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資料顯示,我國腸癌每年的新發病數平均以3%-4%的速度增長。
久坐、少動,喜食肥甘厚味,吸煙、大量飲酒等不良生活習慣,不僅增加了人們患腸癌的風險,而且讓平均發病年齡提前到45歲左右,其中多是30-40歲的中青年。
腸癌初期,留意“3多2痛” ,及時就醫
“3多”:
放屁次數多
放屁的多少,和我們腸道功能是否正常相互有聯系。
一般情況下,人體放出來的屁都不會很臭。如果感到放屁次數變多,并且又伴隨著強烈臭味。那么很可能是腫瘤存在直腸里,與肛門位置較為接近。
排便次數多
早期的腸癌患者會在排便習慣上發生變化,最明顯的就是排便次數比之前增多。
對于正常人而言,每天應該至少保持排1次大便。如果發現排便次數突然變多了,而且還會伴隨腹瀉、便秘等情況,那么就該引起重視,很有可能是腸癌導致。
便血現象多
早期腸癌很容易出現便血的癥狀。正常排便并不會使腸黏膜出現磨損發生便血,但如果是大便和腫瘤表面進行摩擦,就很容易出現排便流血現象。
當然,血不會像痔瘡那么鮮紅,而是暗紅色,并且是夾雜在排泄物里,而不只是像痔瘡出血那樣浮在排泄物表面。
“2痛”:
肛門疼痛
出現腸癌或者腫瘤如果在肛門附近,就很容易引起肛門痛。
隨著腫塊變大還會發生潰瘍,并且肛門會有墜痛感。身體也會越來越消瘦,一旦出現這種狀況就要考慮是否得了腸癌。
出現腹痛
腸癌的腹痛的發病率比較高,疼痛位置大多在下腹部。
不同的腸癌患者疼痛程度也會不同,隨著腸癌的癌細胞在腸道內擴散,很多腸癌患者還會發生內部潰爛感染等現象,導致腸道發生一陣一陣的痙攣。
不想得腸癌,少吃4肉,常喝3水,戒掉2習
少吃4肉:
1、半生不熟的肉
生活中我們都見過這樣的場面,去西餐廳吃牛排,為了追求牛排的滋味,故意吃一些三分熟、五分熟的肉,這是不好的飲食習慣。
更嚴重的還有生吃的習慣,沒有煮熟的肉中含有大量寄生蟲和細菌,寄生蟲會進入我們的身體,繁衍生殖,對我們人體造成傷害,導致大腸癌等疾病越來越高發。
2、燒烤肉
在高溫上燒烤的肉,當分解的脂肪滴在炭火上,食物脂肪焦化產生的熱聚合反應與肉內的蛋白質結合,就會產生一種強致癌物苯并芘。
燒烤雖美味,但一定要適量,不能過度食用。
3、再加工肉
再加工肉制品包括火腿,熱狗腸、熏肉、牛肉干,一些肉罐頭也在其中。
再加工肉類會經過腌漬、煙熏等工藝,為了掩蓋口味會進行調味,而且還會加入其它添加劑,不建議常吃,尤其是未成年人,盡量少點吃。
4、久凍的肉
很多老人都有在冰箱儲存食物的習慣,特別是肉類,常常會在冰箱里放幾個月也吃不完,其實這是不健康的。
通常來說,冷凍肉買回來后最好在1個月內吃完,而且越早越好,能現買當天吃最好,肉類若經過長時間冷凍,很容易受到微生物的污染,安全性降低。
如果長期進食這些過期的冷凍肉,會降低我們的抵抗力,甚至還會增加癌癥風險。
常喝3水:
1、黃苦苣根茶水
黃苦苣根,含有大量多糖類成分,其中以菊粉含量居多。而菊粉,也被稱為“益生素”。學名是多聚果糖或菊粉多糖,是水溶性膳食纖維。
它是雙歧桿菌的增殖因子,不被胃腸道消化吸收,而是直接進入大腸,優先被乳酸桿菌利用;產生醋酸鹽和乳酸鹽,降低大腸的pH值,從而增加腸道有益菌數量,抑制有害菌的生長,改善腸道內菌群環境。
所以,日常將黃苦苣根泡水代茶飲,有改善腸道微環境,預防腸癌發生的作用。
2、牛皮菜根茶水
牛皮菜根有很高的營養價值,也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古羅馬時期,就有利用它治療便秘和發燒的先例,中世紀的歐洲常用其治療消化系統疾病。
研究表明,牛皮菜根含有鐵、銅、錳等元素。常用其泡水喝,可以將腸內的膽固醇結合成不易吸收的混合物質而排出,從而降低腸道病變幾率。
3、紅蘇子葉茶水
中醫認為,紅蘇子葉可緩解脾胃氣滯,胸悶,腹瀉,嘔吐之證。可以促進腸壁的蠕動,幫助消化,對便秘患者來說,是很好的選擇。
將紅蘇子葉泡水代茶飲,可明顯促進小腸運動,對腸擴約肌有刺激作用,可使腸內物質運動加速,減少有害物質在腸道內的停留時間,從而起到排毒養腸的作用。
戒掉2習:
1、長期久坐
長期久坐,會導致腸道蠕動減弱,糞便中的有害物質包括致癌物,會在結腸內滯留并刺激腸黏膜。
在加上長期的久坐會導致腹腔、盆腔等部位的血液循環不暢,這些都增加了結腸癌的發病風險。
2、常吃夜宵
據資料顯示,武漢地區是大腸癌的高發區,主要原因是當地人不良的飲食習慣。
偏愛麻、辣、酸、咸、煎、炸、熏、烤八大重口味,并且還喜歡吃夜宵,這就好比胃腸道長期“加班”,加重了腸胃的負擔,從而增加了患上腸癌的風險。
注:所有圖片均來自于網絡,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