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特殊的生活
——學習約翰·杜威的教育思想
劉向軍
20世紀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心理學家、教育家約翰·杜威,到底有多么偉大?
柏拉圖的《理想國》、盧梭的《愛彌爾》、約翰·杜威的《民主主義與教育》,這三個人的這三部著作被稱為人類教育史上的三塊里程碑。約翰·杜威就是這么偉大!
實用主義哲學是美國半官方的哲學理論,而約翰·杜威是美國實用主義哲學的集大成者,而實用主義哲學又是美國社會高速發展的理論基礎。約翰·杜威就這么偉大!
倡導、引領和塑造了中國現當代教育的偉大的教育家胡適、陶行知、陳鶴琴、蔣夢麟、張柏苓、馮友蘭等,都是約翰·杜威的弟子,而約翰·杜威本人更是直接參與和見證了中國的“五四”運動,以至于蔡元培先生稱贊杜威是“西方孔子”,在相當的程度上,我們可以說,沒有杜威就沒有中國的現當代教育。約翰·杜威就是這么偉大!
在約翰·杜威93年的漫長人生中,改造教育從而改造社會是他一生致力的工作。
在所有的哲學家中,杜威是對科學最懷有敬意的人,那么,在他著作等身的教育論述中,最具革命性、創造性、科學性的教育論斷是什么呢?一共兩句話: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
一、發現兒童:讓兒童真正地生活
杜威最具革命性的一句話是他的“三個中心”:兒童中心、活動中心、經驗中心。
古今中外的教育,截止約翰·杜威之前,雖然都高度重視生命的繁衍、文化的傳承、兒童的教育,但是有意無意地都只是把兒童看作家庭和成人的附屬品,而只有在約翰·杜威那里,才第一次旗幟鮮明地把兒童當作獨立的生命來敬畏,當作教育的中心來看待。
“現在我們的教育中正在發生的一種變革是重心的轉移。這是一種變革,一場革命,一場和哥白尼把天體的中心從地球轉到太陽那樣的革命。在這種情況下,兒童變成了太陽,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這個中心旋轉,兒童是中心,教育的各種措施圍繞著他們而組織起來。”約翰·杜威清醒地知道自己的“兒童中心論”在人類教育史坐標上的定位。因此他以他的“三中心”反對現代教育之父赫爾巴特所提出的“三中心”——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即便赫爾巴特的“三個中心”實際上圍繞著的仍是兒童這一個核心。
1.兒童是人
就中國而言,普天之下最初只有皇帝一個人是人,其他所有的人都是奴隸;再后來,皇帝垮臺了,男人成為男權社會里的人;又后來,提倡男女平等,女人成為生活里的人。但是,兒童始終只是家庭里血緣意義上的人,而不是社會和教育意義上的人。從約翰·杜威那里,我們重新發現了兒童,并最終確立了兒童在教育上獨立的人的地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兒童中心說”顯然與“日心說”一樣具有劃時代的革命意義。
2.兒童是獨立的人
兒童不但是人,而且是獨立的人。這個獨立不僅指的是其各不相同的家庭生活背景、家庭教育背景,而且包括他與生俱來的獨有的天賦、氣質與發展傾向。
杜威說:“把全班兒童籠統地看作一樣,不去辨別他們的個性,絕不會有真正合于科學原理的教育發生。”杜威說:“一個進步的社會,把個別差異視為珍寶,因為它在個別差異中找到它自己生長的手段。因此一個民主的社會,必須和這種思想一致,在它們各種教育措施中考慮到理智上的自由和各種才能和興趣的作用。”把兒童的“差異視為珍寶”,這正是對兒童獨立性的尊重。只有在這個理念上,所謂的因材施教才可能成為現實。
3.兒童是需要尊重的人
在中國社會的家庭教育中,父母普遍對兒童有保護和溺愛;在學校教育里,教師普遍對兒童有要求和塑造。總之,兒童是被機械地教育的對象,是被被動地雕琢的對象,他們被當作“”物的存在而被雕琢,把玩、欣賞,而不是作為“人”的存在來溝通和尊重。
杜威說:“在紀律和良好秩序的名義下,人們經常使學校的狀況盡可能地趨向于單調、呆板和整齊劃一。桌椅安放在固定的位置上,對學生實行嚴格的軍隊式的管理。”杜威當年對美國教育的批評,依然可以拿來批評百年后我們的教育。我們的教育對兒童更多的是“加工”和“約束”而不是“生活”和“生長”,或者說是以反教育的方式實施的教育。
4.兒童是成長中的人
