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讀了蔡笑晚先生的《我的事業是父親》一書,感慨頗多,覺得一定要寫點什么。
一、 值得借鑒的地方
1、 父愛。蔡老先生真正把“父親”作為事業來做,事業和職業的區別就在于有崇高的目標和加倍的用心,他對子女付出的百倍于常人的心血,很多是一般人無法做到或者不愿去付出的。蔡老先生對孩子培養在當時的一般家庭以及相對于他們的目標來說,無疑是很成功的。這也證明了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的道理。用他們的行動證明了“神仙本是凡人做,只怕凡人心不堅”。
2、 激情。蔡老先生從青年到老年,一以貫之地充滿著對生活、對信念、對改造世界的激情。這種激情無形無意間給了其子女強烈的感染,給了他們前進的動力。這是一種精神的力量。
3、 早教。蔡老先生通過自己的思考,選擇了早教的道路,對早教的認識是,寧可提前浪費精力,也不愿錯過最佳時機,這種思想無疑是正確的,也是一種愛的體現。
4、 自學。蔡老先生很注重對孩子自學能力的培養,授之以漁,這一點非常重要。自學是一個人自我發展的基石,等于一個人在精神上學會走路。而且他用自身終身學習的行動,為孩子們的學習樹立了良好的榜樣。
5、 立志。蔡老先生很注意幫助孩子從小立志,這一點在我們很多人看來都明白的道理,自己卻做得很欠缺。孩子的志向不能只是師長空洞地強調重要性,讓孩子以淺薄的閱歷自己去立志,而應該以大人更高的角度和更廣闊的視野去引導、幫助孩子立志,而且需要在成長的過程中不斷加以強化。
6、 人生規劃。從書中可以感覺到蔡老先生做事情是很有計劃性的,對孩子的成長也是,有一個宏觀的計劃,并在成長中過以此為指南,不為細節所困,不為一時得失所擾,這是一種大局觀。孩子的培養不能是碰巧成為最后的樣子。
7、 環境熏陶。最重要的環境就是父親的言行、家庭的氛圍。這一點蔡老先生做是很不錯,不論是熱愛學習的習慣,還是積極進取的精神, 可以說他在絕大多數方面做到了以身作則,通過自己的言行作為示范,為孩子提供了榜樣。
二、 值得商榷
1、 成功論。成功不是一元,而是多元化的。一個人成功與否,不僅僅是看他的學歷學位,更應該看他對國家對社會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一個人的價值觀決定了他的成功觀,因此書中的傾向性只能為欲走學術道路的做參考。
2、 偏心。雖然在學業方面去美國的三個孩子的確可能更為“成功”一些,對讀者的沖擊力也更大,但對其他三個沒有走這條路的孩子,也應該提及,并從另一個角度詮釋他們的成功。
3、 過于強勢。從書中的表達來看,蔡老先生是一個很有毅力和堅韌的人,也是一個十分有上進心進取心的人,但這也延伸到了他的性格之中,就是可能在家庭中過于強勢,似乎對孩子自身意愿不夠尊重。這也提醒我們要思考如何處理好引導與尊重的關系。
4、 部分偏激。蔡老先生是一個有思想的人,因此書中有些地方得出的論斷和做法有些偏激,不過相對于沒有自己的觀點和思想,我更喜歡這種偏激。
5、 光宗耀祖思想。在書中不少地方體現了光宗耀祖的思想,作為苦難深重而又宗族觀念強烈的中國人,這當然也無可厚非,同時,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也需要一些儀式感來表達鄭重,在沒有信仰的中國也需要一種精神的力量,但是如果立意在此,會不會影響孩子們走得更遠?
有人說這本書沒有具體教育方法,我認為這樣的人是想在教育孩子上偷懶,給了你理念,其他的應該自己用心去觀察、思考,世上只怕有心人。
有人說有點吹噓,其中有些觀點是事后諸葛亮,成功了把什么因素都堆進去了,但我認為這點上不能求全責備,教育本身就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也很難證明某一項結果是由什么原因引發。
有人說只適合培養天才或博士,我認為作者為家庭教育提供了一種基本可行的選擇,至于如何對待這些理念和做法,還需要結合實際情況進行自己的思考。
總之,書無完書,與其過多對書和作者求全責備,倒不如重新審視一下我們自己讀書的方法,用自己的思考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況且一本不貴的書,能有一兩個理念或觀點能給你觸動,也算值得吧。
如果你有孩子,而且有把孩子教育好的強烈想法和思想準備,這本書會給你激情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