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是一群被稱為“星星的孩子”,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樣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我們不聾,卻對聲響充耳不聞;
我們不盲,卻對周圍人與物視而不見;
我們不啞,卻不知該如何開口說話。關于自閉癥,我們有話說......
自閉癥患者通常感官都很敏感,特別是聽覺和觸覺。任何一些小的聲音,在他們的腦海中都會被放大...所以一些自閉癥患者會捂住耳朵,不想聽到太吵鬧的聲音。
什么是孤獨癥?
孤獨癥譜系障礙(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簡稱孤獨癥,與自閉癥同義,是一組以社交溝通障礙、興趣或活動范圍狹窄以及重復刻板行為為主要特征的神經發育性障礙。
起病年齡:
兒童孤獨癥起病于3歲前,其中約2/3的患兒出生后逐漸起病,約1/3的患兒經歷了1~2年正常發育后退行性起病。
家長早期該怎么識別呢?
ASD早期行為標志
ASD社交不足行為和部分刻板行為在早期即可出現,早期篩查可以發現這些異常,2歲或2歲前早期診斷可靠。具有強有力的證據可作為ASD早期識別的5種行為標記,簡稱'五不'行為。
1.不(少)看:
指目光接觸異常,ASD患兒早期即開始表現出對有意義的社交刺激視覺注視缺乏或減少,對人尤其是人眼部的注視減少,有研究表明最終診斷為ASD的患兒在24月齡時對于人眼部的注視時間僅為正常兒童的1/2。有些ASD患兒即使可以對話,但是面對面注視仍然不正常。
2.不(少)應:
包括叫名反應和共同注意(JA)。幼兒對父母的呼喚聲充耳不聞,叫名反應不敏感通常是家長較早發現的ASD表現之一,也有證據表明叫名反應不敏感不僅可以從正常兒童中識別出ASD,也可較好地分辨ASD與其他發育問題的兒童;JA是幼兒早期社會認知發展中的一種協調性注意能力,是指個體借助手指指向、眼神等與他人共同關注二者之外的某一物體或者事件。在對ASD患兒的前瞻性研究中發現,在14~15月齡即表現出較低與JA相關的溝通水平下降,因此JA缺陷也是'不應'的表現。
3.不(少)指:
即缺乏恰當的肢體動作,無法對感興趣的東西提出請求。ASD患兒可能早在12月齡時就表現出肢體動作的使用頻率下降,如不會點頭表示需要、搖頭表示不要、有目的的指向、手勢比劃等。
4.不(少)語:
多數ASD患兒存在語言出現延遲,家長最多關注的也往往是兒童語言問題,盡管語言發育延遲并非ASD診斷的必要條件,其他發育行為障礙也多表現有語言發育延遲,但對于語言發育延遲兒童務必考慮ASD可能。
5.不當:
指不恰當的物品使用及相關的感知覺異常:ASD患兒從12月齡起可能會出現對于物品的不恰當使用,包括旋轉、排列以及對物品的持續視覺探索。比如將小汽車排成一排,旋轉物品并持續注視等。言語的不當也應該注意,表現為正常語言出現后言語的倒退,難以聽懂、重復、無意義的語言。
孤獨癥兒童具體的臨床表現有哪些呢?
