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民俗風情中很有特點的便是他們的墓葬習俗,我們今天來解讀一下,西藏墓葬習俗和藏傳佛教之間的關系。
目前在西藏最常見的葬俗是天葬,除天葬外還有水葬、土葬、火葬、樹葬、崖葬、壁葬和塔葬。
如果我們剝開包裹在葬俗外面的繽紛的彩衣,就能發現西藏的葬俗歸根結底就四個字“因地制宜”。
因為,除了土葬、火葬、塔葬之外,其他葬俗都有賴于地形地貌和自然環境的依托。
比如說水葬,附近至少得有一條流量足夠的大河,如果您家門口的小河溝水剛能沒過腳面,怎么進行水葬呀?
樹葬至少得有樹吧,像阿里、藏北牧場這種地方,一棵樹都沒有,怎么可能發展出樹葬習俗呢?崖葬、壁葬也是如此,沒有山脈是肯定玩不轉的。
其實,天葬對自然環境也有需求,如果將禿鷲看做一種食腐的動物,那它自然也存在適應的環境和不適應的環境。
當然了,如果你認為它是法術招來的神物,專業的靈魂清道夫。那我們就沒有討論,這個問題的邏輯基礎了。
我們很容易就能舉出天葬需要依托環境的反證。
比如說,如果有位高僧去亞馬遜叢林傳教,那地方倒是水多樹也多,估計禿鷲還沒落下來,就被樹枝掛住了。
抑或,有人去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傳教,能不能順利的推廣天葬儀軌,我對此深表懷疑。
其實,如果我們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天葬臺一般都建在草原開闊地帶,或者山頂空曠處。原因其實非常簡單,想讓禿鷲來,總得讓它們能看見吧!
從本質上說,漢藏兩地的葬俗并無不同,追求的都是如何讓親人有尊嚴的“消失”。
既然最終的目的是“消失”,那之前所有的儀式都是過程和包裝,這些儀式都是在漫長的歷史年代中,結合當地自然因素形成的。
說到這里,必須要蔽除我們一個思想上的悖論。
我們在面對西藏文化問題的時候,經常會不自覺的將其高端化、神秘化,認為“此間必有深意!”
很多人都有一種觀點,西藏文化“因佛教而起,因佛教而興”。說真的,這句話下半句算是比較準確,但上半句就是妄談了。
就拿墓葬的風俗來說,其出現的年代遠早于佛教進入西藏。你很難想象,沒有佛教之前西藏的先民們會不知道怎么安葬先祖。
另一個例證是,內蒙草原在藏傳佛教沒有傳入之前,其實早就有原始的天葬習俗,只不過儀式上沒有后期嚴密,主持儀式的也是薩滿祭祀而已。
從西藏葬俗的窗口中,我們可以窺見西藏文化發展的脈絡,即藏傳佛教是西藏文化的推手、集大成者,提升了整個西藏文化的層次和內涵,但藏傳佛教決不是西藏文化的起源。
換句話說,自從藏傳佛教在西藏居于領導地位后,集中了西藏所有的精英,它不是文化的集大成者,誰還能是集大成者?或者再換個說法,
假設佛教沒有傳入西藏,那西藏文化是不是就不會發展了?當然不是,沒有佛教,也會有別的思想體系來做這件事。
從葬俗的層面來看,佛教不過是借助了固有的風俗習慣,加入了佛教思想之后,將其系統化、神秘化,打磨成了一個邏輯嚴密,可以自圓其說,充滿儀式感的墓葬方式。
這種結合各地習俗,逐漸形成自己儀軌的方式,其實就是佛教傳播的過程。
藏傳佛教能夠發展成,迥異于南傳和漢傳的獨立思想體系,有賴于西藏獨特的自然和風俗。
因此,藏傳佛教之所以會是今天這個模樣,絕不是某位或某幾位大師天外飛仙式的想法導致的,而是根植于西藏地區獨特的文化特征。
