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dǎo)讀:中藥品種繁多,命名各存思義,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藥物的不同性質(zhì)和特點。熟悉中藥的命名方法和原則,對于藥材品種考證、澄清混亂品種、正確使用中藥名稱和指導(dǎo)臨床用藥都有著重要意義。
古人云:“嘗觀藥命名,固有不可知曉者,中間亦有多意義,學(xué)者不可不察”(《本草衍義補遺》)。中藥品種繁多,命名各存思義,均從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層面反映了藥物的不同性質(zhì)和特點。熟悉中藥的命名方法和原則,對于藥材品種考證、澄清混亂品種、正確使用中藥名稱和指導(dǎo)臨床用藥都有著重要意義。
1
以顏色命名
中藥五顏六色,絢麗奪目,成為某些藥物的顯著標(biāo)志,也是中藥命名的主要依據(jù)。一般而言,凡紅色者,多在藥名前冠以“紅”“赤”“朱”“丹”等字樣,如紅花、赤芍、朱砂、丹參等,皆因色紅而得名。凡黃色者,多在藥名前冠以“黃”“金”等字樣,如黃連、黃芩、黃柏、金鈴子等,皆因色黃而得名。凡白色者,多在藥名前冠以“白”“銀”等字樣,如白芷、白前、白及、銀杏、銀花等,皆因色白而得名。凡黑色者,多在藥名前冠以“黑”“玄”“烏”“墨”等字樣,如黑丑、玄參、烏梅、墨旱蓮等,皆因色黑而得名。此外,以青色命名藥物的有青皮、青蒿、青黛等,以紫色命名的藥物有紫草、紫參、紫花地丁等,以綠色命名的藥物有綠豆、綠萼梅等。
2
以氣味命名
中藥都具有一定的滋味,有些藥物還具有某些特殊的氣味,通過人們的味覺或嗅覺可以直接感受,也常作為中藥的命名的依據(jù)。大凡甘味的藥物,多在藥名中帶有“甘”“甜”等字樣,如甘草、甜杏仁等。辛味的藥物多在藥名中帶有“辛”“辣”“麻”等字樣,如細辛、胡椒、麻黃等。苦味的藥物多在藥名中帶有“苦”“膽”等字樣,如苦參、苦楝子、龍膽草等。又如酸味的酸棗仁,酸、苦、甘、辛、咸五味具備的五味子等,皆以藥物的滋味命名。魚腥草因有濃烈的魚腥氣而得名,敗醬草因有陳敗的豆醬氣而得名,藿香因其“香”而得名,臭梧桐因其“臭”而得名。以上皆因其特殊的氣味命名。
3
以形狀命名
不少中藥奇形異狀,頗具特色,有別于其他藥物,因其形而命其名,具有形象直觀的特點。如馬兜鈴,狀如馬項之鈴;木筆花,因花苞有毛,光長如筆,故取象曰木筆;白頭翁,因其近根處有白茸狀,形似白頭老翁;牛膝,其莖節(jié)膨大,似牛之腿膝;狗脊,貌似狗之脊骨;枇杷葉,其形如琵琶;馬齒莧,其葉比并如馬齒;半邊蓮,秋開小花,止有半邊,如蓮花狀;射干,莖梗疏長,正如射人長竿之狀;紫花地丁,地下根如釘;木瓜,木實如瓜;佛手,其實狀如人手,有指。又如鉤藤、龍眼、雞冠花等,皆因其形狀而名之。
4
以功用命名
有些藥物對某些疾病具有獨特的治療作用和治療效果,根據(jù)其功用命名,對臨床用藥具有直接的指導(dǎo)意義。如益母草,活血祛瘀,善治婦科經(jīng)產(chǎn)諸疾,使邪去則母受益,故有益母之名。防風(fēng),其功療風(fēng)最要,故名。蚤休,本品善療蟲蛇之毒,得此治之即休,即有早日康復(fù)之意。伸筋草,祛風(fēng)濕、舒筋活絡(luò),有利于筋脈的屈伸。骨碎補,主折傷,補骨碎,故命此名。遠志,此草服之能益智強志,故有遠志之名。黃芪,為補藥之長,故名。百合,長治百合病故名。合歡花,長于蠲忿,令人歡樂無憂。又如甘草,能治七十二種乳石毒,解一千二百般草木毒,調(diào)和眾藥有功,故有國老之號。大黃,因其滌蕩腸胃,推陳致新,有斬關(guān)奪門之力,銳不可擋之勢,故號將軍。
5
以時間命名
藥物的采集時間和貯存時間是否得當(dāng),與藥物的臨床療效有著密切的關(guān)系,古人對此極為重視,并通過藥物命名得以體現(xiàn)。如夏枯草,“此草冬至后生葉,至春而花,一到夏至即枯,故名”(《本草便讀》),提示本品到夏季果穗半枯時采收。“五月半夏生,蓋當(dāng)夏之半也”(《禮記·月令》),提示半夏之塊莖在仲夏成熟,此時夏季剛過一半,故名。
一般而言,用藥宜新。主要是指藥物采集后放置時間不宜太長,以免霉變、蟲蛀、變質(zhì)等影響藥物的療效。古人在長期的實踐中發(fā)現(xiàn)有些藥物宜用陳而不宜用新,即藥物采集后貯存時間宜長。如“橘皮”,一般認為,新鮮橘皮味較辛辣,氣燥而烈,入藥一般以放置陳久,辛辣之味緩和者為宜,故名“陳橘皮”“陳皮”。又如棕櫚炭,李時珍明確指出,“年久敗棕入藥尤妙”,故有“陳棕櫚”之名。
6
以秉性命名
所謂秉性,即天性、本性。根據(jù)某些藥物特有的本性來命名,有助于對藥物的進一步了解。如王不留行,“此物性走而不住,雖有王命不能留其行”(《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性善走竄的特性命名。肉蓯蓉,因其“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從容,和緩之貌”(《本草綱目》)。主要根據(jù)其補而不峻的特性命名。又如沉香,因其氣香質(zhì)重,有“置水則沉”(《本草綱目》)的特性而得名。麝香,因其氣味濃烈,香氣能遠射而得名。
推 薦 閱 讀
以上內(nèi)容選自《本草藥征》,作者周禎祥教授潛心本草研究,從源頭揭示中藥治病與奏效之機制,為臨床安全、有效、合理用藥提供理論依據(jù)和文獻支撐,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指導(dǎo)意義。全書分為總論、各論兩大版塊。其中“本草概述”為全書的特色。旨在博采歷代本草之精華,融匯現(xiàn)代研究之新知,闡明藥物治病與奏效機理。“備注”為全書的亮點。主要針對一些難點、疑點,甚至有爭議的問題進行本草考證,重在析疑解惑,訂偽辨訛,探求真諦。
本文轉(zhuǎn)載自“醫(yī)2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