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溫氣冷堆是由清華核研院設計和建設的,其歷史大致如下:
1986年高溫氣冷堆列入863技術高技術計劃重點項目,1988年確定初步方案,1992年國務院批準立項,1995年6月開工建造,2000年12月1日實現首次臨界,2003年1月29日一次成功地完成72小時滿功率并網發電。總投資2.75億元,包括了反應堆、蒸汽發電等34個系統。
什么是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是在以天然鈾為燃料、石墨為慢化劑、CO2為冷卻劑的低溫氣冷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溫氣冷堆是國際上反應堆發展中最早的一種堆型,初期這種堆型被用來生產钚,5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成為發電用的商用化動力堆。氣冷堆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早期氣冷堆、改進型氣冷堆、高溫氣冷堆和模塊式高溫氣冷堆。
清華的這個堆的技術源頭的確來自德國,這一點清華自己從未否認過。其實清華核研院研究高溫氣冷堆最早是在1974年,當時的背景是要搞釷增殖堆,研究了多種方案,包括熔融金屬堆、熔鹽堆、高溫氣冷堆等。但因總體方案難度很大,短時期難以完成,經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同意,于1979年停建。
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的概念最早是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所長蘇爾登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同年,在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的清華大學核能專家王大中,提出了雙區球床堆的新概念——環形堆芯模塊式高溫氣冷堆,他的研究成果《一種在嚴重事故下具有安全自穩定性的球床核反應堆》,在譽為“球床高溫堆之父”的蘇爾登教授的積極推薦下,獲得德國發明專利,并同時獲得美國和日本專利。
說白了,可以把高溫氣冷堆理解成我們冬天燒得的“煤球爐子”,把核燃料用石墨包裹起來,從爐子上面填入,從爐子下面流出燒完的煤渣。
高溫氣冷堆最主要優點就是安全性。1979年的三里島事故和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后,核電站的安全性成為最重要的問題。而清華的這座高溫氣冷堆具有其他反應堆所不具有固有的安全性,當氦氣傳熱體系出了問題后,核反應會自動停止,而不會出現象最常見的壓水堆一樣,過高的溫度無法排泄出去,從而導致堆芯融化。2004年9月30日,IAEA的專家在現場觀看了一次這樣的演示試驗。
國外核反應堆研究和核電站建設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和冷戰結束后曾陷入低谷,很多研究停滯,高溫氣冷堆的研究也受到了影響。其中兩座原型電站美國的圣弗倫堡堆和德國的THTR-300堆分別于1990和1997年退役。但這并不是因為高溫氣冷堆在技術上不先進不成熟,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冷戰結束,經費下降;公眾對核電站產生恐懼感;對其他可替代能源的過分樂觀。清華在這個節骨眼上,買下了德國的反應堆。德國人當時很夠意思,以鋼鐵價格賣給清華,而且還提供了所有部件的備件。
不過,2000年以來,高溫氣冷堆在國際上又熱了起來,美俄法等國都有研究計劃,南非ESKOM電力公司經過多年的分析比較后決定放棄壓水堆,選擇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作為下一代核電站堆型并計劃在2008年建成11座高溫氣冷堆電站。不過其建設計劃被南非公眾否決。
高溫氣冷堆重新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高安全性、高溫帶來的發電的經濟性和多種應用、可制氫等新能源的潛在應用。
清華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了德國人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盡管不是“原始創新”,但可以說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例子,這是最終完全自主創新前必須要進過的一個階段,不應過分貶低和抹煞。事實上,70年代的實踐已經表明,我們的核反應堆技術水平很落后,要完全“閉門造車”是很難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因此80年代我們抓住了機遇,從德國引進了當時的先進技術。日韓等國的技術進步也走過這一過程。如韓國的核工業,通過引進-再創新,在部分領域已經走到我們的前面,至于通訊電子等行業就更不用說了。我們80年代的一個教訓就是,從完全的“閉門造車”的極端走到了放棄自主創新、全盤引進的另一個極端。而清華在這方面的技術路線是正確的。
那么清華在引進國外技術后作了哪些自主創新工作呢?主要有:
1、建成球形燃料元件生產線,制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包覆顆粒燃料元件;這個技術美國人也試圖向清華購買,清華的回答是,可以給你生產,但是不賣技術。
2、發明脈沖氣動排球裝置,掌握了球床堆關鍵技術,實現燃料元件連續裝卸;
