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二月,在徐達發動甘肅定西戰役的同時,駐守北平的李文忠按朱元璋的戰略部署發動應昌戰役以策應徐達的西北的作戰。此役一舉擊潰北元勢力,北元太子見守城無望主動率數十騎北遁逃亡。應昌城是蒙古弘吉剌部所筑的漠北重鎮,歷來是元代帝王夏季避暑勝地,因此該城被攻破可視為蒙古黃金家族徹底退回草原游牧生活的開端。
然而攻占了應昌府的明軍卻并未堅守,反而主動遷移百姓回撤至關內。明軍此舉看似不可理解但將目光投向遼東就會豁然開朗。此時遼東尚在北元太尉納哈出手中,手握二十萬重兵的他足以威脅前出長城的明軍。因此1370雖陷應昌但徙民于關內的確是最佳的選擇。然而蒙古終究是崛起于草原的游牧民族,若給予豐饒的草原其必能再次卷土重來威脅關內。顯然關外之地有長久據有的現實意義,而老謀深算的朱元璋自然能發現這一點,因此就是有日后大寧衛的故事!
明初明軍出征
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朱元璋遣宋國公馮勝率20萬明軍出松亭關修筑大寧、寬河、會州、富峪四城,此即為大寧衛的雛形。從洪武三年克會昌再至洪武二十年重新筑城,朱元璋等的就是北元太尉納哈出勢力的覆滅,而此次馮勝大軍出關一為筑城、二為征討孤立的納哈出。納哈出位高權重擁兵二十萬于遼東,頗有割地自據不聽北元號令之意,因此朱元璋判斷此人可迫降。事實的確如朱元璋所料,當馮勝軍進逼納哈出老巢金山之際他終被朱元璋派出的說客-故元將領乃刺吾說動主動獻城投降,因此大寧衛的成立便是順理成章的了。
朱元璋緣何要在這關外之地建立大寧衛這一重要的軍事衛所?無它,蓋是因為大寧衛所在的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拉河自古水草豐美是孕育生養強大游牧民族的溫床!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大寧衛所涵蓋的遼河上游(西拉木倫河與老哈拉河是遼河重要支流)便是東胡部落的重要生息之地,是東胡部落重要的根據地。戰國后期,燕國對東胡部落的征伐使得遼河上游東南部為燕國所據(即右北平郡),有效地遏制了東胡部落的南下騷擾。秦漢繼燕之制,延續右北平建制,繼續發揮了制約東胡及其后繼部落的發展,因此縱觀秦漢時期北方僅有匈奴邊患而無其他勢力隱患。東漢及三國,隨著內部戰亂中原王朝在北方防線上開始收縮,正是在這一時期的放棄使得鮮卑各部南下占據遼河流域并迅速壯大。
東晉十六國與南北朝時期,遼河流域已是鮮卑部落核心生息之地。不過由于這一時期鮮卑人已入主中原,因此此地名義上成為了中原王朝的統治區域。但隨著漢人王朝隋唐的先后建立,此地的鮮卑人開始遠離中原王朝,并最終經過分分合合形成了契丹、奚兩大民族。唐末契丹以上遼河流域為基地坐大并最終建立了困擾中原王朝兩百余年的遼國。由契丹人的崛起便可知大寧衛所在的遼河上游地區對游牧民族具有極強的孵化作用。因此朱元璋建大寧衛之舉便意在于此!進可阻北元南下卷土重來,退可遏制本地區的游牧部落坐大并威脅明朝統治,所以此棋精妙確顯朱元璋的老辣。
契丹崛起
大寧衛既設,那么一個合適的鎮守人選成為了朱元璋最為頭痛的問題。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通過空印案、郭恒案、胡惟庸案、藍玉案這四大案沉重打擊了開國元勛與官僚勢力,此舉名為為皇太孫朱允炆掌權掃清障礙,但亦展現了朱元璋對外姓元勛與官僚的不信任。既然官僚元勛不可信,那唯其親子藩王有資格出鎮,而恰在這一時期,朱元璋的十七子朱權漸漸長成并展現了令朱元璋頗為滿意的謀略與統率能力,因此他成為了朱元璋心中出鎮大寧衛的不二人選。
