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1995年洛克希德還沒有沒有馬丁公司和落魄貴族OKB雅科夫列夫曾有一段合作期,在兩落合作期間,正好趕上JAST(JSF)項目方案預研。由于洛馬最終中標的F-35項目和雅克流產雅克-41/141項目在外觀上的相似,很多人都以為F-35自然的源自雅克41的遺產。果真如此么?
事情要從70年代初說起,當年美國海軍提出“制海艦”概念,其實就是被蘇聯人忽悠瘸了,強行給1143型找對等選手,指望萬噸左右的迷你航母加垂直起降戰機和直升機的配置能夠“低成本”的承擔一部分航母編隊任務。作為一個海軍項目,“船等機”是不能接受的,于是配套的垂直/短距起降戰機要先啟動。
掛點不少
通用動力康維爾分部(康維爾公司1954年被通用收購)拿出了model 200 方案,這個方案的獨特之處在于,同時包含垂直起降 (VTOL 200A)和常規起降(CTOL 201A)兩者大部分部件通用,VTOL只增加了兩臺小型升力發動機,和“三軸承偏轉”(3BSM)尾噴管。
兩個方案布局完全相同,單推進發動機(JTF22A-26/30A),側面楔形進氣道,單垂尾,三角翼,鴨式,兩腹鰭。
VTOL型3BSM噴管可傾斜 90 度,在駕駛艙后面提供了兩個額外的推力為 46.7 kN 升力發動機。最高速度為 2 馬赫。翼展為 27 英尺 10.5 英寸; 長度為 51 英尺 1.5 英寸。
康沃爾這個方案簡單實際,買一送一,海軍看過后非常滿意,轉手就把合同給了競爭對手洛克韋爾,于是就有了VTOL發展史上的第一奇葩:XFV-12,作為一架垂直起降原型機,它無法完成垂直起降,一次也沒有。
無法起飛 XFV-12
XFV-12槍斃以后,制海艦的概念在1974年一起進了垃圾堆。
武器配置是兩鳥兩蛇
CTOL版本
model 200項目幾乎包含了F-35項目60%的新概念(一機多型、3BSM)。但是這是個通用的項目和落馬有啥關系呢?1993年,通用動力公司把“戰斗機事業部”也就是康維爾分部加沃斯堡分部,打包賣給了洛克希德。此時原康維爾的工程師David Wheaton就任JAST項目主管,這位從70年代的研究數據里發現3BSM噴管是最優方案。于是推薦給項目,在這篇文章碼字的時候,F-35正在曾經是康維爾公司廠房的沃斯堡的脈動生產線上組裝。從這個角度看1973年的康維爾 model 200才是F-35的技術源頭,而不是75年立項87年首飛,91年賣給洛克希德的雅克41。
沃斯堡生產線
再說下3BSM,這個噴管最早的專利是50年代美國申請的,最早提出應用在vtol上的是德國佬VJ101E,在model200項目上,康維爾的母公司通用動力聯合其他發動機商,對3BSM做過廣泛的研究。但是即便如此,第一個實際上實現3BSM噴管垂直起降的,仍然是雅克41。
GE測試3BSM
model 200動力裝置和3B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