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實(shí)生活中有許多人對(duì)黃耆湯的功效與作用及食用方法并不是很清楚,下面我們就詳細(xì)的介紹下。
【處方】
黃耆60克(銼)知母30克石膏60克白芍藥30克麥門冬30克(去心)甘草15克(炙微赤,銼)白茯苓30克桂心30克川升麻30克熟干地黃30克人參30克(去蘆頭)
【制法】
搗粗羅為散。
【功能主治】
益氣陰,去客熱。治癰潰后,氣血兩虛,內(nèi)熱口渴者。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50毫升,煎至180毫升,去滓溫服,每日三至四次。
【摘錄】
《太平圣惠方》卷六十一
【處方】
綿黃耆陳皮(去白)各15克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補(bǔ)氣通便。治年高老人,大便秘澀。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大麻仁6克研爛,以水投取漿150毫升,濾去滓,于銀、石器內(nèi)煎,候有乳起,即入白蜜20毫升,再煎令沸,調(diào)藥末,空腹時(shí)服。
【摘錄】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卷六
【處方】
黃耆(銼)60克人參滑石五味子白茯苓(去黑皮)磁石(煅,醋淬七遍)旱蓮子各30克桑根白皮22克黃芩(去黑心)枳殼(去瓤,麩炒)各15克
【制法】
上十味,粗搗篩。
【功能主治】
治腎虛勞淋,結(jié)澀不利。
【用法用量】
每服9克,用水150毫升,煎至10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八
【處方】
黃耆(去蘆,蜜水炙)45克白茯苓(去皮)熟地黃(酒蒸)肉桂(不見火)天門冬(去心)麻黃根龍骨各30克五味子小麥(炒)防風(fēng)(去蘆)當(dāng)歸(去蘆,酒浸)甘草(炙)各15克
【制法】
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
治喜怒驚恐,房室虛勞,致陰陽偏虛,或發(fā)厥自汗,或盜汗不止,或氣虛自汗。
【用法用量】
每服12克,用水23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160毫升,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
【摘錄】
《重訂嚴(yán)氏濟(jì)生方》
【處方】
黃耆(炒)白術(shù)(炒)白茯苓前胡人參各9克川芎甘草(炒)各6克
【制法】
哎咀。
【功能主治】
益氣安胎。治妊娠胎不長(zhǎng)。
【用法用量】
加生姜3片,大棗2枚,水煎,空腹時(shí)服。
【摘錄】
《濟(jì)陰綱目》卷九
【處方】
黃耆9克五味子3克人參麥冬枸杞子大熟地各4.5克
【功能主治】
補(bǔ)肺益腎。治消渴。肺腎兩虛,飲少溲多。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醫(yī)學(xué)心悟》卷三
【別名】
神效黃耆湯
【處方】
黃耆1兩(細(xì)銼),麥門冬(去心,焙)1兩,熟干地黃3分(焙),人參3分,甘草(炙,銼)3分,白茯苓半兩(去黑皮),當(dāng)歸半兩(銼,焙),芍藥半兩,芎?半兩,桂半兩(去粗皮),遠(yuǎn)志(去心)半兩(一方有五味子)。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去膿汁,理虛勞,內(nèi)補(bǔ)。主發(fā)背已潰者。癰毒內(nèi)虛,毒不起化,及潰后諸虛,不能收口。
【用法用量】
神效黃耆湯(《瘍科心得集》卷上)。
【摘錄】
《普濟(jì)方》卷二八九
【處方】
黃耆1兩,川歸(酒洗)1兩,大黃5錢,芍藥5錢,陳皮5錢,炙甘草5錢。
【功能主治】
一切瘡腫、癰疽。
【用法用量】
上加生姜2片,水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二十九
【處方】
黃耆(蜜炙)2錢,人參1錢,白術(shù)1錢,茯苓1錢,白芍(炒)1錢,甘草(炙)8分,桂枝5分。
【功能主治】
汗多氣虛發(fā)痓。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十四
【處方】
黃耆5兩,橘紅2兩,甘草1兩,白茯苓1兩半,防風(fēng)4兩。
【功能主治】
風(fēng)濕相搏,脈沉而弦,客在皮膚,四肢少力,關(guān)節(jié)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6錢,加生姜3片,大棗1枚,水煎服。
【摘錄】
《赤水玄珠》卷二
【處方】
