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老艾要講的城市是宣城市,別稱愛陵,古稱宣州,是安徽省的地級市,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中國鱷城、江南魚米之鄉。
宣城田園風光
秦朝時期,秦始皇實行郡縣制,地方分為郡、縣兩級。當時的宣城市(鄣郡和廬江郡交界處)屬于鄣郡管轄,東臨會稽郡,西接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東海郡接壤。
西漢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丹陽郡管轄,東臨會稽郡(面積巨大),南瀕豫章郡,西接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臨淮郡和廣陵國(西漢開國~漢武帝時期實行郡國并行制,眾多封國之一)接壤。
東漢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丹陽郡管轄,東臨吳郡,東南是會稽郡,南靠豫章郡,西瀕廬江郡和九江郡,北邊與廣陵郡接壤。東漢時期的宣城與西漢時期歷史沿革沒有太大變化。
三國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丹陽郡管轄,東臨吳郡和毗陵典農校尉(孫吳分吳郡設置典農校尉采取軍事屯墾方式大力發展農業生產,屬于當時特殊的行政區域) ,南瀕新都郡,西南是鄱陽郡和豫章郡,西靠廬江郡,北邊與海陵郡接壤。
西晉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宣城郡(現在宣城市地名的由來)管轄,東臨吳興郡,南毗新安郡,西南接鄱陽郡和豫章郡,西靠廬江郡,北邊與丹陽郡接壤。
隋朝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宣城郡管轄,東北是毗陵郡,東臨吳郡和余杭郡,南瀕新安郡,西南接鄱陽郡和九江郡,西毗同安郡,北邊與廬江郡、歷陽郡、丹陽郡接壤(從左往右)。
唐朝時期,統治者實行道、州、縣三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宣州(宣城市古稱的由來)管轄,東北是常州(現在常州市地名的由來),東臨湖州(現在湖州市地名的由來)和杭州(現在杭州市地名的由來),南接歙州(黃山市古稱的由來),西南是饒州和江州(九江市古稱的由來),西毗舒州,北邊與廬州、和州、潤州接壤(從左往右)。現在許多城市的名稱和古稱來自大唐時期。
北宋時期,從開國的州、縣兩級發展為道、州(府)、縣三級的地方層級管理。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宣州管轄,東臨杭州、湖州、廣德軍(一般設置在軍事要地管理地方軍事,相當于州一級),南接歙州,西瀕池州(現在池州市地名的由來),北邊與太平州、江寧府(州府同級)接壤。
南宋時期,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寧國府管轄,東毗臨安府(州府同級)、湖州、廣德軍(一般設置在軍事要地管理地方軍事,相當于州一級),南靠徽州(黃山市古稱的由來),西毗池州,北邊與太平州、建康府接壤。南宋時期宣城地區與北宋時期地區劃分范圍沒有太大變化。
元朝時期,統治者實行行省制,地方分為行省、路、府(州)、縣四個層級。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寧國路管轄,東臨杭州路、湖州路和廣德路,南靠徽州路,西毗池州路,北邊與太平路、集慶路接壤。
明朝時期,地方分為省、府(州)、縣三個層級。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寧國府,東臨杭州府、湖州府、廣德州(州府同級),南靠徽州府,西接池州府,北邊與太平府、應天府接壤。
清朝時期,統治者很大程度上沿襲了明朝的地方區域劃分。當時的宣城市屬于寧國府,東臨杭州府、湖州府、廣德州(州府同級),南靠徽州府,西毗池州府,北邊與太平府、江寧府接壤。
民國時期,廢府存縣,原寧國府屬縣劃屬蕪湖道;1932年成立安徽省第九行政督察區;1940年第九行政督察區改為第六行政督察區。
新中國成立后,成立宣城專區;1952年撤銷宣城專區,所轄縣并入蕪湖專區;1971年蕪湖專區改為蕪湖地區;后于1980年蕪湖地區改為宣城地區;1987年撤銷宣城縣,設立縣級宣州市;2000年撤銷宣州市改為宣州區,設立宣城市;2001年2月宣城市正式成立;2019年廣德縣改為縣級廣德市,由宣城市代轄。
現在宣城市管轄區域:1個宣州區,涇、郎溪、績溪、旌德4個縣,代轄寧國、廣德2個縣級市,宣城市總面積為12340平方千米。宣城市位于安徽省東南部,東臨浙江省的湖州市,東南市浙江省的杭州市,南接黃山市,西毗池州市和蕪湖市,北邊與馬鞍山市、江蘇省的南京市、常州市、無錫市接壤(從左往右)。
老艾講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