兒童孤獨癥癥狀復雜,但主要表現為以下3個核心癥狀。
1.社會交往障礙
兒童孤獨癥患兒在社會交往方面存在質的缺陷,他們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人交往的興趣,也缺乏正常的交往方式和技巧。具體表現隨年齡和疾病嚴重程度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以與同齡兒童的交往障礙最為突出。
(1)嬰兒期。患兒回避目光接觸,對他人的呼喚及逗弄缺少興趣和反應,沒有期待被抱起的姿勢或抱起時身體僵硬、不愿與人貼近,缺少社交性微笑,不觀察和模仿他人的簡單動作。
(2)幼兒期。患兒仍然回避目光接觸,呼之常常不理,對主要撫養者常不產生依戀,對陌生人缺少應有的恐懼,缺乏與同齡兒童交往和玩耍的興趣,交往方式和技巧也存在問題。患兒不會通過目光和聲音引起他人對其所指事物的注意,不會與他人分享快樂,不會尋求安慰,不會對他人的身體不適或不愉快表示安慰和關心,常常不會玩想象性和角色扮演性游戲。
(3)學齡期。隨著年齡增長和病情的改善,患兒對父母、同胞可能變得友好而有感情,但仍然不同程度地缺乏與他人主動交往的興趣和行為。雖然部分患兒愿意與人交往,但交往方式和技巧依然存在問題。他們常常自娛自樂,獨來獨往,我行我素,不理解也很難學會和遵循一般的社會規則。
(4)成年期。患者仍然缺乏社會交往的興趣和技能,雖然部分患者渴望結交朋友,對異性也可能產生興趣,但是因為對社交情景缺乏應有的理解,對他人的興趣、情感等缺乏適當的反應,難以理解幽默和隱喻等,較難建立友誼、戀愛和婚姻關系。
2.交流障礙
兒童孤獨癥患兒在言語交流和非言語交流方面均存在障礙。其中以言語交流障礙最為突出,通常是患兒就診的最主要原因。
(1)言語交流障礙
1)言語發育遲緩。患兒說話常常較晚,會說話后言語進步也很慢。起病較晚的患兒可有相對正常的言語發育階段,但起病后言語逐漸減少甚至完全消失。部分患兒終生無言語。
2)言語理解能力受損。患兒言語理解能力不同程度受損,病情輕者也多無法理解幽默、成語、隱喻等。
3)言語形式及內容異常。對于有言語的患兒,其言語形式和內容常存在明顯異常。患兒常存在即刻模仿言語,即重復說他人方才說過的話;延遲模仿言語,即重復說既往聽到的言語或廣告語;刻板重復言語,即反復重復一些詞句、述說一件事情或詢問一個問題。患兒可能用特殊、固定的言語形式與他人交流,并存在答非所問、語句缺乏聯系、語法結構錯誤、人稱代詞分辨不清等表現。
4)語調、語速、節律、重音等異常。患兒語調常比較平淡,缺少抑揚頓挫,不能運用語調、語氣的變化來輔助交流,常存在語速和節律的問題。
5)言語運用能力受損。患兒言語組織和運用能力明顯受損。患兒主動言語少,多不會用已經學到的言語表達愿望或描述事件,不會主動提出話題、維持話題,或僅靠其感興趣的刻板言語進行交流,反復訴說同一件事或糾纏于同一話題。部分患兒會用特定的自創短語來表達固定的含義。
(2)非言語交流障礙。
兒童孤獨癥患兒常拉著別人的手伸向他想要的物品,但是其他用于溝通和交流的表情、動作及姿勢卻很少。他們多不會用點頭、搖頭以及手勢、動作表達想法,與人交往時表情常缺少變化。
3.興趣狹窄和刻板重復的行為方式
兒童孤獨癥患兒傾向于使用僵化刻板、墨守成規的方式應付日常生活。具體表現如下:
(1)興趣范圍狹窄。患兒興趣較少,感興趣的事物常與眾不同。患兒通常對玩具、動畫片等正常兒童感興趣的事物不感興趣,卻迷戀于看電視廣告、天氣預報、旋轉物品、排列物品或聽某段音樂、某種單調重復的聲音等。部分患兒可專注于文字、數字、日期、時間表的推算、地圖、繪畫、樂器演奏等,并可表現出獨特的能力。
(2)行為方式刻板重復。患兒常堅持用同一種方式做事,拒絕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的變化。如果日常生活規律或環境發生改變,患兒會煩躁不安。患兒會反復用同一種方式玩玩具,反復畫一幅畫或寫幾個字,堅持走一條固定路線,堅持把物品放在固定位置,拒絕換其他衣服或只吃少數幾種食物等。
(3)對非生命物體的特殊依戀。患兒對人或動物通常缺乏興趣,但對一些非生命物品可能產生強烈依戀,如瓶、盒、繩等都有可能讓患兒愛不釋手,隨時攜帶。如果被拿走,則會煩躁哭鬧、焦慮不安。
(4)刻板重復的怪異行為。患兒常會出現刻板重復、怪異的動作,如重復蹦跳、拍手、將手放在眼前撲動和凝視、用腳尖走路等。還可能對物體的一些非主要、無功能特性(氣味、質感)產生特殊興趣和行為,如反復聞物品或摸光滑的表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