黃耆1兩半,白茯苓(去黑皮)1兩半,桂(去粗皮)1兩,人參1兩半,酸棗仁(微炒)1兩半,甘草(炙,銼)1兩,蘿摩白皮1兩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五勞七傷虛損,陰陽廢弱,津液不榮,口燥咽干,多臥少起。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大棗2枚(擘破),煎至1盞,去滓溫服,空心日晚各1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一
【處方】
黃耆2錢2分,當(dāng)歸1錢2分,生地1錢5分,天門冬1錢5分,麥門冬1錢,五味子7分,防風(fēng)5分,白茯苓1錢5分,麻黃根1錢,甘草8分,浮小麥1撮(炒)。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元?dú)馓撊踝院埂oL(fēng)傷于衛(wèi),令人善病風(fēng)厥,漉漉然汗出。
【用法用量】
《增補(bǔ)內(nèi)經(jīng)拾遺》有熟地黃。
【摘錄】
《古今醫(yī)鑒》卷七
【處方】
黃耆1錢半(蜜炒),熟地1錢半,茯苓1錢,天冬1錢,肉桂1錢,小麥8分(炒),當(dāng)歸8分,甘草(炙)8分,五味子3分。
【功能主治】
房勞過甚,致陰陽兩虛而遺精者。
【用法用量】
加生姜5分,水煎出,用龍骨細(xì)研末1錢,合服。
【摘錄】
《會(huì)約》卷十一
【處方】
黃耆1兩1錢,人參6錢,五味子4錢,甘草6錢,當(dāng)歸3錢。
【制法】
上銼。
【功能主治】
清和勻調(diào)鎮(zhèn)定。主風(fēng)寒濕初發(fā),發(fā)熱及熱退后外汗內(nèi)悶,因熱血傷,氣失管攝,百脈動(dòng)搖,有如蟲行,自踝骨有氣上升,相火上攻心,常煩悸頭重腦悶。
【用法用量】
每服3錢,水1盞半,煎至6分,臨臥服,不拘時(shí)候亦得。
【摘錄】
《臞仙活人方·附錄》
【處方】
黃耆、麥門冬(去心)、白茯苓、防風(fēng)、人參、地骨皮、漏蘆、知母、遠(yuǎn)志(去心)、熟地黃各等分。
【制法】
上銼1劑。
【功能主治】
陰漏癥。眼膿漏不止。
【用法用量】
白水2鐘,煎至8分,去滓熱服。
【摘錄】
《審視瑤函》
【處方】
黃耆1兩,當(dāng)歸1兩,大黃5錢,芍藥5錢,陳皮3錢,甘草3錢(炒)。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一切瘡腫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大盞,加生姜3片,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普濟(jì)方》卷二七二
【處方】
黃耆半兩(銼),芍藥半兩,桂半兩(去粗皮),麥門冬半兩(去心,焙),五味子半兩,前胡半兩(去蘆頭),白茯苓半兩(去黑皮),當(dāng)歸半兩(切,焙),人參半兩,甘草(炙)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補(bǔ)氣。主傷寒后,骨節(jié)煩疼,不欲飲食,及氣脹汗出。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姜半分(拍碎),大棗3枚(擘破),同煎至7分,去滓溫服,日3次。
【摘錄】
《普濟(jì)方》卷一四四
【處方】
黃耆2兩(銼),熟干地黃(焙)2兩,桂1兩(去粗皮),白芍藥1兩,當(dāng)歸(焙,切)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白龍骨半,甘草(炙,銼)半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肺痿。小便數(shù),無力,不進(jìn)飲食。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加生姜5片,大棗2枚,煎至8分,去滓,空心、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
《普濟(jì)方》卷二十八
【處方】
黃耆1兩(銼),麥門冬1兩(去心,焙),瓜蔞根(銼)1兩,黃連(去須)、甘草、茯神(去木),熟干地黃(洗,切,焙)4兩。
【制法】
上為末。
【功能主治】
心虛煩躁。
【用法用量】
每服5錢,水1盞半,煎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普濟(jì)方》卷十七
【別名】
延壽湯
【處方】
黃耆、白術(shù)、防風(fēng)、熟地黃、牡蠣粉、白茯苓、麥門冬各等分(一方有甘草)。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血虛為風(fēng)邪所搏,汗出不止。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4錢,水1盞半,加紅棗2個(gè),煎大半盞服。