3、研制成功全數字化保護系統;
4、自主研制成功主氦風機,掌握了關鍵的氦技術。
5、更大的成就在于,自己搞成了氦氣透平循環。這個技術將高溫氣冷堆推向了更為經濟的道路。這個技術是當年德國人所沒有的。
2008年,清華與華能集團在山東榮城石島灣共同建設高溫氣冷堆的示范堆,從而走向更加實用的道路。
轉自: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35501高溫氣冷堆是由清華核研院設計和建設的,其歷史大致如下:
1986年高溫氣冷堆列入863技術高技術計劃重點項目,1988年確定初步方案,1992年國務院批準立項,1995年6月開工建造,2000年12月1日實現首次臨界,2003年1月29日一次成功地完成72小時滿功率并網發電。總投資2.75億元,包括了反應堆、蒸汽發電等34個系統。
什么是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是在以天然鈾為燃料、石墨為慢化劑、CO2為冷卻劑的低溫氣冷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溫氣冷堆是國際上反應堆發展中最早的一種堆型,初期這種堆型被用來生產钚,5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成為發電用的商用化動力堆。氣冷堆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早期氣冷堆、改進型氣冷堆、高溫氣冷堆和模塊式高溫氣冷堆。
清華的這個堆的技術源頭的確來自德國,這一點清華自己從未否認過。其實清華核研院研究高溫氣冷堆最早是在1974年,當時的背景是要搞釷增殖堆,研究了多種方案,包括熔融金屬堆、熔鹽堆、高溫氣冷堆等。但因總體方案難度很大,短時期難以完成,經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同意,于1979年停建。
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的概念最早是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所長蘇爾登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同年,在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的清華大學核能專家王大中,提出了雙區球床堆的新概念——環形堆芯模塊式高溫氣冷堆,他的研究成果《一種在嚴重事故下具有安全自穩定性的球床核反應堆》,在譽為“球床高溫堆之父”的蘇爾登教授的積極推薦下,獲得德國發明專利,并同時獲得美國和日本專利。
說白了,可以把高溫氣冷堆理解成我們冬天燒得的“煤球爐子”,把核燃料用石墨包裹起來,從爐子上面填入,從爐子下面流出燒完的煤渣。
高溫氣冷堆最主要優點就是安全性。1979年的三里島事故和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后,核電站的安全性成為最重要的問題。而清華的這座高溫氣冷堆具有其他反應堆所不具有固有的安全性,當氦氣傳熱體系出了問題后,核反應會自動停止,而不會出現象最常見的壓水堆一樣,過高的溫度無法排泄出去,從而導致堆芯融化。2004年9月30日,IAEA的專家在現場觀看了一次這樣的演示試驗。
國外核反應堆研究和核電站建設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和冷戰結束后曾陷入低谷,很多研究停滯,高溫氣冷堆的研究也受到了影響。其中兩座原型電站美國的圣弗倫堡堆和德國的THTR-300堆分別于1990和1997年退役。但這并不是因為高溫氣冷堆在技術上不先進不成熟,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冷戰結束,經費下降;公眾對核電站產生恐懼感;對其他可替代能源的過分樂觀。清華在這個節骨眼上,買下了德國的反應堆。德國人當時很夠意思,以鋼鐵價格賣給清華,而且還提供了所有部件的備件。
不過,2000年以來,高溫氣冷堆在國際上又熱了起來,美俄法等國都有研究計劃,南非ESKOM電力公司經過多年的分析比較后決定放棄壓水堆,選擇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作為下一代核電站堆型并計劃在2008年建成11座高溫氣冷堆電站。不過其建設計劃被南非公眾否決。
高溫氣冷堆重新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高安全性、高溫帶來的發電的經濟性和多種應用、可制氫等新能源的潛在應用。
清華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了德國人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盡管不是“原始創新”,但可以說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例子,這是最終完全自主創新前必須要進過的一個階段,不應過分貶低和抹煞。事實上,70年代的實踐已經表明,我們的核反應堆技術水平很落后,要完全“閉門造車”是很難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因此80年代我們抓住了機遇,從德國引進了當時的先進技術。日韓等國的技術進步也走過這一過程。如韓國的核工業,通過引進-再創新,在部分領域已經走到我們的前面,至于通訊電子等行業就更不用說了。我們80年代的一個教訓就是,從完全的“閉門造車”的極端走到了放棄自主創新、全盤引進的另一個極端。而清華在這方面的技術路線是正確的。
那么清華在引進國外技術后作了哪些自主創新工作呢?主要有:
