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發過一篇文章《兩周自學完高中數學實際嗎》,許多人評論,有些同學要嘗試。后來,果然收到一個同學唐代斯的來信。他用兩周的時間,從70多分,到130分,他表示不能穩定的達到130分,一次考試的樣本不夠。
根據這封信,我發了一篇文章《兩周自學完高中數學是怎樣的體驗》。文章發布之后,又有許多網友留言,有些網友問唐代斯具體是怎么做到的。
唐代斯是高三學生,正在準備高考。距離高考不足一個月。我沒有問唐代斯的細節。
昨天(5月12日)收到唐代斯的來信。
15:50 我開始了距上次挑戰到今天為止的第四次數學模擬考,出自衡水金卷。寫到填空題時,天氣驟變,頃刻便滿窗風雨,伴隨著雷聲寫到立幾,學校停電了,光線十分暗,還好我坐在窗邊,勉強能夠看清灰色環保紙質的試卷。心無旁騖的人如同什么也沒發生,只顧埋頭;心猿意馬的人趁機躁動起來,竊竊私語。
前天照畢業照,所有同學都已經站好了,葉老師突然站起來,回過頭來凝視著我們。日光有些刺眼,他“聰明絕頂'的腦袋匯集著那光,恍惚間那個場景再次浮現。
“葉老師,您希望我成為一個怎樣的人?'
“健康成長,然后做一個有擔當的人。'
看過你寫的反饋文,看了公眾號下的留言,以及你的回復。你說得空問問我,卻始終沒有開口。此處,我不言,一如你不言。
現在我用筆整理我的過程,一些必要的細節,以及回復一些留言問題。
法里亞,你看了,若覺得有必要發,可以傳送原圖,或者,辛苦自己方便大家,把它轉述成電子版。
這僅僅是一個開頭。
然后,我收到一封長長的手寫的信,圖片版。
在這封信里唐代斯寫下了全過程,與網友們分享他的歷程。如下。
最初,我并沒有想過會提筆寫下這些。我甚至已經想好,倘若法里亞問起我的過程細節,我會很抱歉的拒絕展開。以我的性格,要么在“做好”之前一言都不發,要說就盡力把過程系統化地說完整。尤其是在這種關頭,我真的自覺無力渡同屆考生了。
你們說,“不言”中究竟能包含多少東西?可以肯定地是,其中一定有“考慮”,一個人能為另一個考慮,這是十分叫人慶幸的事。我怎么可以不顧,怎么可以辜負。
于是,我現在提筆,盡我最大的可能,把“兩周自學完高中數學(甚至更短的時間)”的過程及其涉及到的必要的問題,立體化地呈現。
好了,我們開始吧。
現在,請和我一起,模擬一個人物“他”。
他在陰差陽錯間看到這些文字。下定決心,立刻實踐。這有別于那些看完只會嘆息“時間不夠”的人,更關鍵的是,這是他第一次正視自己的弱科,并下定決心扭轉局勢。某種程度上說,他已經戰勝了從前懦弱的自己。
首先,他要盡可能的清楚、客觀的認識自己,認清現實。時間不多了,用十天攻克數學,是否是提高總分的最好路子?看看其他五科,綜合比較一下。
果然數學最差,且一直如此。一直存在問題,卻避而不去解決。他今天終于要著手解決了,也需要付出很多,但還好不是最后的代價。
既然已經決定要攻克數學,這個世紀難題,心態與方法同樣不可小視,要給夠自己心理暗示,因為接下來,他要面對的是很客觀的現實。
拿出十張從前考過的試卷,按題型統計錯誤,以頻數從高到低排列。刪去最高項,現在根本不用考慮了,他看著有兩個“正”字的“導函數題”,這種題暫時不在他的目標內。是的,大致了解了自己的實際水平后,他為自己定下的目標,雖然極具挑戰,但也不會到不可操作,不切實際的地步。
這些錯誤大致分為四類
A基礎概念類(集合與邏輯類)
B平時較拿手的,但拿不全分數
C失分比重最大的(幾何類:立體幾何,解析幾何,概率)
D偏重運算,考查細心度(概率、數列)
他根據對自己心理周期的了解,將心理周期劃分為:
1、士氣正旺
2、放緩
3、低潮
4、反擊,斗志昂揚(2,3,4反復循環出現)
(以B類題開始,在狀態起伏中期做C、D類,以A類題進行調劑)
綜合實際與自身的特點,他可以以一種相對而言合適的節奏,規劃整個行動大綱。
第一關
