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地處華東,是我國華東七省一市中唯一的內陸省份,長江、淮河縱貫東西,不僅歷史悠久,文化也非常多元。安徽特殊的歷史、地理環境造就了獨特的安徽文化,形成了徽州文化、淮河文化、皖江文化、廬州文化這四大文化圈,而實際上安徽這個省份也是明、清兩朝統治者強力造就的。
安徽歷史上曾分屬數個行政區,元朝是我國行省制度的開端,安徽省境大部分屬河南江北行省、江浙行省,明朝朱元璋建都南京后以南京周邊及其老家鳳陽等地設直隸(朱棣遷都北京后稱南直隸),今安徽、江蘇、上海兩省一市屬之。清初,由于江南省(明朝南直隸改設)經濟、文化太過繁榮而“其制過大”,康熙初析其為安徽、江蘇兩省,安徽也自此正式設省。
1667年(清康熙六年),安徽正式設省,合省內安慶、徽州兩府首字為名。安徽設省后轄安慶府、徽州府、廬州府、鳳陽府、池州府、潁州府、寧國府、太平府等七個府及廣德、滁州、六安三個直隸州,這七個府中以“州”為名的府就有三個,分別為廬州府、徽州府及池州府,雍正時潁州升為直隸州后又升為府,安徽自此八個府。清朝安徽四個以“州”為名的府現分別為合肥市、黃山市、阜陽市及池州市,僅一個還以“州”為名。值得一提的是,安徽設省后其布政使司衙門曾長期駐南京。
廬州府最早設于1363年(元至正二十四年),這一年朱元璋所部攻克廬州,改廬州路為廬州府,明朝建立后廬州府直屬六部(直隸),后屬南直隸,清初改南直隸為江南省,1667年江南省分置設安徽省,廬州府先后屬之。安徽設省之初,廬州府轄2州6縣,府治合肥縣,直轄合肥、巢湖、舒城、廬江四縣,所轄兩個散州分別為無為州、六安州(領本轄及英山、霍山兩縣),雍正時六安州升為直隸州。現在,合肥市為安徽省省會城市,六安為地級市。
徽州府為朱元璋于1367年改興安府(元徽州路改稱)所設,明朝及清朝初期分別隸屬于南直隸、江南省,安徽省設立后轄歙、黟、休寧、績溪、婺源、祁門等六縣,府治為歙縣。徽州是我國歷史名城,為徽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徽商故里,建國后曾設徽州專區、徽州地區,1987年撤地設市時改稱黃山市。
池州府設于元末明初,其元時為池州路,1361年被朱元璋占領后改為九華府,不久改稱池州府。明朝時期,池州府隸屬于南直隸,清初屬江南省,安徽設省后為其所轄七府之一,府治為貴池縣,轄貴池、銅陵、青陽、東流、建德、石棣等六縣。現在,池州市為安徽省地級市。
潁州府設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潁州也是我國著名古州,最早出現于南北朝時期,兩宋時曾升為府,稱順昌府,明朝及清朝初期潁州為散州,隸屬于鳳陽府。清雍正二年,潁州升為直隸州,領本轄及潁上、霍邱兩縣,雍正十三年潁州直隸州升為潁州府后置附郭阜陽縣,領阜陽、潁上、霍邱、太和、蒙城及亳州共五縣一州,后又置渦陽縣,到清末共轄六縣一州。現在,潁州府為安徽省地級市,稱阜陽市,亳州也為地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