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組成】麻黃18g,桂枝6g,杏仁6g,生姜9g,大棗4枚,炙甘草6g,生石膏45~120g。
【功用】發表清里。
【適應證】發熱惡寒、身痛身重,無汗出而煩躁,舌苔白,脈浮緊。
【胡希恕醫案與臨證心得】此方證比較多見,可見于發病的第1天及1周內,甚至1周后,此方證的特點是,外寒夾飲的太陽表證與陽熱盛的陽明里證同時并見,故治療時發汗、清熱并舉。當里熱重時重用生石膏。治張某,女,51歲。初診日期1964年9月25日。近幾天因搬家勞累感疲乏無力,昨晚又感發熱、惡寒,經急診攝片診為右上肺大葉性肺炎,因青霉素過敏而求中醫治療。今日仍身熱、身痛、無汗、惡寒、口干、心煩、胸悶,時咳而胸痛,舌苔白根膩,脈浮緊。胡先生辨證太陽陽明合病,予大青龍湯:麻黃18g,桂枝6g,杏仁9g,生姜9g,大棗4枚,炙甘草6g,生石膏90g。
結果:上藥服一煎,汗出熱退,尚余咳嗽,吐黃白痰,據證予半夏厚樸湯加減,調理1周而愈。肺炎出現大青龍湯證者是非常多見的,用大青龍湯治療療效顯著。惜患者先找西醫,不好才再找中醫,而證候已變為他證。醫者應當知有是證,用是方。
【解讀賞析】大青龍湯證,其脈系浮緊。胡先生生前曾詳論診脈之要,曰:脈象亦和癥狀一樣,均為患病人體有異于健康的一種反應,而脈象尤其具有敏感性。凡病之陰、陽、表、里、寒、熱、虛、實以及生、死、緩、急等,無不應之于脈,故于辨證施治,更有其一定的指導作用,唯其如是,則診脈的研究,便成為中醫必修的課業。惜歷來脈書鮮有深究脈象的來自根源,而只就象論象,說玄道妙,令人迷惑,前人早有“論脈愈精,使人指下愈亂”的評議。其實脈象并不難知,只若于其生成源頭,心中有數,指下尋按,自會明了。
大青龍湯方系由麻黃湯重用麻黃,再加石膏、生姜、大棗組成。主治風寒表實重證而兼里有郁熱者。方中倍用麻黃,故其發汗之力尤峻。其煩躁為郁熱在里,故加石膏清熱除煩。生姜合麻、桂則散風寒,以解表邪,合大棗、甘草則益脾胃以滋肝源,使汗出表解,寒熱煩躁并除。
張仲景書中對于大青龍湯的臨床應用,僅有的3條是:《傷寒論》第38條為“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厥逆。筋惕肉眶,此為逆也。”又此書第39條為“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并治》第12條中有“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諸家對《傷寒論》中兩條開端所云“太陽中風,脈浮緊”和“傷寒,脈浮緩”謂之中風見寒脈,傷寒見風脈,隨稱大青龍湯為治風寒兩傷、營衛俱病的無謂之詞,而著重研究投予大青龍湯的主證。顯然,脈之浮緊、浮緩,身疼痛與身不疼但重,都不是大青龍湯的主證。對于外感病來說,從第38條中有發熱、惡寒、不汗出、煩躁4項作為主證,則第39條中投用大青龍湯所據脈證,而上述4項,一項未備。對此不少醫家做了許多揣測。
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日本的山田正珍和我國的陸淵雷先生,都認為在第39條中投用大青龍湯一定都具備發熱、惡寒、不汗出、煩躁4證,文中不載是意在簡化文字敘述,或舉出藥方名則主證可知而略去的。因此,認為外感病投用大青龍湯的必備主證,山田以為,發熱、惡寒、不汗出、煩躁4證;而陸淵雷先生獨以為:發熱、惡寒、不汗出、口渴、煩躁5證,而多口渴一證。大村光明的《大青龍湯管見》,發表于日本《漢方臨床》第24卷第9期敘述了應用大青龍湯(提純劑)治愈者6例,以駁斥成都中醫學院所編的試用教材《傷寒論講義》中投用大青龍湯時必須具備主要癥狀的說法。
從其所舉例中,可以看出,不管是有熱還是無熱、有汗還是無汗、惡寒還是不惡寒或反惡熱等,沒有一種癥狀是每一例中都有的。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今日看來,條中所云,正是投用大青龍湯的證,文中不載第38條的所謂主證,并非出于省文。
張錫純有一醫案:曾治一入冬日得傷寒證,胸中異常煩躁。醫者不識大青龍證,競投以麻黃湯。服后分毫無汗,胸中煩躁益甚,自覺屋隘莫能容。診其脈洪滑而浮,治以大青龍湯加天花粉24g。服后5分鐘,周身汗出如洗,病若失。大青龍證與麻黃證表實雖同,而煩躁一癥為麻黃證所不備也,此內有郁熱之象,治宜解表同時兼清其里。麻黃湯有發汗之用而無清里之功,用之不唯不切病情,反增內熱,故煩躁益甚,當以大青龍湯發表清里,待龍騰雨降,郁熱頓除,則煩躁自解。
業師余瀛鰲先生治鄧某,男。身體素壯,時值夏今酷熱,晚間當門而臥,迎風納涼,午夜夢酣,漸轉涼爽,夜深覺寒而醒,入室裹毯再寢。俄爾寒熱大作,熱多寒少,頭痛如劈,百節如被杖,壯熱無汗,漸至煩躁不安,目赤,口干,氣急而喘。脈洪大而浮緊。此夏氣傷寒已化煩躁之大青龍證,為書大青龍方治之。生麻黃12g,州桂枝12g,生石膏120g,甘草9g,生姜9g,鮮竹葉15g。服昨方,汗出甚暢,濕及衣被。約30分鐘,漸漸汗少,高熱已退,諸癥爽然若失。又為處一清理余邪之方,兼通大便,其病果愈。
身體素壯,感寒無汗,熱無宣泄之路,漸至煩躁目赤,口干氣喘。此外寒內熱,不汗出而煩躁證備,投大青龍湯果中。亦可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