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的寵妃李夫人的大哥李廣利,他就曾被封為“貳師將軍”。貳師是因為其征討貳師城,獲得了大量戰(zhàn)馬,故以此為名。
《新三國》沙溢 飾 孫策
東漢末年朝廷還曾封孫策為“破虜將軍”,后來一直到孫權還繼承了這一稱號。
最著名的還是蜀漢丞相諸葛亮,曾被封為“軍師將軍”。
除了這些稀奇古怪的名稱外,更多我們可以看到的是一些以方位或方向命名的將軍。例如“前、后、左、右、后將軍”,還有東漢時期的“四鎮(zhèn)將軍”(鎮(zhèn)東、鎮(zhèn)南、鎮(zhèn)西、鎮(zhèn)北將軍)和“四征將軍”還有“四平將軍”。
《新三國》陸毅 飾 諸葛亮
我們今天就來理一理這些將軍們的稱號以及地位。
上文所說的帶方位的那些將軍就是重號將軍。早在先秦時期,將軍就是一種正式的官職。
《漢武大帝》陸建民 飾 衛(wèi)青
最早的時候主要設置的是“大將軍”一職。這個在歷代基本上都是軍隊中的最高統(tǒng)帥,例如韓信、竇嬰(七國之亂)、衛(wèi)青等等。西漢時期,大將軍被列在三公之上為朝廷中僅次于皇帝的職務。尤其在霍光時期,他就是以大司馬大將軍的名義來操作朝政的。
到了東漢時,有了外戚霍光珠玉在前,大將軍更是外戚權臣的主要稱號。冠以大將軍之號,其地位就是真正的“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漢武大帝》張雷 飾 霍光
大將軍之下便是“前、后、左、右、偏將軍”五位重號將軍。
前將軍,是五方將軍中地位最高的。主要是負責拱衛(wèi)京師或者戍守邊境的最高武官。
后將軍、左將軍、右將軍也都是高級軍職。其來源是因為春秋時期,軍隊出戰(zhàn)多分為三軍或者六軍。中路由主帥坐鎮(zhèn),左右都有一位將軍進行節(jié)制管理。后來隨著軍隊陣法的變化和戰(zhàn)爭的發(fā)展,左右前后不再是指代軍隊,而是一種高級軍官的代稱。也成為了正式官職。
《三國演義》李靖飛 飾 張飛(曾被封為右將軍)
偏將軍多是大將軍的屬官,后來也成為了固定的中層軍官或者主帥的副官。偏將軍多由軍中校尉升任,沒有自己的官署更沒有明確的職責范圍。至于人員編制數(shù)量也是根據(jù)實際需要而設立的。
要說有一個將軍職位是從雜號轉正的,那就是漢武帝冊封霍去病的“驃騎將軍”。
其實雜號將軍和重號將軍最重要的轉變就是兩個:一是能不能開府設置自己的屬衙官吏;二是有沒有正式的編制和手續(xù)(拜授儀式或者紫綬金印的正式關防)。
《霍去病》張若昀 飾 霍去病
我們就借助驃騎將軍的設置來看一下重號將軍開府的例子。
漢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在之前隨衛(wèi)青遠征漠北的戰(zhàn)爭中,率領八百輕騎直插匈奴王庭。僅以八百輕騎斬殺敵人2028級敵首,其中包括匈奴相國、伊稚斜單于的祖叔父籍若侯產(chǎn)。戰(zhàn)后,漢武帝冊封其為“冠軍侯”。
這一年,漢武帝再次派其率領大軍出擊河西地區(qū)的渾邪王、休屠王。出征前,特加其“驃騎將軍”的稱號(此時為雜號將軍)。
這次出征果然不負漢武帝所望,霍去病不僅取得了重要的草場和西域來往通道——河西走廊。還斬殺匈奴折蘭王、盧侯王等8960級首級。
《漢武大帝》李樂 飾 霍去病
此戰(zhàn)之后,漢武帝為了表彰霍去病的功績,同時也不撤換其舅舅衛(wèi)青的大將軍之位。特命專設“驃騎將軍”一職,地位和俸祿都等同大將軍,金印紫綬、位同三公。