洪武十年五月,朱權生于金陵,其母為楊妃,自幼聰明好學頗受朱元璋重視。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出于對十三歲朱權的認可,朱元璋封其為寧王,開始準備出鎮大寧衛。兩年后(洪武二十六年),十五歲的朱權獲得朱元璋的最終認可而正式出鎮大寧衛。
寧王朱權
洪武年間,朱元璋以其子為藩王設立的藩鎮是具有實際統兵指揮實權的。朱權的正式就藩,意味著其以十五歲之齡掌一鎮之兵成為了朱元璋諸子中少有的年少有為者。而寧王朱權后繼的表現的確不辱朱元璋識子的眼光。自洪武二十六年正式就藩至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駕崩,朱權在其位兢兢業業謹小細微,管理得一方藩鎮井井有條,有效壓制住了當地蒙古部落。以寧王朱權之能,若令其長久出鎮極有可能使這一塞外之地完全漢化。可惜蒼天并未給予朱權充分施展的空間。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鎮守北平的燕王朱棣面對建文帝的削藩之舉率先發難,以“清君側”之名起兵造反。靖難之役的發生使得出鎮大寧衛坐擁精銳蒙古兀哈良部騎兵的寧王朱權成為了雙方爭取的焦點。而面對雙方的拉攏,朱權并未立刻表態,而坐鎮大寧按兵不動。對于朱權此舉,不論當時還是今日在世人眼中皆不免有坐山觀虎斗漁翁得利之嫌疑。不過在作者看來,寧王朱權的不動難道不正是恪守貫徹其父的戰略意圖為明朝守住這一關外要地嗎?
明初萬邦朝貢
寧王朱權最終未能謹守貫徹其父朱元璋的戰略部署,因為朱棣主動找上了他并“幫助”他做出了“抉擇”。
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靖難之役剛發起之時朱棣就曾與諸將商議道:“以往我巡察塞上時,見大寧諸軍十分剽悍。如果我能獲得大寧,截斷遼東,采用邊騎助戰,便大事可成啊!”可見起兵伊始朱棣就已覬覦朱權所統領的大寧衛。果然當年9月,朱棣便耍起了他的詭計。
1399年9月,隸屬于朝廷的江陰侯吳高進攻永平不利而退兵,朱棣于是借機從劉家口抄小路直趨大寧,詐稱是因為窮蹙前來向朱權求救。朱棣終究是朱權四哥,見其前來求救,其亦不好直接拒絕,因此出于謹慎起見僅邀請朱棣一人騎馬入城。入城后的朱棣向這位有勇有謀的十七弟訴苦,解釋自己起兵的不得已,要求朱權代其向建文帝請罪。朱棣的誠懇讓頗有戒備之意的朱權放松了警惕。朱棣之舉實在太過具有迷惑性了,實則燕軍精銳部隊早已埋伏在城外并與大寧衛諸將暗中勾結。因此當朱棣告辭離去,朱權伴隨為其餞行,燕軍伏兵趁機而起,將朱權擁往前行,由此大寧衛落入朱棣之手!
出于爭奪皇位的需要,朱棣在掌控大寧衛之后即將衛所精銳悉數南調并許諾給大寧衛轄下的兀哈良蒙古幫其奪位則給予大寧衛之地。此舉雖然有一時之需的意思,但后續朱棣奪位成功后卻未能意識到大寧衛的重要性而為服眾賜兀哈良以大寧衛之地使得北方防線不得不南退至長城一線。這一退開啟了北方防線的崩壞之兆。而這一征兆并非在明末得以顯現,在朱棣在位期間便已顯現。永樂十年(公元1410年),朱棣第一次北伐時期即發現有兀哈良人加入蒙古軍,由此可見大寧衛之失便是朱棣最大的戰略失誤!
兀哈良騎兵
公元1616年,原明建州左衛長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正式起兵反明建立后金政權。五年后的1621年,后金軍襲占遼東重鎮沈陽,以此為起點明遼東地區迅速被女真人控制。遼東之失與無大寧衛支援牽制有著息息相關的聯系。沈陽被圍攻時明軍唯有通過狹長的遼西走廊增援遼東,如若大寧衛尚在,更近更快的大寧鐵騎是否可更快馳援?
不僅是在遼東之失上,后繼滿清掌控大寧地區蒙古諸部繞開防守嚴密的關寧防線入寇華北的軍事行動上,大寧衛地區亦是清軍進軍的重要通道。所以大寧衛的拱手讓出是朱棣最大的戰略失誤,也反映出其父卓越的戰略眼光。大寧衛確實是朱元璋遏制游牧部落崛起鞏固北方防線下得最為精妙的一招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