【摘錄】
《普濟(jì)方》卷三五三引《便產(chǎn)須知》
【處方】
人參、黃耆、甘草、黃連、桂枝。
【功能主治】
痘收之后,衛(wèi)弱自汗出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痘疹全書》卷下
【處方】
黃耆(銼)1兩半,生地黃4兩,甘草(炙,銼)1兩半,芍藥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石膏(碎)1兩,芎?1兩,大黃(銼,炒)1兩,人參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半夏(姜汁制)半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退風(fēng)熱。主熱瘡。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用水1盞半,加竹葉7片,煎至1盞,去滓,空心溫服,日晚再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三三
【處方】
人參1錢,黃耆1錢,茯苓1錢,白術(shù)1錢,芍藥1錢,干姜5分,陳皮5分,藿香5分。
【功能主治】
小兒感冒風(fēng)邪,咳嗽喘逆,不時(shí)咬牙,右腮色赤。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保嬰撮要》卷五
【處方】
黃耆1兩半,茯神1兩半,瓜蔞根1兩半,人參1兩半,甘草1兩半,麥門冬2兩半,熟干地黃2兩半。
【功能主治】
止渴退熱。主男子消渴,小便極多,水飲1斗,小便1斗。
【用法用量】
水煎服。先服腎氣丹補(bǔ)其虛損,食后宜此藥。
【注意】
此病切忌慎者三:一飲酒,二行房,三咸食及面食。
【摘錄】
《雞峰》卷十九
【處方】
黃耆(銼)2兩,人參1兩,茯神(去木)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桂(去粗皮)1兩,陳橘皮(去白,焙)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天門冬(去心,焙)1兩,甘草(炙)1兩,生干地黃(焙)1兩,五味子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咳嗽。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加生姜2片、大棗1枚(擘),同煎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處方】
木香1錢(氣通去之),藿香葉1錢,當(dāng)歸2錢(酒洗),陳皮2錢,人參5錢,澤瀉5錢,黃耆1兩。
【功能主治】
補(bǔ)胃除濕,和血益血,滋養(yǎng)元?dú)狻V?/span>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服5錢,水2大盞,煎至1盞,食遠(yuǎn)熱服。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上
【處方】
黃耆(銼)1兩,葛根(銼)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黃芩(去黑心)1兩,犀角(鎊)1兩,升麻1兩,甘草(炙)1兩,木香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瘡腫癰疽。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食后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
人參1兩,黃耆1兩,白茯苓1兩,白術(shù)1兩,白芍藥1兩,甘草7分半。
【功能主治】
傷寒內(nèi)感拘急,三焦氣虛,自汗及手足自汗,或手背偏多,或肢體振搖,腰腿沉重,面赤目紅,但欲眠睡,頭面壯熱,兩脅熱甚,手足自溫,兩手心熱,自利不渴,大便或難或如常,或口干咽燥,或渴欲飲湯,不欲飲水,或欲飲水,嘔噦間作,或心下滿悶,腹中疼痛,或時(shí)喜笑,或時(shí)悲哭,或時(shí)太息,或語言錯(cuò)亂失志,兩手脈浮沉不一,或左右往來無定,便有沉、澀、弱、微、弦五種陰脈形狀,舉按全無力,浮之損小,沉之亦損小。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生姜水煎,量證大小加減多少用之。
【摘錄】
《陰證略例》
【處方】
黃耆1兩,人參2錢半,地骨皮5錢,桑白皮2錢,甘草2錢半。
【功能主治】
小兒熱入經(jīng)為客熱,咳嗽喘逆,身熱,鼻干燥,呷呀有聲者。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放溫,時(shí)時(shí)溫服。
