于情志不遂,肝氣郁結,脾虛濕停,久則生痰,氣滯痰壅,交阻咽部而致。癥見咽部不適,似有物堵,進食無妨,惡心泛酸,胸脅悶脹。舌苔薄白,脈象弦細。
治宜理氣開郁,化痰利咽。方選半夏厚樸湯化裁,藥用半夏、厚樸、茯苓、蘇梗、香櫞皮、桔梗、瓜蔞、枳殼等。
2、肝氣犯胃:由于恚怒傷肝,疏泄失常,氣機阻滯,逆犯胃腑,胃失和降,沖逆而上而致。癥見嘔吐泛酸,噯氣頻作,胸脅脹痛,納食減少,煩躁易怒,失眠多夢。舌質紅、苔黃,脈象弦。
治宜疏肝和胃,降逆止嘔。方選左金丸加味,藥用川楝子、元胡、吳萸、黃連、白芍、枳殼、竹茹、玫瑰花、佛手、厚樸等。
3、氣逆痰阻: 由于思慮傷脾,運化失職,水濕不化,聚而生痰,升降失調,胃氣逆亂而致。癥見噯氣聲響,呃逆時發,嘔惡痰涎,納差食少,脘脅脹悶,郁怒時甚。舌苔白膩,脈象弦滑。
治宜降氣化痰,和胃止呃。方選勻氣散化裁,藥用沉香、丁香、檀香、木香、砂仁、白蔻、藿香、半夏、代赭石、生姜等。
4、肝氣乘脾:由于氣郁日久,化熱生火,乘脾犯胃,納化失常,清氣不升,濁氣不降而致。癥見腹痛陣作,腸鳴即瀉,瀉后痛減,遇怒加重,或與便秘交替出現,脅脘脹悶,心悸失眠。舌質淡、苔薄白,脈象沉細。
治宜抑肝扶脾,燥濕止痛。方選痛瀉要方加味,藥用炒白術、炒白芍、陳皮、防風、木瓜、炒扁豆、炒山藥、肉豆蔻、甘草等。
謝關注胃腸病:科學 嚴謹 專業 通俗
來源:胃腸病 撰文:老杜
編輯:老杜 聯系:laodu-shaz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