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者計劃”是一個現代寓言。一方面,當“旅行者1號”和“旅行者2號”均帶著人類文明的信息投入無垠太空時,它承載著一個“終極”話題:什么才是永恒?另一方面,兩臺“旅行者”探測器更主要的任務是觀察太陽系內部的“近鄰”星球,詮釋了“欲樹大格局先從小突破開始”的道理。
1977年8月20日,“旅行者2號”從美國卡納維拉爾角發射升空。16天后,它的姐妹飛船“旅行者1號”也發射成功。
在最早的設計中,兩枚探測器的主要任務是探測木星、土星。其后美國宇航局發現,基于176年一遇的行星位置排列,只要對探測器的航行軌道稍加調整,便有機會只用一枚探測器便造訪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這四顆遠地行星。而最終,探測器均完成探測遠地行星的任務,從而得以無悔地向太陽系邊緣進發。
“旅行者2號”更早發射,探測四大行星的任務最終落到它的身上。根據原本的規劃,“旅行者2號”在完成木星和土星任務之后,只要用少量燃料修正航道,就能在行星引力的作用下,向天王星和海王星前行。
探測器的路線,始終在地面團隊的掌控之中。然而,因為拍攝平臺被過度使用、潤滑油消耗過快,拍攝平臺一度卡住,這恐怕會令天王星、海王星任務成為無用功。靠地面人員指示拍攝平臺慢慢旋轉、最后脫離卡死狀態的辦法,“旅行者2號”解決危機,有驚無險地按計劃奔向目的地。
“旅行者2號”成功完成人類探索太空史的一段篇章—所有已知的太陽系大行星,都被人造飛行器拜訪過。
“旅行者1號”發射較晚卻后來居上,是因為美國宇航局有意將其放置在一條速度更快的軌道上。這是從一開始就進行好的規劃—為了跑得更快,反而要晚點發射。“旅行者1號”注定要比“旅行者2號”更早地抵達木星、土星,因此其“1號”成色名副其實,也藉此成為目前最高速的人造飛行器,不斷航行到離人類最遠的區域。
“旅行者2號”探測器
兩枚探測器都履行了非凡的使命,在探險途中先后發現木星具有行星環、木衛一有火山活動、土衛六有濃密的大氣層、天王星有磁場……在拍攝了大量全新照片、發送大量寶貴數據后,兩枚“旅行者”原定的旅行計劃已經結束。然而,既然探測器的運作依然健康,美國宇航局欣然把新的使命交付它們—星際任務。
盡管使用了最長焦距拍攝,原始照片中地球仍只有0.12個像素那么大。
所謂星際任務,就是“旅行者”要離開日光層(太陽風粒子可以抵達的最遠處),進入更遙遠也更神秘的領域。盡管對普羅大眾來說,“走出太陽系”的話題更容易激發情懷,但嚴格意義上說,兩枚探測器飛出的是日光層,并不是太陽系。
日光層的邊界,會隨著太陽11年活動周期而膨脹或收縮。穿越日光層后,距離太陽系引力控制的邊界還有很長很長的距離,保守估計“旅行者”還要飛2萬年左右。
2012年8月25日,美國宇航局宣布,“旅行者1號”在距離地球121個天文單位(1個天文單位=地球到太陽的平均距離,約1.5億公里)處越過日光層,標志著人造物首次進入星際空間。2018年12月10日,美國宇航局再確定“旅行者2號”同樣正式開始“星際旅行”。
到了星際空間,意味著探測器可以感受到日光層以外的區域對其的作用。 “旅行者1號”飛得更快,先驅的意義更強。其中,非常蕩氣回腸的一幕是“太陽系合照”。1980年,“旅行者1號”發現土衛六有大氣層。地面團隊決定終止其探索天王星、海王星的任務,而順勢靠近土衛六作進一步觀察。完成土星任務后,“旅行者1號”直接奔向太陽系邊緣。
1990年,“旅行者1號”已經航行到地球的64億公里外,太陽與其他八大行星盡收眼底。美國宇航局在這一年的情人節,編譯出60張這個時期拍下的照片,構成“太陽系全家福”。
這是人造物首次挺進星際空間前,對造物主世界的一次回眸。尤其令人動容的,是照片中的地球。它被稱為“暗淡藍點”,在探測器所折射的太陽光路中,散發著黯啞的藍光。盡管使用了最長焦距拍攝,原始照片中地球仍只有0.12個像素那么大。
“太陽系全家福”的誕生,有賴于著名天文學家、科普作家卡爾·薩根的奔走。這張照片的確是字面上的“回眸”—拍攝平臺需要轉動180度,“回頭看”探測器曾走過的漫漫長路。最初,美國宇航局的專家并不愿意耗費探測器所剩無幾的能源,但薩根直接找到了副局長。
最終,這張圖片起到了薩根所預想的作用:在富有沖擊力的圖片前,人類進一步明白,我們的家園在宇宙中如何微不足道;在這上面誕生的生命,既可以被理解為奇跡,但更可能是宇宙毫不在意的一個瞬間。
“旅行者1號”的回眸,仿佛暗示了日后第一批先驅者終于航向星際空間時,靈魂深處必然的不舍和眷戀;但“旅行者1號”的繼續前行,又似乎是彰讀一份宣言:無論人類在宇宙維度下是如何偉大抑或渺小,人類的探索精神將永恒存在。
但真的是永恒嗎?
只要種族尚存,人類敢說探索精神絕對不死。然而,假如人類已經成為宇宙的過去式,又能留下什么印記?