攻克第二類,常見于三角函數,向量等。難度不大,且聯系廣。是一種解題工具。以教材為第一手資料。根據目錄,標題,羅列一個框架,他對將要學習的東西有個大概的了解。接著:“問題引入——定義(對應幾何直觀,包含運算法則)——性質——證明、推導”在這個環節中,他不要求速度,畢竟他無法準確估計,學習一個新的東西到底要多久。在根基上,尤其是有幾何意義的知識點,快了,反而容易忽略重要的信息。學完基礎知識后,他將筆記標上日期,方便日后復習。
緊接著,他要將新學得的知識在應用中內化。在習題的選擇上,高考真題與二輪資料,各有益處。但是為了那個“專”字,他還是選擇了后者,《洞穿高考之解答題》。真題可以放在日后限時自測。除卻必要的課以及對前面知識的復習,剩余的學習時間,全用在數學上。寫題的時候,他如何把知識點有序植入框架,以及把點與點之間的聯系抽象出來呢?要知道,他幾萬年沒寫過題了,思維鈍化的如一臺生了銹的老機器。
因此,他的第一遍,只有一個目標:熟悉考點,溝通知識點與考點的連接,以及大概知道單獨的點,該如何使用。這一步,要加快速度,畢竟只是鋪墊。
隔天寫第二遍,確定目標:盡可能抽象出那些點,一個一個列出來,都是十分關鍵的步驟,然后在腦袋里聯系這些點(我會以我寫的第一道立體幾何為樣本,供大家參考)在第二遍的時候,他分散了時間,導致“聯系”的流暢性下降。這是一個教訓:他接下來的應用都要在集中的時間內進行。所有抽象出來的聯系都要植入最初的框架中,這個時候,死物會復活。這一關,大量時間寫題,對于從前很少寫題的他來說,相當燒腦。
一關下來,思路開始清晰,但腦子卻有些疲了。所以,運動,是他最佳的選擇。騰出晚自習前的那一個小時,在操場上徹底的運動放松。身體很累,但腦袋又開始充滿活力。他必須讓腦子再興奮起來,因為第二關充滿挑戰,是意志力、腦力與體力,三位一體的戰爭。
第二關
對于大多數人而言,隨著沖勁的褪去與知識難度的加大。第二關真正的挑戰之處在心理上。學習知識的方法大致是同樣的,不同變化的,是我們的心理。這位老兄,足以推動我們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務,也足以阻礙我們持續專注的實踐。體力上的消耗,睡一覺就可以恢復,心理上的消耗,恢復期可以無限拉長。
來看看,他現在就在被一道立體幾何折磨。“真的想不出啊!”他的思緒一團亂麻,一遍一遍想著“寫不出”,他的眼神開始無法聚焦。眼里的東西與心里的東西已經分離了。“無法專注”讓他痛苦。他下意識的想要逃避。于是打開手機看NBA,打開雜志看娛樂八卦。“呼——太輕松了!”一看簡直停不下來,可真的是輕松嗎?(興奮)
時間飛逝,他終于意識到自己在干什么。無盡的悔恨,于是他得到一條教訓:放松與逃避有天壤之別。你能控制,不會追悔且真的是放松(比如:小睡一下,聽聽音樂,運動)后會讓你身心愉悅的,才是放松。否則就是浪費時間,消耗你所剩不多的意志力。更關鍵的是,逃避會形成習慣。他清楚意識到,堅持,只會痛苦那一下子;退縮,卻有一生的時間去悔恨!于是他趕快重新回到題目。第二關,集中的是“大量失分”的知識點。初練,且在十分有限的時間里,必定是十分痛苦的。雖然已經回到正軌,但仍然改變不了他寫不出來的事實,他開始自我懷疑。一旦懷疑,就會動搖。一旦動搖,就會想要放棄。
現實情況是如此之糟,他沒有理由,讓它更糟。放棄,是絕對不可能的,于是他去操場上運動。不過,這一次的目標,不是為了放松,而是為了挑戰自己的極限。他在學習上被心理所桎梏,他就要從身體上打破它。學習與生活是相通一樣的。(放緩——低谷)
他平時只跑四圈左右,但這一次整整跑了十六圈。這是一種怎樣的經歷,在此不重復。誰試誰知道。總之,他不會再退卻了,他實際能做到的,比想象中的多得多。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如此的強大,遠遠比挑戰強大萬倍。我們真的需要不斷探尋自己的極限,你會為之震驚——你錯過了一個怎樣不一樣的自己!
