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的前兩篇文章中,我們論述了《量子論》的現實意義:
1、“完整的世界”是一種“重疊結構世界”,由物理屬性完全不同的兩個世界,“顯性世界”與“隱性世界”重疊而成,“隱性世界”是“完整世界”的主體。
2、在“重疊結構世界”中,“完整的人”由三層人體、三層意識、兩個無意識,以及一個“感知的主體”組成。
“感知的主體”是《郭店楚簡·老子(甲)》中記載的重要內容,從某種角度來看,認識到“感知的主體”,等于找到了幾千年以來,中華傳統文化的終極鑰匙。
上圖,右邊金文“怠”字正上方的楚簡字形“口”字,是個“源頭甲骨文”字義的字,就表示第三層意識(元神意識)的“感知的主體”。
我們將在這篇文章中,重點介紹“感知的主體”。
為了能把“感知的主體”講清楚,而且也能讓讀者自己體驗到“感知的主體”,我們需要借助心理學中的兩個概念:感覺Sensation、感知Perception。
“感覺Sensation”是一個人接受外界“刺激”的能力。
“感知Perception”是一個人對“刺激”的意義進行“認知”的能力。
我們在生活中,也許都經歷過這樣的情景:
你自己一個人在路上,一邊走路一邊想著其他的事,這時,迎面來了一個熟人,可是一開始的時候,你并沒有認出這個熟人來,等到熟人走近了才認出來,于是,你就停下來打個招呼、寒暄幾句……
在這個場景中,你一邊走路一邊想事的時候,你的“感知Perception”正在感知Perceive自己意識中的事情。
而當你在行進中,眼睛看見熟人的時候,你的“感覺Sensation”已經能感覺sense 到迎面而來的熟人,但是,此時你的“感知Perception”還在意識中,感知Perceive著其他事情,所以,你雖然已經看到迎面而來的人,但是,并沒有意識到Aware這是個你認識的熟人。
等到那人走近了以后,你的“感知Perception”會回到現實中,去感知Perceive迎面而來的那個人,于是,就會識別出那個人是熟人,接著,你就會做出相關的反應:表情、打招呼、寒暄。
類似這樣的場景,在生活中經常會出現,我們只要回憶一下,就能找到“感知Perceive”某件事、某個人、某個場景時的體驗。
如果,我們把“感知Perceive某件事、某個人、某個場景”的過程,看作是一種“行為”,那么,執行這個“行為”的主體是誰呢?
這需要我們對“以往的情景”進行深入、細致、耐心的體驗。
只要我們足夠耐心、細致、深入,體驗以后會感受到,執行這種“行為”的主體,其實,并不是我們的“意識Consciousness”,而是由意識Consciousness掌控的“感知的主體”。
“意識Consciousness”與“感知的主體”之間的關系,類似“雷達”與“雷達波”的關系。“雷達”本身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雷達只有發出“雷達波”以后,由“雷達波”去接觸具體的東西,雷達接受到“雷達波”的反射以后,才能看到那樣東西。
“意識”與“感知的主體”之間,也是這種關系,“意識Consciousness”要想認識什么東西,需要用“感知的主體”去感知Perceive那樣東西。
在已有的心理學研究中,還沒有涉及到“感知的主體”,但是,“感知的主體”的本身是非常真實存在的,我們只要體驗自己的思維過程,都能感受到自己的“感知的主體”,沒有“感知的主體”,人就不會有任何的意識活動,就好比發不出“雷達波”的“雷達”,什么都干不了一樣。
在“源頭甲骨文”的造字時代,中國人的先賢就已經對“感知的主體”有著非常清晰的認識。
上圖,右上方的楚簡字形“口”字,是個甲骨文字形的字。
從字形上來看,“口”字就是“人的嘴巴”的象形。我們從后世漢字的字義以及直觀的角度去看這個字,就會認為這個“口”字表示的意思與“人的嘴巴”有關。
其實,在“源頭甲骨文”中,“口”字表示的主要意思遠比“人的嘴巴”表面意思要深得多。這在《郭店楚簡·老子(甲)》中表現得很明顯,越是直觀、簡單的字形,表達的內涵越是超越我們直觀經驗。
比如:源頭甲骨文“自”字是“鼻子”的象形,但是,表示的意思與“顯性世界中動物的鼻子”一點關系都沒有,表示的意思是:在隱性世界中的“系統自動力”。我們以往所認識的“道”字,下圖中間的楚簡字,其實,是“自”字的變化字,本意源自于下圖左邊的“自”字。
同樣,人的“嘴巴”在“源頭甲骨文”中,也表示超出我們直觀經驗的內涵。
人的“嘴巴”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就是“表達”,而一個人所“表達”的內容,都是這個人的“感知的主體”經過感知Perceive以后的結果,所以,在“源頭甲骨文”中,“口”字就用來表示“感知的主體”的意思。
“口”字的這個意思,已經在用“源頭甲骨文”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過程中,得到印證,從某種角度來看,整部《郭店楚簡·老子(甲)》都在圍繞著這個“口:感知的主體”進行論述。
在“完整的人”中,只有一個“感知的主體”,而且“感知的主體”原本屬于“第三層人體的意識”掌控,那么,“感知的主體”是如何與其他兩層意識發生關系的呢?
