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怪曹翁用近乎哭訴的詩歌吐露心腸:“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都云作者癡,誰解其中味?”
那么,賈家的這場滅頂之災是怎么造成的呢,有沒有挽救的機會呢?
其實這個問題的答案,秦可卿早在臨死之前給王熙鳳托夢,就已經說得很明白了。“源易緣”和大家一起分析下賈家當時面臨的困境。
面對王熙鳳所求的“永保無虞”的奢求,秦可卿振聾發聵地駁回:“嬸嬸好癡,否極泰來,榮辱自古周而復始,豈是人力可以常保的?”
作為國公府,寧國公和榮國公是靠著扶持皇帝成就大業的不世之功才有了大富貴,這樣的機遇可遇而不可求。
并不是說現在榮寧二府都是紈绔子弟,才撐不起先祖的榮耀,而是說,即使先祖再世,也不可能再有那樣“亂世出英雄”的機遇。
賈家眾人也正是看不透這一點,或者是太留戀鐘鳴鼎盛之家的輝煌,而不愿面對現實,終于沉浸一場大夢不愿醒來。
正因為全族上下都不愿面對現實,所以做出錯誤的決斷,用盡一切手段維持鐘鳴鼎盛之家的地位。
送元春進宮、攀龍附鳳、花費巨資修建大觀園、放高利貸維持家族開銷等等,為了撐起一個外表光鮮的面子,賈家親手給自己的脖子套上了一條勒緊性命的繩索。并且越套越緊,最終無力回天。
面對賈家當時存在的困境,賈家人中有沒有明白人,要挽救大廈將傾的命運?
“源易緣”認為有,榮寧兩府里,先后有三個人早已洞悉了家族困境,并且用盡自己的渾身解數想要挽回危局。但可惜的是,這里面沒有一個是賈家男丁,都是內宅女子。
無怪乎冷子興說賈家男子一代不如一代,“安享尊榮者盡多,運籌謀畫者無一?!币搽y怪賈寶玉偏愛女孩,視天下所有男子都為祿蠹,實在賈家的女人們至情至性,才氣、能力遠超男兒之上。
縱觀賈家寧榮兩府,對家族入不敷出的困境有著深刻認識,并付諸行動的有三人:秦可卿、王熙鳳、賈探春,但她們三人都有自身的局限和無可奈何,最終難以改變江河日下的結局。
秦可卿托夢王熙鳳一節,一下拔高了她的形象。一介女流,臨死之際托夢,不是婦人之言,而是事關家族興衰的良言。
縱觀整個賈家,再沒有任何人說出這樣振聾發聵的話。
她對家族形勢的判斷像一個手拿命運指揮棒的哲人,判斷出賈家不可逆轉的衰敗局勢,并得出唯有及時止損、縮小家族規模才是最穩妥的辦法。
秦可卿為什么具有如此高屋建瓴的見識,“源易緣”認為得益于她自身具備的3個條件:
一是寧國府唯一的兒媳婦身份,讓她成為國公府實際管理者。
參照榮國府,當家人雖是王夫人,但具體執行人卻是王熙鳳,在寧國府,掌家人是尤氏,執行人卻是秦可卿。在具體管家過程中,秦可卿和王熙鳳一樣成為對家族現狀了解最透徹的人。
二是秦可卿自身的聰慧,在賈母賞梅寧國府情節中,賈母就稱秦可卿是重孫媳中第一得意之人,可見其資質不俗。
三是秦可卿出身寒門,貧賤的經歷讓她更能夠體會生活的真諦,有多大的肚子吃多大的飯,像賈家這樣入不敷出,肯定不是長久之計。
然而這樣的秦可卿,卻死了,而且死因和公公賈珍有關。如果秦可卿不死,她的這些計策或會實現,賈家也不至于一敗涂地。
王熙鳳管家一開始風生水起,但她也并非沒有意識到家族存在的困境。
那么既然秦可卿已經托夢給她,并告訴她早留后路,為何王熙鳳及榮國府眾人遲遲沒有行動呢?
“源易緣”認為這和王熙鳳的性格很有關系,也是讓元春封妃的榮耀沖昏了頭腦。
首先,王熙鳳老早就開始放高利貸,參和官家事務,從中獲利。王熙鳳這些開源的手段,后來證明都是為了填榮國府的虧空。雖然手段惡劣,但從中可見王熙鳳是早就開始著手應付入不敷出的局面了。
但是,因為王熙鳳好賣弄才干,不愿承認自己無能,再加上賈母、王夫人等一味維護國公府的體面,因此銀錢支出一直都十分緊張,并沒有余力去為以后打算。
但這還在其次,如果不是元春封妃,讓王熙鳳對賈家重新振興抱了太大希望,以賈家當時的財力勢力,留后路的錢還是能預留出來的。
結果元春封妃此事一出,王熙鳳再也沒有留后路的打算了。而這個錯誤的判斷斷絕了賈家最后的退路。
無怪曹翁讓王熙鳳目不識丁,沒有長遠的眼光是她判斷失誤的關鍵。
探春是賈家的女兒,但讓人尷尬的是,在傳統家族觀念中,女兒遲早都是外人,況且還沒有成家,并不能擔當重任。因此即便才干、能力都具備,探春卻一直沒有當家的機會。
直到王熙鳳病倒,王夫人才讓探春、李紈、寶釵等三人聯合管家。
這三人中,李紈是寡婦、寶釵當時的身份是親戚,都不可能有什么大的決斷,唯有探春,作為賈家的女兒,她對家族的衰敗有著刻骨銘心的擔心。以前沒有機會,一旦掌家,她就借用手中的權利努力開源。
她把能免的開支都免除了,仿效賴家把大觀園里的一草一木承包給榮國府有能力的下人,一方面減輕了工資開銷,每年還能產出不少。
但探春最終也失敗了,探春的失敗在于自身地位的軟弱。
探春本是趙姨娘庶出的孩子,本身就受著很多壓制,很多人都不把她放在眼里,就連自己的生母趙姨娘都在她當家時來拆臺。
況且,當時竭力維持家族體面的就是賈母,是榮國府的第一領導,王夫人都無可奈何,況且她一個庶出的女兒。
家族三個能人的紛紛失敗,賈家的結局已經無力回天了。
一個赫赫揚揚的家族,為了維護表面的體面,竟然走上一條慘痛的不歸路,這種虛榮的心理和享受富貴的慣性,居然擁有如此巨大的殺傷力,細思讓人不寒而栗
而古往今來,多少人仍然陷在這個虛幻的怪圈里不能自拔,實在應該讓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