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來,年年有新的葡萄品種推出。不少葡萄種植者認為新品種比老品種價格高、效益好,只選新品種,不愿用老品種,又不會種新品種,導致低效益。浙江省浦江縣有位經商者2002年種了3.3公頃葡萄,選擇了5個比較新的歐亞種,至2004年已投入60萬,產出只有5萬,對葡萄“一竅不通”,盲目投資吃了虧,如果選用比較好管的老品種,不會出現這種局面。
近年來,不少省、市、縣進行優質品種評選,每年都評選出一批金獎、銀獎、銅獎品種,獲獎品種是優質品種無可非議,但現實情況是獲獎品種不一定適應市場的需求。不少獲獎品種市場難銷或不適宜該地區栽培,或栽培技術尚不成熟不宜馬上推廣。不少種植者認為獲獎一定是好品種,就盲目選用,造成低效益。一定要根據實際,獲獎品種只能作為選擇品種的參考,不能作為重要依據,“金獎、銀獎不如市場認賬”是有一定道理的。
山東省某市一個鎮認為美人指是高檔果品,2002年政府出資無償供應苗木,成片種植40公頃美人指,樹體長得不錯,2003年無花序,2004年花序仍很少,只得翻掉33.3公頃改種其他品種,欲速則不達。
葡萄品種廣告鋪天蓋地,對品種特性介紹存在不少虛假成分。有的自行改名,將矢富羅莎改為興華1號、法國早提,將金星無核改為藍色海洋;有的不用真名用代號,將醉金香改為無核4號;夸大優點、回避缺點也較為普遍。誠實的果農對虛假廣告缺乏識別能力,尤其將中央和省、市媒體上的廣告不加分析就信以為真,不分青紅皂白的根據廣告就選擇品種。有一個果農連續4年引入興華1號、矢富羅莎、粉紅亞都蜜、法國早提,當得知這4個名稱是同一個品種,屬于同種不同名,目瞪口呆,直呼上當。
很多種植戶在購買苗木時也存在盲目性。有的沒有搞清品種名稱就購苗,一位果農本意要購買紅地球苗,購苗時只說紅提苗,供苗者也粗心發給緋紅苗,第二年掛果發現不是紅地球,與供苗者交涉,供苗者回答,你購買的是紅提苗,緋紅是早紅提,沒有錯,果農哭笑不得,因他不了解紅提、青提、黑提是果品市場的稱呼,不是品種名稱。還有的沒有搞清砧木品種就購苗,一位果農本意SO4砧木的藤稔苗,供苗者給他貝達砧木的藤稔苗,種植后砧木上發出的梢不是SO4才感到“上當”,此類事到處都有。因此在購苗木時必須搞清品種真名,不能粗心大意購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