我們借助佛教中的“入胎”的概念,來介紹“感知的主體”發揮作用的過程。
我們在本文中,一直在看的這張圖,其實就是“元神本體”帶著自己的“感知的主體”以及兩個“心”才穿入“身”時的初始狀態,也就是佛教中說的“入胎”時候的初始狀態。
“元神意識”入胎以后,感受到最初的“感覺”來自于最外面第一層人體(上圖左邊“人”字)上的感覺。這時,“元神意識”并不清楚這種“感覺”是怎么回事,于是,就送自己的“感知的主體”向外去認識。
當“感知的主體”向外送到第二層人體(上圖左三“身”字)的時候,在第二層人體上的意識(類似“人工智能”的非“我”智能)就啟動了,“第二層意識”開始研究感受到的“感覺”是怎么回事。
此時,“感知的主體”的控制權,已經不在“第三層意識”這里了,而是交到了“第二層意識”這里。
“第二層意識”是“作為載體的重疊結構人體”的“理性思維”所在,這種“理性思維”的“認知界面”是有具體設置的,就是在“顯性世界”中,因此,TA需要對所感受到的感覺進行直觀的體驗,于是,TA就把接管了的“感知的主體”繼續往外送,直接去感受“感覺”在顯性世界中的“刺激”源點、
當“感知的主體”被送到最外面的時候,在第一層人體上的意識(另一種類似“人工智能”的非“我”智能)也啟動了。
等到“感知的主體”沖到最外面,在“第一層意識”的作用下,最終搞明白產生“感覺”的原因以后,“第二層意識”并不會收回“感知的主體”,而是把“感知的主體”的控制權交給了“第一層意識”,等到下次再次遇到類似“感覺”刺激的時候,“感知的主體”就會在“第一層意識”的控制下進行識別,并由“前意識”做出相關的情緒反應。
如果下次感受到的“感覺”是一種全新的“感覺”,在“前意識”的記憶庫中,并沒有相關的記憶,“前意識”一方面會發出焦慮的情緒,另一方面,“第二層意識”又會發揮作用,等到搞明白了以后,又把“感知的主體”重新交給“第一層意識”控制。
隨著一個人“前意識”中的“記憶庫”越來越大,“第二層意識”發揮作用的機會,也越來越少。這樣帶來的結果是,原本處在最里面的“感知的主體”,就被一路送到了最外面,最終,由“第一層意識”一直控制著。
而處在最里面的“第三層意識(元神意識)”,則全部接受來自由“第一層意識”控制的“感知的主體”所感知到的認識。
“第三層意識”無法直接控制“感知的主體”在顯性世界中進行感知Perceive,只能用“中繼站”方式,由第二、一層意識控制“感知的主體”去感知Perceive在顯性世界中接受到的感覺。
換言之,“真正的我們”——第三層意識在人的整個人生過程中,其實,是不發揮作用的,這也就是佛教中說“人在迷中”的原因。
我們為什么會在本文一開頭說:認識到“感知的主體”,等于找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終極鑰匙,這是因為,儒、釋、道的本質都是在教人:如何讓第三層意識重新掌控自己的“感知的主體”,讓第三層意識真正成為自己的主宰。
而在此之前,在儒、釋、道的學修中,對“感知的主體”的認識非常模糊,甚至是失卻的,在這種情況下,學修者很難順利踏入儒、釋、道的門道。
除了儒、釋、道的學修,對“感知的主體”控制,也是提升思維能力的關鍵!
這篇,我們把“感知的主體”與三層意識之間關系的大輪廓描述出來了,相信一定會有網友對“如何體驗自己的感知的主體”發生興趣。
“如何體驗自己的感知的主體”的問題,我們將在下一篇中與大家繼續分享,請關注:心智玩家
用「源頭甲骨文」字義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的電子書:發現《老子真經》——從人類文明整體進程解讀《郭店楚簡·老子甲》(上篇)已經出版,上架書名:老子真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