因為有難度,題量大,寫出來的每一道題,都是這樣不容易。可是他看不見這“不容易”,他一心只想快點往前趕。拼命往前跑,一邊跑一邊丟,哎。急功近利的結果是,從前的知識又漸漸陌生了。在十天的時間里,要兼顧新與舊的問題,換而言之也是貪婪與腳踏實地兩者關系的處理問題。他坐在座位上,也不往前學了。這一步是他那個時候所能想到的最好方法。“停下來”是讓人窒息的一種狀態。他看見大家都在奮力的往前跑。可他必須停下來。還走什么呢?他的路子都開始錯了。事實上,打開始就存在問題,在他整個認知系統里,復習的地位始終是可有可無的,他只有“基礎——練習”,卻漏了連接二者的最重要的結果:復習。所以他必須構建新的認知,完完全全拋棄舊的認知。在新的認知下指導實踐,也是對自己的一種改造。他也仍然貪婪,只不過已經覆蓋到“復習”這一步,貪婪則變成了助推器。
很重要的一點是,他很少壓制那些情緒。比如貪婪、畏懼等。為什么要壓制、否認?那說明這些東西還存在。而他的整個實踐過程,并不一定完完全全要處于一種極佳的,毫無情緒的狀態,至少目前他無力做到,一旦抵抗就又會消耗精力。平靜地看著它們就好了。它們可以存在的,放輕松,大家可以很友好的相處。
第三關
攻克第四類問題,一張一弛是個不錯的方法。現在,他需要調劑一下大腦了。
在這個期間,他適當安排了自主檢測,抽兩節晚自習給自己考試。在評卷的過程中,會遇到一些不該錯的題目,比如抄錯數字,看走眼等。但是,他還是老老實實把分扣掉了。他不認為這種錯誤可以忽視。在整個分數中,運算、細心一樣是組成部分,分數分數,可不只簡單是知識點的應用。他還發現有一種很奇妙的心理現象,大家很喜歡與他人相比。難道高考我們的競爭對手是同班同學嗎?關鍵是,為什么要與他人相比呢?他看見那些拿著試卷不討論錯題,而只關心對方比自己多錯了幾個或者是少錯了幾個的同學,都有一個“不自信”的小怪物跟隨著,在與他人比較中,或沾沾自喜或暗自不服氣,為什么呢?因為實在對自己不自信,實在把握不了自己的水平。試想著若能穩定在自己的目標分數,他人如何還重要嗎?那個時候,我們關注的,一定只是如何改正錯誤去拔高了。
第四關
這一關根據自己的目標分數自由發揮,操作方法上,兼顧實踐與心理。
他深信一句話:行百里者半九十。這一關,他不僅要全面復習,還要重新構建框架,其中抽象與聯系搭配是核心。很簡單,一句話就可以概括:將之前所學到的點,串成線,構成面。
比如:
線:兩腰相等——底邊中央——三線合一——高——垂直——異面直線垂直/線面垂直
面:
最值
代數法
三角函數輔助角公式
二次最值式
三次求導——單調性
不等式——邊
幾何法 勾股定理
按照慣例,此處應寫通關后的各種感慨。可我偏偏留白。
究竟這個過程會如何,結果又如何,你只能自己去體味,我無法向你保證它有多么蕩氣回腸,但我向你保證,你會認識不一樣的自己,并且,你會喜歡上那個自己。我也預言,這樣一段過程,帶給你的,絕不僅是分數上的提升,它帶來的東西,一如法里亞為我帶來的_________(原諒我不知如何形容),你會一生受益。學習與生活某種程度上,是一樣的。
有一個必要也不必要的問題,在此單獨回復。
關于時間這一類的問題。
——大概是零點,我決定要把這些細節方法與教訓糅合進一個人物,通過模擬全程,使這樣一個人物能在每一個實踐的人中被賦予生命。(因為他的原型并不只是我,而是我在學習生活中所見,所聞雜合而產生的。你可以在他身上看見自己的影子)。
注意,零點左右,你可能已經睡了,那個時候,我的左手沒有拿紙,右手也沒有握筆,“他”只存在我的想法里。然而現在,4:45,他已經真正來到這個世界上,準備在你的實踐中進入你的小宇宙。這個時候,你仍在夢鄉。
怎么樣,有趣吧?所以你要知道,必須清楚的知道:我花多少時間在數學上,不重要,因為:你可以睡去,而我可以醒著。重要的是,你自己決定分配多少時間,你的決定又是如何建立在自己的實際情況之上。這些,只有你自己能拿捏。
無論是醒著還是睡去,請銘記:
我們所有人的一天,只有二十四小時,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一分不多,一秒不少。
關于以下這類問題
“我”來自什么地區?