自此,驃騎將軍成為重號將軍,而且還是與大將軍等級相似的超高級統(tǒng)帥。
從后世可以擔任驃騎將軍的人就可以看出其地位的特殊。例如蜀漢的太子劉嬋、魏國重臣司馬懿等等。
很多人喜歡拿驃騎將軍和車騎將軍做對比,來研究他們誰的地位高、誰的權力大。
如果從官品而言,車騎將軍肯定是要低于驃騎將軍的。畢竟驃騎的起點太高了(想想漢武帝有多么寵愛霍去病就可以知道了)。
車騎將軍最開始也是雜號將軍。漢高祖劉邦時期,車騎將軍作為領軍打仗的臨時性官職(基本等同封號)而被使用,沒有開府。
后來到文、景、武帝三朝,車騎將軍逐漸作為正式官職被授予開府的權力。自此,成為了重號將軍。不過車騎將軍雖然開府,但地位并沒有特別高。主要是執(zhí)掌四夷屯警、征伐背叛、京師兵衛(wèi),迎來送往等禮制性活動。這一時期的車騎將軍主要是親信之臣。比如衛(wèi)青曾經(jīng)干過這個職務。
金日磾
車騎將軍的高光時刻應該是霍光主政的宣帝朝。霍光出任大司馬大將軍,其親信和武帝寵臣金日磾就出任了車騎將軍之職,還在前面加了“大司馬”銜。到了東漢之后,就成為了繼大將軍、驃騎將軍之后的第三位高級將領。
衛(wèi)將軍則是重號將軍中職權最為清晰的一位了。
漢文帝設置衛(wèi)將軍一職,主要負責京城南北軍隊,相當于首都衛(wèi)戍司令。京城保衛(wèi)工作是由南、北禁軍共同管理的。南軍歸衛(wèi)尉管理、北軍歸中尉(后改稱執(zhí)金吾)管理。皇帝為了更好地管理兩軍,便設置了衛(wèi)將軍統(tǒng)一管轄。后來衛(wèi)將軍也和其他重號將軍一樣,開府設衙,掌管禁軍和參與政治了。
說了這么多,大家肯定還是有點稀里糊涂的。那么我們就簡單粗暴地來進行排位。
《漢武大帝》陳寶國 飾 漢武帝
以漢武帝時期的地位來排序:
第一梯隊:大將軍,地位在三公之上(丞相、太尉、御史大夫)。
第二梯隊:第一名是驃騎將軍,第二名是車騎將軍,第三名是衛(wèi)將軍。他們三個地位都在三公之下、九卿之上。
第三梯隊:前、后、左、右四方將軍,他們內部地位基本相同。他們的地位都是在九卿之下。
以上八位將軍就是最標準的重號將軍,都享有開府的權力。府屬有長史、司馬各1人。從事中郎2人、掾屬29人,令史御屬31人。
到了三國時期由于天下大亂,僅僅這八個稱號已經(jīng)完全不夠用了。因此,曹魏又創(chuàng)造性地增加了四征、四鎮(zhèn)、四平十二個將軍稱號。其中四征作為正式官職,成為重號將軍。其地位甚至超過車騎將軍,位次僅次于三公和驃騎將軍。不過后來這些稱號都被廢除了,還是原來那八個為主。
雜號將軍的盛行基本上都是在戰(zhàn)爭頻繁的年代。
雜號將軍第一次集中出現(xiàn)是在漢武帝朝。由于對于匈奴等四方少數(shù)民族作戰(zhàn),軍功卓著者比比皆是。這就導致了原有的官職封號根本不夠用。于是乎,在將領有重大立功或者重要出征之時,漢武帝都會以一些原由來冊封將軍之號。
比如以部隊命名的“材官將軍”、“驍騎將軍”,以任務命名的“貳師將軍”,還有以民間傳言命名的“龍驤將軍”等等。
這種稱號的將軍在平時并沒有什么職權,只在戰(zhàn)時有重要節(jié)制軍隊的作用。而且雜號將軍之間也沒有從屬、上下的關系。所以才稱之為雜號將軍,或者叫列將軍。
后來到了南北朝亂世,重號將軍再次不夠用了。于是但凡在雜號之后加一個“大”字便可以作為重號將軍。南朝梁國的將軍稱號之多達到了歷史之最。其中有記錄的就有125人。重號將軍更是達到了24個之多,除了大、驃、車、衛(wèi)和四方將軍之外,還有四征、四鎮(zhèn)、四安、四平。
真的是封上了也不開心,畢竟封了那么多人沒什么稀罕的。沒封上的更不開心了,封了這么多人都沒有我!
