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在絕大多數朋友的認知中,古代的“縣令”和“知縣”都是一個意思,都是一縣之長的稱呼。造成這樣的誤解,大多是受古裝影視劇的影響,影視劇中一會是稱呼“知縣”,一會又稱呼“縣令”,甚至將兩者混為一談,對于這一點,是完全不遵循歷史的進程,違背了歷史常識。那么“縣令”和“知縣”到底有什么區別呢?如果好奇想知道的朋友,不妨跟著小編一起來揭秘探索個究竟吧!
根據史書記載,大約在戰國時期,秦、趙、魏、韓等諸侯國的縣級最高行政長官就已經被稱為“令”了,也就是“縣令”的起源。秦漢時期,人口萬戶以上的縣的最高長官成為“縣令”,人口萬戶以下的縣的最高長官稱為“縣長”。
然而在南北朝時期,由于天下大亂,人口流失,縣的最高長官便不再按照人口有所區別,統稱為“縣令”。唐朝時期,縣里的其他正式官員代理縣令職權的時候被稱為“知縣事”,也就是“知縣”一詞的起源。不過“知縣”正式出現的時代還是宋朝。
宋朝時由地方上的官員擔任一縣之長,而是通過朝廷直接委派官員。從朝廷派出來的官員,不論從資歷還是能力上,相對來說,都會強過地方官員,也深得皇帝的信任。所以也會一部分“知縣”可以同時兼管軍事,不單單只負責地方政事。而發明這一項制度的正是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為的就是中央集權,避免發生前朝地方割據的現象發生。想通過直接委任官員,抑制地方官員的權力,漸漸廢除了前朝的刺史、太守、縣令等職位,也讓這些成了虛銜。也是從這時起,“知州”、“知縣”這一類詞出現在了歷史的舞臺上,這一稱謂一直沿用到了民國時期。
所以中國縣一級的最高長官的稱謂的發展變化是:秦漢魏晉南北朝稱“縣令”或者“縣長”;隋朝統稱“縣令”,“縣長”這一稱謂消失了;唐朝仍稱“縣令”,但新出現了“知縣”這一臨時官制;宋朝稱“知縣”或者“縣令”;元朝沒有沿襲前朝,改稱“達魯花赤”;明清兩朝一律稱“知縣”,“縣令”這一稱謂消失。
對此,你們看了介紹后,有什么感想,可以發表自己的建議,歡迎踴躍參與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