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
2、音樂時長共3分07秒,共1曲。請務必用上你的聽音設備(耳機或音箱),只有好的聽音設備,才能還原音樂真相!!
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聲音,聽了讓你怦然心動。
世界上,總有那么一些情絲,攪動讓你魂牽夢繞。
草原長調,或許,就是其中獨特的一種,請聆聽:
蒙古族作家鮑爾吉·原野曾闡述聆聽長調民歌的三種境界:
第一境界,聽出的是悠遠;
第二境界,聽出的是蒼涼悲抑;
第三境界,聽見的是蒙古人那綢子一樣柔軟的心腸。
長調是草原上的歌,是馬背上的音樂。
馬背上的人騎著馬放牧、坐勒勒車(又稱牛牛車),
長調自然地就唱出來了……
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蒙古長調,
或許知曉的并不多。
蒙古音樂美學的真諦,便是情景交融、天人合一。
草原天籟與牧民心籟的完美統一,
或許就是長調民歌音樂魅力永存的原因。
質樸、未經修飾的天然嗓音,
是演唱蒙古長調最美的樂器。
在人類進入工業時代、自然環境深受危害的今天,
只剩下蒙古草原子民,
能夠讓全世界的人透過長調的吟唱,
重返一百多年前那片純凈的藍天。
已故一代蒙古長調大師哈扎布的嫡傳大弟子,
也是如今草原上著名的長調民歌歌王拉蘇榮總驕傲地說:
“蒙古長調民歌是心中的節奏,是真正沒有被污染的音樂。”
千年前,蒙古祖先們走出了額爾古納河的山林,
展開了草原游牧的新生活,
那悠悠長長、抒情自由的長調就唱起來了。
在策馬飛馳的草原上、在炊煙裊裊的氈房旁,
在尋親、歸鄉的泥路上…
發自內心的情感是讓長調飛向穹蒼的翅膀,
而馬背上每一個顫動的喉嚨,
都成了記錄著歷史,訴說著故事的時光隧道。
蒙古長調民歌,
以草原人特有的語言訴說著關于民族的歷史、文化、
人文、習俗、道德、哲學、宗教與藝術的感悟,
以具有鮮明色彩的游牧文化、地域文化特征的獨特形式,
將蒙古人的智慧與心靈深處的感受表達得淋漓盡致。
蒙古長調情景交融,法乎自然、天人合一的獨特意境與神韻,
在自然環境深受危害的今日,
更顯現出高度的文化、歷史與美學價值。
蘇榮還說:
“作為草原上的民歌,蒙古族長調是一種歷史遺存下來的口傳文化,堪稱蒙古族音樂的活化石。”
蒙古長調直接反映了蒙古游牧文化的特色與特征,
與蒙古民族的語言、文學、歷史、宗教、心理、
世界觀,生態觀、人生觀、風俗習慣等緊密聯系在一起,
可以說蒙古民族的全部歷史和社會生活就貫穿在其中。
遼闊的草原,自由奔放,無邊無際,
是孕育長調民歌的搖籃。
草原上的人們,則以極大的想像力、創造力及細膩的感受力,
將長調民歌唱成了音樂化的草原。
《烏珠穆沁遼闊的草原》的歌詞大意:
雖有遼闊的草厡,不知何處有泥潭;
雖有美麗的姑娘,卻不知她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