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活一輩子,自然會經歷各種各樣的事情。有的人終其一生都十分順遂,未曾遭受什么太大的挫折;有的人則坎坷一生,漂泊不定。
在歷史的長河中,有著太多相關的案例,善于總結的人們常常會認為:人的一生,命運是天定的。
在古老的東方,無論是先秦時期的占卜儀式還是封建時代的“算命”,甚至是沿襲至今的燒香拜佛,其實都是人們 “相信命運”的一種具體表現。人們認為人的一生從出生就已經有了發展路徑,只不過會受到一點細微的影響。
而在文明發展相對晚近一些的西方歐美世界里,由于文藝復興之前的中世紀時期,廣闊的歐洲大陸都受到基督-猶太教教會的深刻影響,所以人們對于自己的命運幾乎毫無把握的能力,而是篤信上天,尤其是上帝的旨意。
這也使得西方社會之中的人們,大部分都將生活的中心與教會相聯系。
古今中外的經驗都表明:似乎人類已經十分屈服于這種被命運支配的人生了,除了極個別的例子,幾乎也沒有人對此做出反抗。
這種心理也使大多數人在面對人生當中難以克服的困難時,選擇逃避和放任,現如今的社會當中更是出現了所謂“躺平”與“擺爛”的風潮。
你的運氣都是被設計出來的,潛意識可以改變命運,你卻一無所知。
盡管從社會科學的角度來看,著名的人類社會導師卡爾·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認為,我們的生活當中不變的規律是“物質決定意識”,亦即人的思維受到客觀存在的決定。
但這并不妨礙人類的思維對于自己的行為產生驅動作用,從而通過一些細微的變化改變客觀存在。
這一結論看似與馬克思哲學當中的物質決定性背道而馳,實則并不是,因為其中存在一個關鍵的步驟:個體思維影響心理行動,再進一步影響行為,改變實際。
我們不妨通過一個著名的心理學實驗來理解一下這一觀點的內涵。心理學家馬丁·加拉德(Martin Garard)曾經做過一個心理暗示相關的實驗,這一實驗涉及到的參與者是死刑囚犯,并且是在與當地監獄進行溝通的基礎上才進行的。
實驗內容其實并不復雜:將死刑犯的雙眼蒙起來,用冰凍過的金屬棍在其手腕部劃一下,之后打開附近的水龍頭,使之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響,給其造成一種血液不斷滴落的錯覺。
一般的犯人,在被蒙上眼之后,就會開始心跳加快、血壓上升,陷入一種無助的狀態之中,并且在半小時左右之后失去呼吸。
盡管后世對于這一實驗的評價褒貶不一,并且有人懷疑其真實性。但是其內容是合乎邏輯的,我們可以從中發現:人類的意識有時能夠創造遠超自己想象的能量,甚至能夠改變自己眼中的世界。
上述實驗當中,犯人所出現的“我手腕在流血,我要死了”的想法,就屬于是一種潛意識。潛意識(subconsciousness)這一詞匯相信大家并不陌生,甚至還會常常用于描述自己的所見所感。那么究竟這一概念有何含義?
在奧地利著名心理學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看來,在個體的意識世界當中,除了那些能夠被清晰感知到的部分之外,還有一些部分是個體難以清楚察覺的。
這部分便被他稱之為“已經發生但并未達到意識狀態的心理活動過程”,亦即所謂潛意識。同時在它他看來,潛意識還分為“前意識”和“無意識”兩種狀態。
所以這也很好理解,為什么在馬丁·加拉德的實驗當中,那個被蒙上眼的犯人會產生“我手腕在不斷滴血,我要死了”的想法:
因為一系列的外界行為暗示,以及周遭的環境所提供的信息都為他營造出了這樣的一種氛圍,深層的意識會將除了已知信息之外的一些空白所填補上,從而將腦海中的“故事”補充完整。
所以潛意識相關的理論就告訴我們,個體的意識雖然存在,并且在很多時候是能夠被個體所感知并且主導的,但是在這種明確的意識背后,存在著的是一些難以被察覺,同時又對個體產生明確影響的潛意識。二者共同作用,在深層次的層面上影響個體的行動,指導個體改變客觀世界。
同樣,在心理學研究當中,還有一個十分著名的實驗,并且在其基礎上得出了名為“皮格馬利翁效應(Pygmalion Effect)”的心理學理論。
簡而言之,這一效應的內涵就是:贊美、信任和期待具有一種積極的能量,它能改變個體的實踐,當個體獲得來自外界的信任、贊美時,其便感覺獲得了他人的支持,從而增強了自我價值。
變得自信、自強,生發出一種積極向上的動力,并盡力達到對方的期待。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也常常會陷入十分消極的狀態,比如2022年夏天一度十分火爆的心理學概念“精神內耗”,就是一種典型的心理層面的消極潛意識:
個體總是會感覺自己在生活當中處于一種十分無意義的狀態之中,什么事情都不想做、什么事情都做不好,對于想要取得的成就,總是會采取拖延、觀望的態度,對于自己的現狀,總是充滿憂慮,又不知應當從何做出改變。
這就是因為消極的潛意識在暗示自己:你的生活十分不順,你是一個失敗的人。當我們摒棄掉這些在暗中“作祟”的消極潛意識之后,我們將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不再有自責和煩惱。
如果在明確了奮斗目標之后,常常在心中告訴自己:我一定可以,那么生活一定會愈發順心。
人的命運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不確定的,并且能夠在個體的意識基礎上進行發展。
- The End -
作者 | 湯米達
|梅菜扣肉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Jean Piaget Biographie. (2020, January 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