【摘錄】
《潔古家珍》
【處方】
黃耆、白術(shù)、防風(fēng)各等分。
【功能主治】
止汗。主傷寒太陽證,春夏有汗,脈微而弱,惡習(xí)風(fēng)惡習(xí)寒。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水煎5-7錢至10余錢,或半兩面三刀1兩,水煎,溫服。
【摘錄】
《保命集》卷中
【處方】
黃耆、甘草、地骨皮、防風(fēng)各等分(焙干)。
【功能主治】
痔疾。
【用法用量】
上(口父)咀。每用半兩,水3升,煎3-5沸,濾去滓,通手淋洗。
【摘錄】
《楊氏家藏方》卷十三
【處方】
黃耆(蜜炙)1兩,白術(shù)(炒)2兩,人參1兩,甘草(炙)1兩,白芍1兩,陳皮半兩,藿香半兩。
【制法】
上為散。
【功能主治】
悲憂傷肺,吐血,血止后嗽,嗽中血出如線,痛引脅下,日漸羸瘦。
【用法用量】
每服4錢,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溫服。
【摘錄】
《全生指迷方》卷二
【處方】
川芎半兩,地黃半兩(生干者),黃耆半兩,芍藥半兩(赤者),防風(fēng)半兩,羌活1分,甘草1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大熱有瘡。
【用法用量】
每服2錢,蔥湯調(diào)下;荊芥湯亦可。
【摘錄】
《雞峰》卷二十三
【處方】
黃耆3錢(蜜炙),五味子2錢,當(dāng)歸1錢,白術(shù)1錢,甘草5分(炙)。
【功能主治】
時(shí)疫愈后表虛,脈靜身涼,數(shù)日后反得盜汗及自汗者。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溫疫論》卷一
【處方】
黃耆1分,人參1分,秦艽1分,甘草1分,紫菀1分,桑白皮1分,五味子1分,前胡1分,陳橘皮1分,白茯苓1分,貝母1分,桔梗1分,山藥1分,白芍藥1分,當(dāng)歸1分,天門冬1分,干地黃1分,半夏半分,木香半分。
【制法】
上為細(xì)末。
【功能主治】
稟氣怯弱,將溫過度,積溫成熱,熏蒸五臟,或外觸微寒,搏于咽膈,寒熱相壅,攻沖肺經(jīng),或咳嗽曲折,或胸滿短氣,或壅邪漸退,氣血猶弱,或胃口虛煩,饑而不欲飲食,或余邪尚留經(jīng)絡(luò),小勞輒劇,又不可服諸補(bǔ)藥者。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盞,加生姜5片,大棗1個(gè),同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雞峰》卷十一
【處方】
黃耆(銼)、芍藥、知母、升麻、犀角屑1兩半,苦竹葉50片。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眼上下赤脈貫黑睛。熱毒攻眼,黑睛通赤。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2盞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少許,再煎沸,溫服,不拘時(shí)候。
【注意】
忌炙煿、熱面。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五
【處方】
黃耆5錢,甘草3錢,香白芷2錢5分,藁本2錢,升麻2錢,草豆蔻1錢5分,橘皮1錢5分,麻黃1錢,當(dāng)歸身1錢,蓮花青皮7分,柴胡6分,黃柏少許。
【功能主治】
表虛惡風(fēng)寒。
【用法用量】
本方方名,《醫(yī)學(xué)綱目》引作“黃耆補(bǔ)胃湯”。
【摘錄】
《蘭室秘藏》卷下
【處方】
黃耆1兩,車前子1兩,細(xì)辛1兩,黃芩1兩,五味子1兩,蒼術(shù)1兩,黃連1兩。
【功能主治】
小兒兩瞼時(shí)常赤爛。
【用法用量】
水煎服。
【摘錄】
《銀海精微》卷上
【處方】
黃耆1錢(鹽水拌,炒),當(dāng)歸1錢,柴胡1錢,木瓜1錢,連翹1錢,羌活5分,肉桂5分,生地黃5分,黃柏5分。
【功能主治】
腿內(nèi)近膝股患癰,或附骨癰初起,腫痛,脈細(xì)而弦,按之洪緩有力。
【用法用量】
水、酒各1鐘,煎一半,空心熱服。
【摘錄】
《外科選要》
【處方】
黃耆1錢,白芍1錢,桂枝1錢,甘草5分。
【功能主治】
痘疹身痛者。
【用法用量】
加防風(fēng)5分,姜、蔥為引,水煎服。
【摘錄】
《種痘新書》卷十二
【處方】
黃耆3錢(炙),當(dāng)歸3錢,棗仁2錢(炒),白術(shù)2錢,遠(yuǎn)志(蜜炙)1錢,補(bǔ)骨脂(鹽水炒)8分。
【功能主治】
命門虛衰,肺氣大虛,腠理不固,小腹隱痛,大便不實(shí),小便頻數(shù)無度,終夜不寐,盜汗不止,精滑夢(mèng)遺。
【用法用量】
加生姜、大棗為引。
【摘錄】
《醫(yī)家心法》
【處方】