自唐末開始,單獨被封為“將軍”已經(jīng)不能代表其權力和地位了。畢竟南北朝封得太普遍了,阿貓阿狗都可以做將軍。于是乎,真正的權臣或者軍閥便開始以“節(jié)度使”作為權力的象征。
到了宋朝,太祖趙匡胤開始推崇以文制武。因此,國家大權再也很少落到武將手中。一方面是因為加強了皇權的緣故,另一方面也是科舉制度改變了文官體制的選拔通道。原本的世族政治逐漸被以科舉取士為主的新興官僚階級給取代了。
而后歷朝歷代,都是以文官治理武官和朝政。宋代的軍事中樞部門變成了“樞密院”,最高長官稱之為“樞密使”。比如著名的狄青就做到了樞密使。但這也僅此一例,武將的地位一落千丈。
最后一個尚武的朝代就是清朝了。畢竟是馬背上打天下的朝代,對于武力的認識依舊是極為重視的。除了八旗制度外,后期軍事管理的重要機構便是我們都熟悉的“軍機處”。當然,軍機處的職能更像是皇帝的秘書班子。但此時已經(jīng)達到了封建皇權的頂峰,皇權最終壓倒了一切其他勢力。縱使此時再有大將軍、驃騎將軍,也不會再能威脅到皇權的獨尊地位了。
位于故宮乾清門外的軍機處
很多人還會好奇清代的將軍制度。按照上面的標準,清朝五大將軍也都是開府設衙,統(tǒng)領一方軍政大權。這和古代的將軍有什么不一樣嗎?
實際上,這兩者之間的差距可大了去了。
清代五大將軍是指:盛京將軍、吉林將軍、黑龍江將軍、烏蘇里臺將軍、伊犁將軍。
他們的職務雖然有個將軍,但職權更像是總督+巡撫。因為他們除了領兵之外,還要負責其轄區(qū)內的民生政務。所以這就是清朝在未設置行省的區(qū)域設置的類似于督撫的一級地方政府。所以他和古代重號將軍的性質當然不一樣了。
清朝武將戎裝照
其實除了這五個,還要九個駐防將軍。分別是:綏遠(內蒙呼和浩特一帶)、江寧(今南京)、廣州、福州、杭州、荊州、寧夏、西安和成都九位。這九位是當時清軍入關后,將八旗士兵分在這九處鎮(zhèn)守的。特設置九位將軍來管理該地方八旗軍務,統(tǒng)領八旗兵丁和后代的衙門。所以也是有行政職能,但主要是針對旗務。
至于地位上,我只能說這十九位駐防將軍都是從一品高官。而且他們管理的都是旗務,非八旗親貴不得擔任。因此,他們的地位實際上和總督是相當?shù)摹1热缜∧觊g開始,兩廣總督和廣州將軍開始同城辦公。根據(jù)兩人有時聯(lián)名上奏等情況來看,廣州將軍的排位甚至還在總督之前。
廣州將軍府的大致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