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到底是在干什么?很多朋友炒了一輩子的股票,還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深陷在K線,數字,符號,籌碼之間了。
參與了幾年、幾十年的股市,您真的了解嗎?我打算出個合集,把自己的點點微不足道的經驗分享,炒股這件事情充滿辛酸與寂寞,唯有自渡。一點點的分享,但行好事,莫問前程了。
這個世界上,只有歷史重演,沒有新鮮事。美股在最初的幾十年,和A股目前一樣,市場的炒作主線是消費股、金融股,后面轉到科技股。那么大方向就來了!
美股的核心引擎是科技股,無論是微軟、谷歌、蘋果、高通、英特爾等耳熟能詳的企業,是美股震蕩向上的核心動力。A股是什么呢?很簡單,消費!我們沒有優秀的科技企業,卻有優秀的消費企業。
這是現實情況,我們有14億人口,是全球很多產品的消費市場,哪怕是BBA、蘋果、特斯拉,也對我們的市場,念念不忘,這就是頂層邏輯。A股,過去三十年的格局,就是無數的國企、央企撐住了指數。
港股的核心引擎是什么?醫療、互聯網科技。在港股不參與這兩個行業,你很難有超額收益,就像A股,過去三十年,你沒有參與消費藍籌股的行情,很難取得超額收益,大盤指數在3000點,但是消費藍籌股卻是震蕩向上,跑贏了通脹,平均漲幅是20~30倍。
所以,如果大方向就選擇錯了,長期持有中石油這種周期股,或者業績不穩定的科技股,大概率是坐電梯。A股95%的股票,沒有投資價值,它們上市,就是為了融資套現,經營企業不是目的,還不如資本市場收割。
只有消費股,并不愿意上市與股民分享利潤,無論是娃哈哈,還是老干媽等企業,上市的消費股,很多都有國資背景,地方任務而已,食品飲料很多都是這種情況。A股有句話,盈利的企業不想上市,上市的企業,已經不想做企業了。
金融股,在大漲的時候要壓盤,特別是證券,大盤上漲到一定位置,它必定砸盤!這樣在大跌的時候,它們可以護盤,喜歡這種指數工具的股民,特別是分析師,真的有投資邏輯缺陷。喜歡指數上漲,直接持有指數不好嗎?
有了頂層邏輯,才有可能打造交易體系,非常的困難,我花了10年不止的時間,才有了自己的一套體系,而且還是繼續完善,從持股到開始重倉指數,也是一種轉變,為了適應機構時代,注冊制。
小凡的交易體系,就是數月亮,不數星星,抓住市場的頂層賽道,自我設限,把自己圈在認知范圍內,深耕其中,白酒,新能源是自己最近幾年談論最多的行業。對于消費股,我的核心是鉆研白酒、醫藥,以高端白酒、名貴中藥、醫美為核心,交易體系,就是有所取,有所不取。
非常困難,需要享受寂寞,那么多漲停板,我一年都遇不到一個,那么多上漲好的行業,我要壓抑自己的眼紅,滿足半年才10%,平均年化才25%……難的不是體系,而是心態,誰不想快速變富,誰想像小凡這樣當苦行僧,跑一場馬拉松?
觀念,認知,不是一朝一夕能夠改變的,它是潛移默化的,只要堅持一件對的事情,就不怕困難,很多人的財富都從40歲之后才開始積累,因為認知提升了。
謝謝大家上周的打賞,非常感謝,不論金額大小,都是對自己莫大的鼓勵。我性格偏執,分享的東西又有點反人性,不太討喜。一直以來,幾乎沒收到贊賞,上次說了一下之后,最近發現還是有很多朋友支持,再次謝謝大家!希望大家都能夠在A股市場,有一套自己的交易體系,模型,不被收割,我們背后都有一個家庭,需要我們守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