1977年8月20日,“ 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被發射
1986年1月24日,“旅行者2號”拍攝到天王星的衛星米蘭達
“旅行者1號”的木衛一圖像,顯示了星球表面活躍的羽流
“旅行者金唱片”成為回答這個問題的一個經典意象。早在1972年,美國宇航局已在“先驅者計劃”中,推出攜帶人類文明信息上太空的創意。“先驅者10號”和“先驅者11號”均攜帶著一片鍍金鋁板,上面刻有人類的兩性形象、暗示地球位置的符號等信息。
“先驅者10號”同樣有沖出日光層的宏愿,在1983年飛離海王星軌道后,成為首件離開太陽系主要行星區域的人造物。而那塊暗示人類家園所在位置的鍍金鋁板,仿佛一枚宇宙中的漂流瓶,等待其他智慧生命從茫茫太空中撈起的一天。
“旅行者計劃”所攜帶的金唱片,是升級版的鍍金鋁板,包含了更多人類文明內容的展示。116張圖片(其中一張是校準圖片)展示了地球與人類社會的各種風貌,而55種語言的錄音以及總長90分鐘的不同風格、來自不同地區的音樂,同樣訴說著人類文明的多姿多彩。
中國是人類文明古國,金唱片中自然不乏中國元素:普通話、粵語、吳語和閩南語均被收錄;音樂中包含古琴曲《流水》;圖片中展示了萬里長城的巍峨與中國人家宴的喜慶。
這些內容的假想閱讀者,似乎是宇宙中的其他智慧生命。然而,星際旅行的時間太漫長,按照“旅行者1號”目前的航線,大概要4萬年后它才會到達另一顆恒星的附近。而所謂的“附近”,指的是該恒星的1.6光年范圍以內。顯然,要在這么空曠的宇宙里遇到“知音”,概率微乎其微。
因此,相比面向其他文明的自薦信,“旅行者”金唱片更像是地球文明自身的沉思錄。首先,金唱片中沒有展示任何貧窮、災難、死亡等信息,而是凝聚了人類對美好世界的經典幻想。更重要的是,在近乎真空的宇宙中,沒有什么化學作用會發生在“旅行者”金唱片上。而“旅行者”自己“撞”上一個天體的概率又是微弱得忽略不計。這意味著,金唱片幾乎必然不會被毀滅。
不滅,正是永恒的特征之一。
一個人類個體直接暴露在太空中,無可避免的下場是成為死人;但一件投向太空的人造物,卻可以完成人類尋找永恒的夙愿。“旅行者”的故事中,包含了大量這種令人著迷的矛盾。
例如,“旅行者計劃”是人類科技發展到新高度的見證,但它的作用卻恰恰是反映人類的渺小。正如金唱片中收錄的時任美國總統卡特的介紹所說:“這是來自一個遙遠小世界的一份禮物。”
同樣令人著迷的是有關“永恒”的討論。地球的壽命有限、太陽的壽命有限,這注定“地球永遠是我們的家”只在一種情況下成立:人類無法完成地球以外的殖民。假如人類真的無法離開地球,那么到地球壽終正寢時,人類必然隨之滅亡。在此之后,人類存在過的印記又在哪里?
“旅行者”金唱片走進太空、走進星際空間,若干億年后即使地球滅亡,它依然在太空中漂流,成為宇宙中并不唯一、難以抹殺的人類文明信息(金唱片至少有兩份)。金唱片本身不會毀滅,乃代言永恒的標記;金唱片中的內容,則發出關于“永恒的意義”的提問。如果永恒是無間斷的痛苦,這種永恒又有什么好追求?值得我們傳承、珍重的永恒,應該是什么?
相比面向其他文明的自薦信,“旅行者”金唱片更像是地球文明自身的沉思錄。
薩根和他的伙伴們選取了各種各樣的意象,來概括人類文明令人自豪的方方面面,強調人類文明為什么配得上擁有永恒。卡特在金唱片錄音中,以另一種表達方式作出解釋:“它(“旅行者”金唱片)標志著我們的聲音、我們的科學、我們的影像、我們的音樂、我們的想法和我們的感受。”
薩根和卡特給出的答案,某種程度上來說比較淺顯。但相比起答案,得出答案的過程更加重要。正如寓言要表達的道理也許并不深奧,而通過一個引人入勝的故事來引出道理,顯然比直接說教,更能促使受教者享受教育的過程。
“ 旅行者”號飛船拍攝的若干行星和木星四顆衛星的蒙太奇照片,背景是偽色玫瑰星云,前景是月球
“旅行者”的故事也是這樣一種寓言。百老匯劇作家賈里德·德拉尼以“旅行者1號”為靈感,創作了一部直接名為《旅行者1號》的戲劇。劇中同樣提出了“什么可以永恒”的問題。藝術、愛、身份……劇作中列出了一些關鍵詞,卻沒有給出明確答案。但當觀眾被20世紀70年代的美國宇航局與遙遠的未來兩大場景并行敘事的手法吸引時,他們終將忍不住沿著導演的引導,進一步思考關于永恒的話題。
現實中的“旅行者計劃”更加引人入勝。兩名偉大“探險家”在完成前無古人的成就后,懷著傳承人類文明的高遠志向繼續上路。有人借此看到了追夢理想,有人看到了犧牲精神,有人看到了人生如幻影……科技造就的“現代寓言”,跟一兩千年前那些老虎、狐貍、烏鴉的故事一樣直指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