1、建成球形燃料元件生產線,制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包覆顆粒燃料元件;這個技術美國人也試圖向清華購買,清華的回答是,可以給你生產,但是不賣技術。
2、發明脈沖氣動排球裝置,掌握了球床堆關鍵技術,實現燃料元件連續裝卸;
3、研制成功全數字化保護系統;
4、自主研制成功主氦風機,掌握了關鍵的氦技術。
5、更大的成就在于,自己搞成了氦氣透平循環。這個技術將高溫氣冷堆推向了更為經濟的道路。這個技術是當年德國人所沒有的。
2008年,清華與華能集團在山東榮城石島灣共同建設高溫氣冷堆的示范堆,從而走向更加實用的道路。
轉自: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35501高溫氣冷堆是由清華核研院設計和建設的,其歷史大致如下:
1986年高溫氣冷堆列入863技術高技術計劃重點項目,1988年確定初步方案,1992年國務院批準立項,1995年6月開工建造,2000年12月1日實現首次臨界,2003年1月29日一次成功地完成72小時滿功率并網發電。總投資2.75億元,包括了反應堆、蒸汽發電等34個系統。
什么是高溫氣冷堆?高溫氣冷堆是在以天然鈾為燃料、石墨為慢化劑、CO2為冷卻劑的低溫氣冷堆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低溫氣冷堆是國際上反應堆發展中最早的一種堆型,初期這種堆型被用來生產钚,50年代中期以后開始成為發電用的商用化動力堆。氣冷堆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早期氣冷堆、改進型氣冷堆、高溫氣冷堆和模塊式高溫氣冷堆。
清華的這個堆的技術源頭的確來自德國,這一點清華自己從未否認過。其實清華核研院研究高溫氣冷堆最早是在1974年,當時的背景是要搞釷增殖堆,研究了多種方案,包括熔融金屬堆、熔鹽堆、高溫氣冷堆等。但因總體方案難度很大,短時期難以完成,經國家計委、國家建委同意,于1979年停建。
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的概念最早是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所長蘇爾登等人于1981年提出的。同年,在西德于利希核研究中心做訪問學者的清華大學核能專家王大中,提出了雙區球床堆的新概念——環形堆芯模塊式高溫氣冷堆,他的研究成果《一種在嚴重事故下具有安全自穩定性的球床核反應堆》,在譽為“球床高溫堆之父”的蘇爾登教授的積極推薦下,獲得德國發明專利,并同時獲得美國和日本專利。
說白了,可以把高溫氣冷堆理解成我們冬天燒得的“煤球爐子”,把核燃料用石墨包裹起來,從爐子上面填入,從爐子下面流出燒完的煤渣。
高溫氣冷堆最主要優點就是安全性。1979年的三里島事故和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后,核電站的安全性成為最重要的問題。而清華的這座高溫氣冷堆具有其他反應堆所不具有固有的安全性,當氦氣傳熱體系出了問題后,核反應會自動停止,而不會出現象最常見的壓水堆一樣,過高的溫度無法排泄出去,從而導致堆芯融化。2004年9月30日,IAEA的專家在現場觀看了一次這樣的演示試驗。
國外核反應堆研究和核電站建設在切爾諾貝利事故和冷戰結束后曾陷入低谷,很多研究停滯,高溫氣冷堆的研究也受到了影響。其中兩座原型電站美國的圣弗倫堡堆和德國的THTR-300堆分別于1990和1997年退役。但這并不是因為高溫氣冷堆在技術上不先進不成熟,而是多種原因造成的:冷戰結束,經費下降;公眾對核電站產生恐懼感;對其他可替代能源的過分樂觀。清華在這個節骨眼上,買下了德國的反應堆。德國人當時很夠意思,以鋼鐵價格賣給清華,而且還提供了所有部件的備件。
不過,2000年以來,高溫氣冷堆在國際上又熱了起來,美俄法等國都有研究計劃,南非ESKOM電力公司經過多年的分析比較后決定放棄壓水堆,選擇模塊式球床高溫氣冷堆作為下一代核電站堆型并計劃在2008年建成11座高溫氣冷堆電站。不過其建設計劃被南非公眾否決。
高溫氣冷堆重新受到重視的主要原因是:高安全性、高溫帶來的發電的經濟性和多種應用、可制氫等新能源的潛在應用。
清華通過“國際合作”引進了德國人的技術,并在此基礎上加以完善。盡管不是“原始創新”,但可以說是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的成功例子,這是最終完全自主創新前必須要進過的一個階段,不應過分貶低和抹煞。事實上,70年代的實踐已經表明,我們的核反應堆技術水平很落后,要完全“閉門造車”是很難趕上國際先進水平的,因此80年代我們抓住了機遇,從德國引進了當時的先進技術。日韓等國的技術進步也走過這一過程。如韓國的核工業,通過引進-再創新,在部分領域已經走到我們的前面,至于通訊電子等行業就更不用說了。我們80年代的一個教訓就是,從完全的“閉門造車”的極端走到了放棄自主創新、全盤引進的另一個極端。而清華在這方面的技術路線是正確的。
那么清華在引進國外技術后作了哪些自主創新工作呢?主要有:
1、建成球形燃料元件生產線,制備國際先進水平的包覆顆粒燃料元件;這個技術美國人也試圖向清華購買,清華的回答是,可以給你生產,但是不賣技術。
2、發明脈沖氣動排球裝置,掌握了球床堆關鍵技術,實現燃料元件連續裝卸;
3、研制成功全數字化保護系統;
4、自主研制成功主氦風機,掌握了關鍵的氦技術。
5、更大的成就在于,自己搞成了氦氣透平循環。這個技術將高溫氣冷堆推向了更為經濟的道路。這個技術是當年德國人所沒有的。
2008年,清華與華能集團在山東榮城石島灣共同建設高溫氣冷堆的示范堆,從而走向更加實用的道路。
轉自:http://www.cchere.com/article/3235501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