兒童是在迅速成長中的人,教育者既不能拿昨天的經驗來對待兒童的今天,也不能拿教師自己指向未來的經驗來對待兒童的現在。正如杜威所說:“如果我們用過去的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孩子,就在剝奪他們的未來。”相應地我們也可以這樣說:“如果我們用拔苗助長的方式來教育現在的孩子,那么就在毀掉孩子的現在。”對此杜威說:“教師已經知道的事物,在學生方面只是正在學習的事物。所以,雙方的問題是根本不同的。”也就是說,教師在實施教育的時候必須密切關注和研究教育對象,借用維果斯基的話來說,教育要立足兒童的成長,要發生在兒童的“最近發展區”上。
5.童年有獨特的人生價值
“兒童中心論”的哲學意義還在于,成人通過重新發現和認識兒童從而重新發現和認識自我,也重新發現和認識生命。一般的,我們把兒童定義為12歲之前的人。從時間上來說,這12年生機勃勃的人生之旅是人生重要的階段;從兒童成長的角度來說,這12年的童年生活是整個人生最重要的基礎;從普遍生命的意義上來說,兒童生活是人類社會中最豐富的生活色彩,最重要的歡樂源泉,甚至也是最重要的教育滋養。
二、審視教育:讓教育根植于生活
在“兒童中心論”的指導下,約翰·杜威自然地得出了他的教育本質論: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也就是說,教育要從兒童的生活出發,引領著兒童在生活中前進,并最終回歸到兒童的生活中,讓兒童成長為在生活中可以自我教育的人。
1.經驗:家庭生活的教育之花
古希臘最初的哲學家普羅泰戈拉說:“人是萬物的尺度。”從智力的角度來說,他的話今天依然是地球上的普遍真理。
在漫長的進化中,人的大腦獲得了這樣神奇的天性:從脫離母體的第一刻起,就開始了自主自覺的強大的學習。任何一個普通的兒童通過游戲的而又是實用的家庭生活,完全可以掌握日常生活所需要的一切知識和技能,而根本不需要依賴學校教育。相反的情形我們今天屢見不鮮:過早離開家庭進入校園的兒童,或許掌握了一些他自己并不懂得、更不會應用的知識,但在家庭生活和社會生活中卻實實在在成了一個四體不勤、五谷不分、生活難以自理的“廢物”。
兒童在家庭生活中自然而然積累起來的經驗,越生動越好,越豐富越好。兒童的這些經驗中蘊含了真正的智慧,這些智慧是他們未來在學校教育中打開知識寶庫的金鑰匙。
2.經驗:學校教育開始的地方
當兒童走進校園開始接受學校教育的時候,他的頭腦不是一張白紙,而是帶著他極其寶貴的生活經驗而來的。學校教育要主動地、自覺地、有力地利用兒童經驗的這個抓手、這個基礎、這個起跳點。
杜威說:“任何一個開始學習數字的兒童,早已有關于數字的經驗,。讓他們的數學教學與他早已參與的日常社會活動結合起來,這樣就其本身而言,教學社會化的問題便解決了。”正是如此,任何一個兒童在家庭生活中早已得到了關于數字的豐富教育,這是學校教育得以展開的寶貴的土壤;反之,學校教育就會舉步維艱。如果學校教育刻意地忽視和拋棄了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就數字而教數字,就教材而教教材,那就是自我羈絆,自我毀滅。正如杜威所說:“學校的最大浪費是由于兒童完全不能把在校外獲得的經驗完整地、自由地在校內利用;同時另一方面,他在日常生活中又不能應用在學校學習的東西。”這是我們的學校教育中最令人惋惜的事情!我們校園有形的四堵墻把我們的教育變成了獨立于生活之外的特殊的教育存在,校園有形的圍墻不但事實上隔絕了校園與廣闊生活的聯系,而且在無形的情感和思想上也隔斷了兒童快樂和智慧的源泉。
3.經驗:學校教育復活的營養
兒童的經驗不只是學校教育開始的地方,也是學校教育回歸的地方,并且是學校教育獲得靈感和活力的地方。
杜威說:“如果我們使用盡可能類似于孩子獲得最初經驗的方法來擴大他們的經驗,顯然,我們可以大大提高我們的教學效果。”也就是說,兒童最初在家庭中是如何歡天喜地的獲得經驗的,那么在學校教育里也要盡可能使兒童以這樣的方式不斷豐富他的經驗。
這里的“復活”有兩個含義:一是在校園內教育的生活化、實踐化、生長化,二是在校園外——家庭和社區——教育的生活化、實踐化、生長化。也就是說,教育要自覺地打通家庭教育、社區教育、社會教育和學校教育的壁壘,讓教育自由地游走于抽象的知識與鮮活的實踐之間地,讓二者合為一體,即“做中學”。杜威說:“細心檢查一下正規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無論是算術、閱讀、地理、物理或外國語的教學,都將會表明這種教學方法所以有效,全靠它們返回到校外日常生活中引起學生思維的情境,他們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而做事又是屬于這樣的性質,要求進行思維或者有意識的注意事物的聯系,結果他們自然的學到了東西。”這是一句極其深刻、極其有用的論述!杜威先生之所以也講“知行合一”,之所以強調“做中學”,他的弟子陶行知之所以強調“教學做合一”,正是因為他們深刻地認識到教育是在真實、有用的生活中的經驗的積累與經驗的改造。反觀我們當下的教育,“教”和“學”和“做”,三者不是合一的而是各自分離的,于是,教師教得辛苦,學生學得辛苦,至于“做”則幾乎沒有,也因而完全不會。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沒有了活的教育,自然也沒有了活的人。