從這個角度上說,是西藏文化風俗塑造了藏傳佛教,而不是相反。
下面我們來說一下,西藏墓葬習俗的等級問題。
人是一種需要等級的動物,這種需求根植于人性之中。所謂眾生平等的思想,不過是種烏托邦式的幻夢。
要想實現所有人的平等,只有一種可能性,就是世界上只剩下了一個人,那毫無疑問絕對的平等。
在這一點上,不論是政權、氏族、公司亦或是教團莫不如此,因為,等級制度是人類集群最有效管理方式沒有之一。
所以,我們能夠接觸到的所有東西都有等級概念,墓葬習俗也不例外。現在西藏最高等級的墓俗是塔葬,高僧圓寂后,首先會用火葬的方式對遺體進行處理。因此,西藏地區的火葬基本都是二次葬的一部分。經過火葬之后的骨灰或舍利子,裝入塔中或制成擦擦加以供奉。
但塔葬顯然是佛教傳入西藏之后才出現的,因為塔(窣堵坡)本身就是佛教的典型文化符號之一。
那西藏在沒有佛教之前,哪種葬俗等級最高呢?恰恰是今天等級最低的土葬。
土葬長期以來是最高等級葬俗的例子非常明顯,現在山南地區瓊結縣還保存著吐蕃王朝三十五代贊普的王陵。
而朗縣的列山古墓群則是吐蕃時期貴族“欽木氏”家族的墓地,這都足以說明至少在吐蕃王朝時期土葬是王公貴戚們安葬先人的不二選擇。
除了權貴們用封土建陵的方式安葬親人,大富之家也會采用土葬的方式。米拉日巴尊者的父親喜饒堅贊是貢塘(今吉隆縣附近)地區的大富商,他去世前在遺囑上寫道:“請親戚們好生照料我的妻子兒女,不要讓他們吃苦,我會透過墓道的洞口看著你們。”
米拉日巴尊者生活在吐蕃王朝崩潰后,藏傳佛教后弘期早期的時代。從這兩個時間節點可知,整個吐蕃王朝時期(佛教前弘期)以及吐蕃王朝崩潰后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土葬都是西藏有錢有勢人家,墓葬習俗的首選。
直到后弘期,藏傳佛教占據了西藏世俗生活的制高點,用于安葬高僧的塔葬才逐漸成了西藏最高等級的墓葬習俗。
也正是這個時期,佛教思想相的結合天葬,才逐漸演變成了一種充滿儀式感的墓葬習俗。
止貢梯寺
西藏有據可查最早的天葬臺建于公元1179年前后,止貢噶舉派的創始人仁欽貝修建了其教派的祖庭止貢梯寺,建寺同時修建了止貢“丹恰”天葬臺。
關于止貢天葬臺和止貢天葬的儀軌還有這樣一個記載,“仁欽貝創建止貢梯寺后,在此授徒傳法,眾弟子多人得道。一次,在諸弟子展示神通時,一個弟子因無力演示神變之功,羞愧而死。當天葬師準備為其解尸時,尸體居然堅硬如石無法入刀。”
仁欽貝走到弟子尸體前,用手杖抵住尸體胸間,念誦了后世稱為《達洽當噶瑪》的“頗瓦道歌”,遺體頓時粉碎為白芥子一般的舍利,并有虹光溢出。
因為舍利太多,無法一一采集,只能用掃帚收集,故而“丹恰”成了天葬臺的名字,“丹”是珍寶之意,“恰”是掃的意思。
后世便以這一道歌,作為止貢頗瓦法獨特的組成部分,形成了止貢天葬的特色。
從《直貢法嗣》的記述中可以窺見,天葬習俗中的儀軌也是逐漸發展而成的,而且在西藏各處的儀式也不盡相同。
這其實也驗證了之前的說法,藏傳佛教發揚光大了西藏文化,而不是創造了西藏文化!
西藏文化是由全體西藏人民創造的,其中也包含了不信佛教的西藏人民。
本公眾號,全部都是老布原創的西藏歷史文章,要是您看著覺得還湊合,順便關懷一下也是極好的!哈哈哈!
對老布感興趣的,可以嘗試一下這個,保您滿意,哈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