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誰偷走了孩子的責任心
什么叫包辦?
簡單講,該孩子做的事情,父母都替孩子做了。
關鍵在于,什么是該做的,什么是不該做的,您分得清嗎?
千萬別一說做事,就想讓孩子做家務。
我們可以明確告訴您,做家務不一定能培養出孩子的責任,可能還會破壞親子關系。
孩子不愿意做,你要求他做,他心里會不會對你有不滿和抱怨,那你們的親子關系怎么能好?所以:
只有發自內心愿意干家務的孩子,才有責任;
在父母要求下被迫干家務的孩子,也沒有什么責任。
如何判斷父母的行為是不是包辦?
記住這兩個詞,你為孩子做的所有事情:
如果他認為你做的是應該的,那就是包辦了;
如果他心懷感恩,那就不是包辦。
在當代的很多家庭中,我們發現父母內心存在下面兩句話:
第一句話,“好好學習就行了,別的都我來做。”
第二句話,“我都是為你好,按我說的做就行了。”
第一句話是包辦生活,第二句話是包辦思想。
很多孩子的痛苦不是被包辦生活帶來的,而是被家長包辦思想產生的。
包辦思想比包辦生活更可怕。
什么叫包辦思想?
愛與幸福有一個非常經典的故事,叫買蛋糕的故事。
買蛋糕的故事
放假了,爸爸媽媽帶著孩子出去玩。
快到吃飯點了,孩子指著面包店櫥窗里的蛋糕說:“媽媽我餓了,我想吃蛋糕。”
媽媽蹲下來問孩子:“寶貝你想吃什么蛋糕?”
孩子看了看,說:“媽媽,我想吃巧克力蛋糕。”
媽媽一聽,“真的嗎?”
孩子說:“真的。”
媽媽又問:“你上次吃過巧克力味的了,今天要不要嘗嘗草莓味的?”
孩子答:“媽媽,我就想吃巧克力味的。”
媽媽:“你想好了沒有?”
孩子:“媽媽,我想好了。”
媽媽:“要不你再想想。巧克力的太甜了,容易蛀牙。蛀牙了,要看牙醫很疼的。”
家長用各種各樣的方法引導著孩子。
孩子因為小,拗不過父母,最后說了一句:“好吧,媽媽,我就吃草莓味的。”
這時候,媽媽一拍大腿:“好,這可是你自己選的。”
這就是包辦思想,父母自己有了立場,然后想盡一切辦法,讓孩子聽從自己的想法。這是對人最大的不尊重。
隨著孩子長大,孩子跟父母的關系就5種:
第一種是沉默。
我不說話,因為說也沒用。
第二種是叛逆。
憑什么要聽你的,我跟你反著來,你一次次騙我,我不會再聽你的了。
第三種是隨便。
我也不能選,我也不能不選,因為這個世界的人都不可信。
第四種是媽寶。
這種孩子表現的比同齡孩子心智小,遇事就找媽,不會想問題,更不會做決定。
第五種是無能。
什么事都做,但都做不好,因為缺少完整的人生體驗。
為什么包辦會沒有責任?
念念下面這幾句話,也許你會有答案:
“不是我的選擇,你不真正尊重我,我也不會真正尊重你。”
“不是我的選擇,在做的過程中,我想做就做,不想做就不做。”
“不是我的選擇,所以我也不會對結果負責。”
父母想讓孩子有責任,首先要去掉內心包辦生活和包辦思想的兩句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