兒童在數學中遇到了困難,那就讓教學回到經驗中去,回到生活中去。杜威說:“讓兒童認識到算術有什么用處,它真正是為什么而存在的,問題就解決了一半。”兒童的生活經驗告訴他,數學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是真實、有用的學問,他就獲得了學習的動力和興趣,也自然就擁有了學習的最好方法——在用中學,在做中學。兒童固有的經驗在學習中發揮了效力,就會在新的學習過程中積累更豐富的經驗。
杜威說:“自從人類有了專門獨立的學校教育后,學生所學得的知識,大半都不能應用,因為所學的東西,都不能了解其意義。所以到社會上,總不能派上用場。相反倒是校外學的,常可以有社會意義,學生知道他學的東西和社會有什么關系。當兒童要學習重量,就會拿起秤來稱稱;要知道長度,就拿起尺來量量。但是到了學校里面,只知讀書,別無他事,甚至于長短、大小、輕重都不能完全明了。再看兒童在家庭中喜歡用語言表示需要,他覺得語言很重要,不能不用。但是到了學校,就不愿意講話,反覺得讀書識字很苦。這是什么原因呢?其實只是因為學習方式的不同;一種叫知其有用而學,一種叫不知有用而學;一種是活的,一種是死的。”我之所以不厭其煩地大段引用杜威先生的這段話,實在是因為他說出了教育的真諦,實在是因為他的話有益于當下所有的中國教師。在對兒童的教育中,無論是在哪一門學科的教育中,我們都要牢牢地記得:立足兒童的經驗,運用兒童的經驗,激活兒童的經驗,回歸兒童的經驗,豐富兒童的經驗,優化兒童的經驗。
三、優化教育:教育是特殊的生活
教育即生活,或者說生活即教育,這是不是意味著學校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呢?當然不是。正是在這個問題上我們對杜威所提出的“以兒童為中心”要有準確而全面的理解。“以兒童為中心”說的是在教育的過程中兒童是出發點,兒童也是歸宿,但不能是像當代中國社會那樣,家庭教育里“以兒童為祖宗”,學校教育中“以兒童為上帝”。“以兒童為中心”絕不意味著對兒童的教育采取完全自由放任的態度,否則,那就像杜威的學生曾經對杜威理論的批評:“自由教育”在美國是一個災難。
1.學校教育:一種特殊的生活現象
學校教育的出現是人類社會生活發展進程中的必然產物,而現代教育最鮮明的特點是班級教學制。這區別于傳統的私塾教育,更區別于人類早期發生在家庭或族群內的口傳心授的原生態的生活教育。
隨著科技的迅猛發展,隨著社會生活的不斷前進,學科和專業分類越來越精細化,這給學校教育包括基礎階段的學校教育提出了不同于以往任何時代的新要求。傳統的家庭教育讓兒童積累起來的經驗,包括社區讓兒童積累起來的經驗,不足以全面、系統、有效地應對現代學校教育的需求,更何況不同區域、不同階層的家庭在給兒童成長所提供的經驗準備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而學校教育整體上由城市文化、發達國家的文化、最先進的科學技術文化來引領。因此,我們說學校教育是生活,但它又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現象,是一種力爭在最短的時間內全面地、系統地、高效地提升學生的知行能力,從而提升學生的經驗與智慧的特殊生活。
杜威說:“只有在教育中,知識主要地指一堆遠離行動的信息庫,而在農民、水手、商人、醫生和實驗室的實驗人員的生活中,知識卻從來不是遠離行動的。”他說:“真正名副其實的知識,即養成對任何事物都能應付的才干,只有通過積極而密切地參與社會活動才能獲得。”這啟發我們,學校教育要超越家庭教育的范圍,在更廣闊的領域,比如實驗室、研究院、車間、醫院、超市給學生創設通過活動來積累經驗與智慧的機會。
需要特別提出的是,對于教師而言,學校教育就是他們的生活,他們的生活主體本質上就是學校教育。從這個意義上說,他們不同于農民、水手、工人,不同于普通意義上的家庭里的父母,他們是實施教育的專職人員,他們的職責就是要彌補家庭教育的不足與無奈。這正是學校教育不同于日常生活的特別之處。
2.學校教育:重視對生活的改造
