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用量】
百合15g,生地12g,熟地、玄參、當(dāng)歸、白芍各10g,麥......-冬、貝母、桔梗、生甘草各8g。
【服用方法】
水煎服。
【功效作用】
方用百合、麥冬、貝母、甘草潤肺化痰,生地、熟地、玄參滋陰補(bǔ)腎,當(dāng)歸、白芍養(yǎng)血平肝,桔梗止咳祛痰。全方共呈滋陰潤肺,止咳利咽之功效。主要用于治療肺腎陰虧,咽干咳嗽之病證。
本方具有抗菌、消炎、祛痰、鎮(zhèn)咳,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功能,提高耐缺氧能力等作用。
【辨治病證】
中醫(yī)臨床運用以咳嗽咽燥,舌紅少苔,脈細(xì)數(shù)為其湯證之要點。
本方適用于治療肺結(jié)核合并咯血、慢性支氣管炎、支氣管擴(kuò)張合并略血、慢性咽炎、自發(fā)性氣胸、矽肺、肺炎中后期、肺癌、特發(fā)性含鐵血黃素沉著癥、扁平疣、干燥綜合征、痹癥等病證。而必須癥見咽喉燥痛,咳嗽,或痰中帶血,手足煩熱,舌質(zhì)紅,苔少,脈細(xì)數(shù)者之病人。
【現(xiàn)代運用與主治疾病】
1.反復(fù)呼吸道感染(氣陰兩虛型)治宜潤肺養(yǎng)陰,補(bǔ)肺益氣。
以本方去當(dāng)歸、白芍、桔梗,加天花粉12g,五味子6g為主治方。
若干咳少痰者,加天冬、款冬花。飲食不香者,加香櫞皮、炒谷芽。午后潮熱顴紅者,加地骨皮、白薇。煩怒,少寐者,加朱茯神、酸棗仁。大便干結(jié)者,加柏子仁、火麻仁。
2.支氣管哮喘(緩解期肺腎陰虛型)治宜潤肺益腎,滋陰清熱。
以本方合麥味地黃丸加減:百合、玄參、麥冬、生地、熟地、山萸肉各10g,五味子85g,川貝母5g為主治方。
若口燥咽干者,加玉竹、北沙參。手足心熱者,加地骨皮、知母。大便秘結(jié)者,加生首烏、松子仁。
3.肺結(jié)核(陰虛火旺型)
以本方去白芍,加鱉甲15g,知母12g,地骨皮、秦艽各10g,烏梅6g為主治方。
若失音或聲啞者,加訶子10g,鳳凰衣5g。盜汗者,加煅龍骨、煅牡蠣各15g,麻黃根10g。咯血不止者,加花蕊石15g,丹皮12g,三七6g。咳嗽痰粘或色黃量多者,加魚腥草20g,桑白皮12g。
4.慢性支氣管炎(肺腎陰虛型)
以本方去白芍、桔梗,加淮山藥、知母、杏仁、桑葉各10g,雞內(nèi)金6g為主治方。
1--戶
若盜汗者,加煅龍骨、煅牡蠣、浮小麥各15g,烏梅10g。痰中帶血者,加仙鶴草15g,阿膠(烊化兌服)10g,丹皮6g。潮熱者,如十大功勞葉15g,胡黃連6g。5.結(jié)核病(肺脾氣虛型)治宜培土生金,補(bǔ)脾益肺。
以本方去當(dāng)歸、白芍、桔梗,合異功散(黨參、白術(shù)、甘草各10g),加黃芪12g,川貝粉(吞服)3g為主治方。
若頭目眩暈者,加當(dāng)歸、白芍。咳嗽頻作者,加百部、黃芩。自汗出者,加龍骨、牡蠣(先煎)、浮小麥。飲食不香者,加神曲、山藥。
6.萎縮性鼻炎(肺腎陰虛型)治宜滋補(bǔ)肺腎,降火潤鼻。
以本方去桔梗為主治方。
若萎縮甚者,加阿膠15g,鹿角膠12g。若易衄者,加淮牛膝、早蓮草各15g,白茅根20g。
7.慢性扁桃體炎(肺腎陰虛型)治宜滋養(yǎng)肺腎,降火消蛾。
以本方加懷牛膝、白僵蠶各15g,生牡蠣12g為主治方。
若陰虛夾濕熱,壓之溢膿多者,加車前子15g,黃柏、馬勃各10g。
8.慢性咽炎(肺腎陰虛型)治宜滋養(yǎng)肺腎,降火利咽。
以本方去白芍,加懷牛膝20g為主治方。
若咽干甚者,如北沙參15g,天花粉12g。若陰虛夾瘀,咽腔粘膜暗紅,小血管擴(kuò)張顯露者,加丹皮、丹參各15g。若肺陰虛甚,干咳少痰,嗮癢者,可用養(yǎng)陰清肺湯加減。若腎陰虛明顯,手足心熱,腰膝酸軟、口舌干燥,用知柏地黃湯加減。
9.喉接觸性潰瘍(陰虛火旺型)治宜滋陰降火,潤喉斂瘡。
以本方去當(dāng)歸、白芍、桔梗,加知母、黃柏為主治方。
若五心煩熱,喉干燥甚者,加懷牛膝15g,地骨皮12g。若聲嘶音啞者,加訶子12g,鳳凰衣10g。若陰虛夾瘀,聲帶暗紅者,加丹參15g,赤芍12g。
【隨證加減】
1.肺腎朗虛,咳嗽氣喘,熱象顯著者加知母、魚腥草、黃芩。
2.咯血多者加側(cè)柏葉、仙鶴草、白茅根、參三七、生大黃。
3.痰多者加全瓜蔞、桑白皮、浙貝母。
4.肺結(jié)核病加人百部、白及、夏枯草。
5.肺癌加魚腥草、半枝蓮、白花蛇舌草、丹參、三棱、莪術(shù)、牡蠣、海藻。
【注意事項】
本方藥物多屬甘寒滋膩之品,若脾虛便溏,飲食減少者,慎用或忌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