黃耆3分(蜜炙),熟干地黃3分(酒灑,9蒸9曬,焙干稱),白芍藥3分,五味子3分(揀),麥門冬3分(水浥,去心),白茯苓1分(去皮),甘草(炙)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生津液,專補(bǔ)五臟之陰。主口干煩躁,不思食。
【用法用量】
《醫(yī)方集解》有天冬、人參。
【各家論述】
《醫(yī)方集解》:此足太陰藥也。黃耆、人參補(bǔ)氣,熟地、芍藥補(bǔ)血,烏梅、五味斂耗生津,天冬、麥冬瀉火補(bǔ)水,茯苓淡以利濕,甘草甘以和中。濕去氣運(yùn),則脾和而思食,津生而燥退矣。
【摘錄】
《本事》卷五
【處方】
黃耆(銼)1兩,赤石脂1兩半,阿膠(炒令燥)1兩,黃連(去須)1兩,黃柏3分,白術(shù)1兩(銼,炒),龍骨1兩半(火燒紅)。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赤白痢,膿血相兼,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水1盞,煎7分,去滓溫服,日2夜1。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五
【處方】
黃耆(銼)半兩,人參半兩,赤芍藥半兩,桂(去粗皮)半兩,地骨皮半兩,五味子半兩,白茯苓(去黑皮)半兩,防風(fēng)(去叉)半兩,陳橘皮(湯浸去白,焙)半兩,甘草(炙,銼)1分,磁石(煅,醋淬7遍)1分,牡蠣粉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精極,腎氣內(nèi)傷。夢(mèng)泄盜汗,小便余瀝,陰痿濕癢,少腹強(qiáng)急。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加生姜半棗大(拍碎)、大棗2枚(擘破),煎至7分,去滓,空腹食前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
黃耆(銼,炒)1兩,人參1兩,白術(shù)(炒)1兩,桂(去粗皮)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麻黃(去節(jié))1兩,柴胡(去苗)1兩,半夏(湯洗去滑,焙)1兩,甘草(炙,銼)1兩,桔梗(銼,炒)1兩。
【制法】
上銼,如麻豆大。
【功能主治】
氣極虛寒,皮毛枯燥,津液不通。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以水1盞半,加生姜5片,煎取8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處方】
黃耆(銼)半兩,當(dāng)歸(切,焙)1兩,大黃(銼,焙)1兩,檳榔(煨,銼)1兩,枳實(shí)(炒)3分,防已3分,木香3分,黃芩(去黑心)3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大腸風(fēng)壅,積滯不通,變成氣痔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8分,去滓溫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四二
【處方】
黃耆(銼)1分,蒺藜子(炒,去角)1分,黃芩(去黑心)1分,大黃(銼,焙)1分,甘草(炙,銼)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丹毒。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下樸消半錢匕,去滓,食前分2次溫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二
【處方】
黃耆2兩(銼),芍藥2兩,甘草2兩(炙),赤茯苓2兩(去黑皮),人參2兩,石膏2兩(碎),生地黃2兩(切,焙),生姜2兩(切,焙),麻黃2兩(去根節(jié),湯煮,掠去沫),麥門冬(去心,焙)2兩,桂(去粗皮)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乳石發(fā),胸背頭中游熱。
【用法用量】
每服4錢匕,水2盞,加竹葉10片,大棗2枚(擘破),同煎至8分,去滓溫服,早晨日午夜臥各1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八三
【處方】
黃耆(銼)1兩半,茺蔚子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地骨皮1兩,玄參1兩,黃芩(去黑心)1兩,知母(焙)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眼瞼硬赤腫痛。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7分,去滓,食后、臨臥溫服,日3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一○