“我”是文科還是理科?
“我”從前的基礎如何?
“我”一天安排多少時間在數學上?
“我”怎么可能在兩周內學完,時間怎么夠用?
我心態不好,總是靜不下心來學習,怎么辦?
“我”睡不睡覺,吃不吃飯?
相見恨晚,可惜我沒有時間了,只剩二十多天了。
甚至,“我”多少歲了,這種問題都有
。。。。。答案一系列。。。。。。
好了,你問了我這么多,請允許我問你一個問題,你誠實回答你自己即可。
——為什么,你會有以上這么多本質上都一樣的問題?
我猜,你十有八九是想說,了解我的情況以評估方案的實戰可行度。
如果,你和我一樣,都是學生,尤其是面對高考的學生。可以讓我撕下你披在身上的偽衣嗎?那讓你看起來太合情合理了。可是你知道那偽衣下的,是什么嗎?
是懦弱,是你在人為的為自己設定“限制”。
你不敢行動,怕付出,又想要結果。你怕失敗,怕到最后連“我只是沒努力”這樣的借口都沒有。你瞧不起點滴的努力。
可是你不知道,點滴是海洋,而努力是最偉大的天賦。
我很遺憾,你竟不知道。也很難過,你對自己如此的不誠實。
只是這個樣子,還要到什么時候呢?夏天快要到了呢。
關于我個人后續的檢驗
直到做完第四次周考的成績下來,117分,分數已經穩定在120分左右。沒有提升的原因是因為,英語比數學更容易拿到140分,我后期重心在英語上,數學穩住就可以了。我也十分想繼續攻克數學,但時間不多了,再往后走,耗費的精力相較而言,便不那么值得了。所以很遺憾,我沒有為大家帶來一個“奇跡”般的結果。
在模擬過程中,我把時間縮為十天,是完全合理的。我們并不需要每個題型都練五十道。完完全全掌握二十道就可以了,這樣可以省下很多時間。我立體幾何可以整整花了兩天去寫題目。
值得一提的是,我對一道題的分析、總結,往往要花比寫出兩道題還要長的時間。我寫的每一道題都要有價值,我的目標是:挖掘它的最大的價值,經可能地這么去做。
而為什么我沒有考到130分,還敢發表后續地方法細節。因為“不言”,也因為“責任”。你需要感受你最受觸動的“地方”,選取你認為合理的地方,立刻行動,去分析、去實踐。
寫到這里,我認為“方法”已經不能很恰當來定義我所寫的了。就在你閱讀的十分鐘里,把這一切當作是一個遠方而來的朋友在用心與你交流。我知道,你的收獲絕對不會只在數字上。
“坦誠清楚的認知,絕不拖延的行動,腳踏實地的學習,以退為進,永不屈服”才是我最想與你分享的東西。共同成長,是我最大的目標。
對于整個模擬的過程,至關重要的一點,是對全局基調的把握,我們要讓行動過程以及自己的心理把控在自己手里。現實情況很糟,即將遇到的問題會很多,但你已經準備充足了,不會慌亂,不會迷茫,你心有定算,你絕不會讓情況更糟。
馬上,學校的廣播就要響起,同學們從睡夢中起來。新的一天即將開始:洗漱、晨訓、早讀、早息、上課、下課、放學、午休、上課、下課、晚自習、放學、睡覺。
新的一天都是這樣,重復、枯燥、毫無趣味。
新的一天都是這樣?
重復?枯燥?毫無趣味?
:)
最后
漫漫求索的人啊
戴上耳機吧
靜靜地
聽一曲 3055
你會聽見
我對你最美好的祝福
唐戴斯 親筆
五月十二日二零一七年
(感謝阿拉丁幫我把唐代斯的這封長信錄入整理為電子版。)
我的朋友唐代斯手稿有些圖片是歪的,是的,為了保持原貌。
如此美妙的歷程,我如何評論呢。
如此深刻的話語,我已經不能說得更好,且無可替代。
我只能把它們標記的更清晰。
數學的宇宙愛因斯坦的這段話送給唐代斯,也送給你。
不要為數學上困難煩惱;我確信,我數學上的困難更大。
Do not worry about your difficulties in mathematics;
I can assure you that mine are still greater.
再送給你一張宇宙,此時此刻,寫這篇文章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