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人類一直在探索宇宙中是否存在其他智慧生命,隨著技術的進步,我們現在有了更先進的望遠鏡,可以深入探索宇宙,研究太陽系之外的生命可能性。
但在韋伯望遠鏡把目光投向宇宙盡頭的同時,也有人懷疑:外星生命是否就在離太陽系甚至是離地球不遠的地方,只是由于燈下黑,我們才沒發現它們?
或者可以說:會不會我們尋找外星生命的方式方法有某種局限性,以至于我們看不到也發現不了其他的生命形式?
在天體生物學領域
科學家們主要在研究三件事,第一是地球生命的形成與演化背后的各項參數信息,比如宜居帶,比如磁場和大氣層,有了這些地球生命才能有誕生的基礎,明確了這些后,就會把地球生命誕生之初的地球環境參數在已發現的系外行星中進行匹配,看看有沒有類似遠古地球環境的星球存在,進而確定生命的蹤跡。
在目前發現的5000多顆系外行星里,和地球一樣位于恒星宜居帶的星球雖然不多,但也有幾十個了,這些星球常被稱為第二地球或者超級地球,比如開普勒22b,開普勒452b,都是和地球相似度極高的星球。
然而對于這些星球上是否存在生命,科學家還沒有一個明確的答案,因為不論是韋伯望遠鏡還是哈勃望遠鏡,都無法直接隔著幾百光年看到行星的表面情況,只能根據行星反射的光的光譜來確認這顆行星的大氣成分,進而推斷它是否適合地球生命存在。
地球生命說白了就是碳基生命,是需要水和氧氣才能存活的生命,但宇宙這么大碳基生命并非唯一的生命形式,水和氧氣也并非是所有生命不可或缺的東西,現在就有天體生物學家提出了硅基生命的概念,認為這種生命誕生于高溫高壓的星球上,我們不可或缺的氧氣和水對硅基生命來說就是毒氣和硫酸,是不適合它們生存的。
更顛覆認知的是,宇宙中的重元素比如碳元素和硅元素的含量是非常少的,因為重元素只能靠橫向內部擠壓產生,而氫元素才是宇宙的主流,因此理論上來說宇宙中有可能存在氣態生命或者磁場生命,它們的思維速度很快且沒有實體,就像是宇宙中的迷你星云一樣,甚至我們目前看到的星云里就有可能存在氣態生命,只是我們不知道罷了。
歸根結底,目前的碳基生命可能只是宇宙生命光譜上極其狹隘的一部分,就好像可見光是電磁波頻譜上的一部分一樣,在可見光之外還有紅外波段紫外波段X射電伽馬射線,這些都屬于電磁波,而氣態生命和硅基生命甚至是鐵基生命,也和碳基生命一樣都屬于生命。
尋找外星生命雖然不要以偏概全,但總得先有個標準才行,這時候我們作為地球生命熟悉的地球環境,自然就成了尋找外星生命的標準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