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家具部件名稱,傳統家具上承接腿足的部件。明清家具中有的腿足不直接著地,另有橫木或木框在下承托,此木框即稱為“托泥”。有的托泥之下還有小足,真正著地的是小足而不一定是木框。此部件多見于條案、幾類等傳統家具,以增穩重之感。供桌和半月桌一般會有托泥。 托泥位于家具足部,通常隨著家具的底足位置制成圈形、條形和方框形。其實,托泥也不接落地,一般要在托泥的下面裝置底足,俗稱“龜足”。它與束腰一樣是明清家具的造型手法。常見帶托泥的家具有香幾、案幾、銅鼓桌、坐墩、繡墩、扶手椅、畫案等。托泥除具有防潮防腐、穩固家具的實際用途外,還具有很大的裝飾效果,使家具顯出莊嚴厚重、精致考究的藝術效果。
托泥分兩種類型,一種是框形,框形托泥又有方形、長方形、六角形、八角形、圓形及梅花形、海棠形等。托泥的形狀要根據面的形狀而定,一種是墊木形,是用一長條方木裝在家具足下??蛐瓮心喽嘤迷谟惺揖呱?,有束腰家具多用抱肩榫,這種結構的牙板只起支撐的作用,而管束腳足的拉力卻很弱,所以單就這種結構來說是不完備的,為了彌補它的不足,則采取在足下裝托泥或安管腳棖的做法,這樣從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頂端有桌面管束,足端有托泥管束,中間的牙板只起支撐的作用,仍是一個科學合理的整體。
托泥早在周朝就已現雛形。古書中有形似房屋的周代俎(古代祭祀時放祭品的器物),它腿足的下端不是直接落地,而是各加了一條橫木,這樣的橫木就是最早的托泥形態。托泥在結構功能上與臺基非常相似,即增加家具穩固性。由此,我們不得不聯想到家具的托泥也是模仿了建筑的臺基形態。
古典家具的很多構造在突出實用性的同時,也充滿了人性的關懷,拿托泥來說,我們常見的圈椅、官帽椅、皇宮椅等,人坐在上面,腳就可以擱在托泥上,這是充滿人性化的設計,也是古人匠心獨運的家具設計智慧。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