痰濁匯聚,身上長疙瘩。脂肪瘤的本質,就是...
痰濁匯聚,身上長疙瘩。脂肪瘤的本質,就是一個“痰疙瘩”。這是我行醫20多年,總結出來的經驗。
脂肪瘤屬中醫“痰核”范疇,為痰濕凝聚所致。我們都知道,脾能運化水濕,脾虛,則運化失常,水濕蘊積,化聚為痰,日久凝結,就成了痰核。
說到底,脂肪瘤就是痰濁匯聚成的一個疙瘩,臨床上,我喜歡將其稱之為痰疙瘩。身上長它的人,多半體內濕氣還是比較大的。
一個半月之前,門診就來了位48歲的脂肪瘤患者,他說自己之前左胳膊長了兩個脂肪瘤,后來在醫生的建議下手術切除了。沒想到最近這段時間,右肩和左大臂以及后背又斷斷續續長出來了四個。
這長了割,割了長,也不是個長久之計呀,所以他尋思找位中醫看看,后來經過四處打聽,找到我這里。
就診過程中,他告訴我,自己平時吃的油膩就會拉肚子。除此,我發現他還有困倦乏力,大便不成形,脈象弦滑,舌苔黃膩等癥狀。
我清楚,他這明顯是脾虛,體內有濕引發的脂肪瘤。對于治療,當然應以健脾祛濕、化痰散結為主。
遂開方:黃芪、白術、茯苓、昆布、制半夏、海蛤殼、白芥子。
回去用藥十劑,他的脂肪瘤就變軟了一些,也縮小了不少。之后,我又根據他的最新病癥,及時調整藥方,幫他繼續調理了三次,他之前的疙瘩就沒有了。
為了讓大家更好地理解,我交代一下自己的開方思路:
1、健脾燥濕——治本
脾虛是導致一切的根本,所以健脾是治療脂肪瘤最關鍵的一步。方中白術、茯苓健脾的同時,還有燥濕利水的功效。黃芪是補氣藥,這里我主要用它來輔助白術健脾。
2、化痰散結——治標
脂肪瘤說白了就是“皮里膜外之痰”,而白芥子正好有去皮里膜外之痰的功效。方中昆布是軟堅散結的常用藥,除此它還有利水消痰的作用。
方中半夏可以燥濕化痰,海蛤殼可以軟堅散結。四藥合用,能將痰核化開,散掉。
以上就是我為這位患者診療脂肪瘤的思路,寫出來,與大家共同探討學習。
現實生活中,誰不想遇上兩三個知己呢,可惜往往事與愿違,到最后,只有將這些廢話憋回肚子里。所以在這里,能將自己行醫多年的治病經驗分享出來,有人看,有人懂,有人受益,真是一件十分開心的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