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23名
2020年第20名
這個榜單是什么來頭呢?
營商環境是縣域新興產業發展的“隱形發動機”,是創新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是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的重要舉措,對縣域育先機、開新局,融入新發展格局,實現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2020年11月17日,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完成的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2020)研究成果在北京發布。
2019年,我國頒布優化營商環境領域第一部基礎性行政法規《優化營商環境條例》。中國的營商環境建設取得長足進步,在世界上的排名大幅提高。縣域營商環境也取得重要突破。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深耕營商研究領域多年,借鑒國內外營商環境最新研究成果,對全國縣域營商環境評價研究,形成2020年度營商環境百強縣研究成果。
一、評價對象
為了提高評價的全面性、可比性、科學性,本研究將評價對象界定為:研究對象為截至2020年2月(根據民政部2020年3月30日發布的《2020年2月中華人民共和國縣以上行政區劃代碼》),全國(不包括港、澳、臺)除市轄區和林區以外的1879個縣級行政區劃(包含387個縣級市、1323個縣、117個自治縣、49個旗、3個自治旗)
賽迪顧問縣域經濟研究中心通過公開渠道(政府公報、政府工作報告、政府網站等)收集、地方政府提供、大數據監測等方式獲得廣泛而全面的基礎數據。
二、評價體系及評價結果
良好的營商環境是政府效率、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多種因素共同起作用的綜合性結果。營商主體的體驗是營商環境水平的最重要標準。通過借鑒國際經驗,結合中國特色、體現縣域特點,同時使縣域營商環境評價更具有可比性、可操作性,賽迪顧問堅持結果導向與過程評價相結合,建立了一套縣域營商環境評價體系。
該指標體系包括一級指標5個、二級指標14個。
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評價指標體系
根據以上評價指標體系,2020年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評價結果如下:
賽迪營商環境百強縣(2020)
評價結果分析如下
三、區域分布:格局穩固,江浙優勢突出
東部地區的優勢依然難以撼動。營商環境百強縣前十名悉數位于東部地區。東部地區有66個縣(市)躋身縣域營商環境百強,占全部營商環境百強縣的約2/3。非東部地區占34席。具體而言,與2019年營商百強縣相比,2020年中部地區有22個縣(市)進入,增加1個;西部增加1個,東北保持不變。
圖1 2020年營商環境百強縣區域分布
浙江、江蘇兩省保持領先。浙江省表現尤其突出,2020年營商環境百強縣總數達到27個,比2019年增加3個。江蘇有22個縣市進入營商百強縣,比2019年增加2個。山東2020年有9個縣(市)進入營商環境百強縣。
四、投資與效益雙提升,營商環境激發地方發展活力
賽迪顧問認為,投資增加、工業利潤增加是一個地方營商環境良好的關鍵標識。2019年,營商環境百強縣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平均約為11.6%,高于全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5.4%,也高于上海市、北京市、山東省、浙江省、江蘇省等東部主要經濟大省(市)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速。
圖2 營商環境百強縣與全國及部分省市2019年固投增速(%)對比
同時,營商環境好的縣(市),企業盈利能力均比較強。營商環境百強縣2019年規上工業企業利潤平均增速為4.77%,與2019年全國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利潤總額下降3.3%形成鮮明對比。
五、新基建成為優化縣域營商環境的重要支撐
近年來,以高鐵為代表的新基建加快推進,越來越多的縣(市)進入高鐵時代。研究顯示,約2/3的營商百強縣擁有高鐵站,高鐵正成為縣(市)的“標配”,而擁有多條高鐵交匯的縣(市)成為區域發展的樞紐中心。隨著國家“八縱八橫”高速鐵路網日益完善并向縣域延伸,經濟發展動力從傳統資源要素驅動向創新要素驅動轉變,高鐵成為縣域提高區域營商吸引能力,導入聚集高端創新要素的重要工具。
六、服務效能大幅提高,營商百強縣成為標桿
近年來,縣域深入推進政務服務“一網、一門、一次”改革,全面推行審批服務“馬上辦、網上辦、就近辦、一次辦”,不斷聚焦壓減環節和時限,以營商百強縣為代表的縣域政務服務效能大幅度提高。賽迪顧問研究顯示,2019年營商環境百強縣不見面審批事項占行政審批事項的比重達到91%,不動產登記所需約為3個工作日,開辦企業僅需1個工作日,均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七、營商環境優化建議:構建一體化營商體系
賽迪顧問認為,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和國內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縣域經濟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新機遇新挑戰。這對優化營商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聚焦縣域發展中的痛點、難點、堵點問題,堅持問題導向,不斷打造營商環境新高地,不斷為市場活力充分迸發創造良好環境。賽迪顧問建議通過四個方面提升縣域營商環境。
一是加強營商環境頂層設計。積極對標先進地區,出臺營商環境行動計劃,先行先試,推出改革創新的“自選動作”,實現從優化辦事流程向優化產業發展環境轉變,形成推動營商環境優化的一攬子解決方案,把營商環境打造成縣域本地發展的品牌名片。
二是加快治理流程再造。以市場主體和社會公眾滿意度為導向,聚焦企業全生命周期中的高頻業務,聚焦企業辦事創業的堵點、難點、痛點,加快推動流程再造,從串聯審批向并聯審批轉變,提供全周期、個性化“套餐式”服務。加快建立以信用監管為核心的新型監管方式,鼓勵市場主體自由公平競爭。
三是加快推動數字賦能。積極引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破除“信息孤島”,整合部門數據,加強對風險的預警分析,形成企業“全景畫像”,為縣域優化營商環境賦能。
四是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堅持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相結合,大力推動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土地、勞動力、能源、創新等要素市場化改革,把縣域打造成為創新要素流入洼地。拓展多元化融資渠道,降低中小企業融資成本,為優質企業成長創造良好融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