和日常隨意狀態下進行的家庭教育不同,學校教育必須對兒童的經驗進行改組、改造。這里有兩個含義:一是立足兒童的生活中對其經驗與智慧進行教育改造,二是在教育改造中豐富兒童的生活與經驗。
比如,同樣是語文學習,兒童在家庭里的語言學習和在學校里的語言學習存在著重大距離。杜威說:“我們也必須注意到,文字的流暢和語言的自由運用之間有很大的差別。語言表達的流利并不一定標志著一個人有大量的詞匯。……學校里所學習的詞匯,相當大的部分是孤立的,而且與學校以外所流行的觀念與文字沒有有機的聯系。因此,詞匯量的增加往往是有名無實的,即使有所增加,也只是些毫無生氣的內容,而不是生動的意義和詞匯。”我們的學生在學校里經過長期的語文學習,積累了大量的詞匯,但是這些詞匯是死的詞匯,這些詞匯沒有與學生的生活實踐發生有機的聯系,沒有被生活所激活,也就是說學校的教育并沒有對兒童的生活經驗進行有效的改組與改造。“要順利的完成這一轉變,需要:a、擴充學生的詞匯量;b、更精確地表述詞匯的意義;C、養成連貫的口語表達的習慣。”這是杜威就語言學習所提出的對兒童經驗進行改組和改造的具體方法。特別要注意的是杜威所提出的第三小點,讓學生“養成連貫的口語表達的習慣”,凡表達就要連貫地說出若干個句子而不是機械、零星地說出幾個詞語,這就是在以運用的方式來學習語言。但是,這還不夠,這樣的教育改造不只是要發生在校園內、課堂上,學校教育還要促使這樣的教育改造廣泛地發生在校園之外的多種生活領域里。也就是說我們的學校教育要有社會大教育的觀念,要把學校教育之根扎在廣闊的現實生活中,讓兒童在校外真實、有用的生活實踐中“復活”學校教育所學的知識。
3.學校教育:呼喚優質家庭教育
“以兒童為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這些理念呼喚著優質家庭教育。可以說,兒童在學校教育里發展的程度與結果如何在很大程度上由其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所決定。
杜威說:“學校的最大浪費在于兒童在學校中不能完全自由的運用已有的經驗,采用自己的方法去獲取知識。”杜威說:“一切教育都是通過個人參與人類的社會意識進行的。這個過程幾乎是在出生時就在無意中開始了。”杜威說:“教學必須從學習者已有的經驗開始。”在這里,杜威反復強調的是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不同的家庭教育給兒童提供的生活經驗的準備是很不相同的,不同的家庭教育通過生活對兒童智慧的激發更是很不相同的。這就帶來一個問題,當兒童帶著各自在家庭教育中所積累起來的差別很大的經驗和智慧走進同樣的學校、同樣的班級開始同樣的學科學習時,他們不但有了當下接受能力的差別,而且蘊含了未來發展潛力的巨大差別。因此,我們說,家庭教育作為學校教育的準備,年輕一代的父母們同樣需要回到杜威那里去,從杜威的教育論述中汲取家庭教育的智慧,要對隨意的、散漫的、無序的、低效的家庭教育加以必要的改造。
4.學校教育:培養自我教育的人
學校教育重要的或者說至高的目的在于培養能夠自我教育的人。杜威說:“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能夠繼續教育自己。”只有這樣,才能像杜威所說的:“一個人離開學校之后,教育不應停止。”杜威的論述是極深刻的,教育是伴隨終生的事情,兒童并不因為離開學校而停止教育。反思我們的學校教育,太多的兒童在沒有離開學校之前就厭惡了教育,就自愿停止了接受教育。這不是兒童出了問題,而是我們學校教育的方式、方法出了問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們的學校教育失去了生活性、實用性、實踐性,這不但使學習本身變得愈加艱澀、困難,也使學習變得愈加無用、無趣。
重新回到杜威最重要的兩句話上來:以兒童為中心,以活動為中心,以經驗為中心;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長,教育即經驗的改組、改造。
我所要強調的是,教育是一種特殊的生活,因此它在對生活經驗的依憑與回歸上有其特殊性。杜威說:“生活和經驗是教育的靈魂。”“教育并非為生活做準備,教育就是生活的本身。”這個教育原理無疑是極深刻而極正確的。我們的學校教育所要做的是在遵循這個教育原理的方向上,讓兒童的生活、生長與現代科技生活有效對接,不斷在更高的層面上簡約、高效地積累經驗與智慧。
2022.1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