【處方】
黃耆(銼碎)1兩,芍藥(銼碎)1兩,枳殼(去瓤,麩炒),牡蠣粉1兩,羚羊角屑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蓐勞,肌瘦煩悶,喘急多汗,倦怠少力。
【用法用量】
每服3錢匕,水1盞半,豬腎1枚(切去筋膜),生姜5片,同煎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四
【別名】
菖蒲湯
【處方】
黃耆(銼)1兩半,附子(炮裂,去皮臍)1兩,菖蒲(米泔浸1宿,切)1兩,木通(銼)2兩,磁石(火燒醋淬17遍)3兩,五味子1兩1分,防風(fēng)(去叉)1兩1分,玄參1兩1分,人參1兩1分,杜仲(去粗皮,銼,炒)1兩1分,白茯苓(去黑皮)1兩1分,熟干地黃(焙)1兩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風(fēng)聾,颼颼如風(fēng)雨鐘盤聲,或時(shí)出清水,或有膿汁;五聾鳴鬧,不聞人聲,出黃水;耳內(nèi)生瘡。
【用法用量】
菖蒲湯(原書卷一一五)。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一四
【處方】
黃耆(銼)1兩半,生干地黃(焙)1兩半,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升麻1兩半,人參1兩,赤茯苓(去黑皮)1兩,當(dāng)歸(切,炒)半兩,芍藥半兩,遠(yuǎn)志(去心)半兩,甘草(生)半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產(chǎn)后乳結(jié)核,或腫痛,漸成癰,煩熱。
【用法用量】
每服5錢匕,水1盞半,煎至1盞,去滓溫服,不拘時(shí)候。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六六
【處方】
黃耆(銼)1兩,麻黃(去節(jié))1兩,甘草(炙,銼)1兩,當(dāng)歸(切,焙)1兩,細(xì)辛(去葉)1兩,桂(去粗皮)1兩,芍藥1兩,人參1兩,牛黃(研)1分,蛇蛻1寸(炙焦黃),蚱蟬(炒)4枚(并微炙,去翅足),蜣螂4枚(并微炙,去翅足)。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風(fēng)癇,發(fā)無時(shí),數(shù)下之后,風(fēng)虛不足。
【用法用量】
3-4歲兒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放溫服,日3-4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一
【處方】
黃耆3分,人參3分,當(dāng)歸(切,焙)半兩,芍藥半兩,甘草(炙,銼)半兩,芎?半兩,細(xì)辛(去苗葉)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吐(口見),胸中冷氣停結(jié)。
【用法用量】
每服1錢匕,水7分,煎至4分,去滓,分2次溫服,早、晚各1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六
【處方】
黃耆(切,焙)1兩半,人參1兩半,芍藥1兩半,當(dāng)歸(切,焙)1兩,甘草(炙)1兩,芎?1兩。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胎寒,腹中疼痛。
【用法用量】
每服2錢匕,以水1小盞,加生姜2片,煎至5分,去滓,分3次溫服,早晨、日午、近晚各1次。
【摘錄】
《圣濟(jì)總錄》卷一七七
【處方】
黃耆(銼)半兩,芎?半兩,干姜(炮制)半兩,人參半兩,黃芩(去黑心)半兩,當(dāng)歸(切,焙)半兩,甘草(炙)半兩,桂(去粗皮)1分。
【制法】
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
小兒下痢白膿;小兒胃風(fēng),腹脹下痢。
【用法用量】
1歲兒每服1錢匕,水半盞,同煎至3分,去滓,分2次溫服,空心、日晚各1服。
【摘錄】
《圣濟(jì)總錄》
通過本篇文章,相信大家可以快速的了解黃耆湯的制作方法。其實(shí),在生活中,通過方劑來養(yǎng)生要比吃西藥強(qiáng)上百倍。
本站僅提供存儲(chǔ)服務(wù),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qǐng)
點(diǎn)擊舉報(bà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