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普爾公司針對十萬個收入穩定增長的中產家庭進行調研,發現他們家庭的資產配置遵循4321原則。
1. 10%要花的錢
留出3-6個月的生活費,我們要首先關注自己的日常花銷,包括衣食住行的花費,做好支出的記錄,了解我們的消費習慣,各項支出比例有多少,定期總結哪些是沖動消費,哪些是非理性消費,及時調整消費習慣。
年輕人喜歡月光,因為他們沒有儲蓄的意識,喜歡超前消費,喜歡活在當下,有多少錢花多少錢。他們的儲蓄公式為: 收入-支出=儲蓄;所以拿到收入以后先盡情的買買買,剩下的結余才可能存起來。但往往都花完了或者花超了,這種儲蓄公式我們稱為窮人公式,因為這樣下去是永遠沒有儲蓄的。
而富人的消費公式是什么呢?也很簡單,收入-儲蓄=支出。我們要把該存的錢先存下來,然后有計劃的進行支出。這樣才能存下錢來。
因此,手上留出3-6個月要花的錢就可以了,如果錢全部放在自己手上,不僅不會升值,而且可能全部消費掉了,不可取。
2. 20%保命的錢
我們在0-25歲是教育期,55歲到終老是養老期,這段時間我們都是沒有收入的,我們的奮斗期只有25-55這三十年時間。我們努力工作,你想過是為了什么嗎?
為了更好的生活品質對嗎?
這個時候,我們面對著結婚,生子,買房,買車,養娃,贍養父母的壓力和責任,我們持續不斷的努力工作,收入穩步提高,相信這些壓力對于我們都不是問題,但是你有想過在什么情況下我們會收入中斷嗎?如果收入中斷了,誰來承擔這些壓力,誰來賺錢養家,誰來照顧孩子和父母,誰來還車貸房貸呢?
我們的人生是面臨著風險的,意外,疾病,失業風險,婚姻風險等都可能使我們的收入發生中斷,尤其是重大意外和疾病,會導致我們的收入長期中斷,但是家庭的責任不會中斷,車貸房貸需要還,孩子需要學費,父母需要養老金和醫療金,這些責任要求我們的現金流不能斷,要求我們:
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一筆費用去支付孩子的教育金;
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一筆費用用于父母的檢查看病治療費;
在任何時候,都要有一筆費用去償還車貸房貸。
那該怎么辦呢?有沒有一種工具可以幫助我們呢?
我們有意外險可以保障身故和殘疾;有醫療險可以讓我們看病不用花一分錢,而且還可以得到一筆額外的高額賠償金;
我們以為重大疾病離自己很遠,即使它的發病率在72.18%,請問你身邊有沒有壽終正寢的人呢?你身邊有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嗎?
高血壓糖尿病發展到最后,血管會變薄,最終就會發展為心腦血管疾病,就屬于重大疾病的范疇。
另外大家最害怕的癌癥,清華大學畢業的抗癌藥物研發博士李治中在他的書《癌癥新知》里講到: 癌癥的發病緩慢,從癌細胞到癌癥需要10-30年時間,它說到底就是一種'老年病',是機體自然老化的產物,就像我們無法阻止皺紋和老花眼的產生一樣,我們也不能像預防傳染病一樣,開發出癌癥疫苗去杜絕癌癥。抗癌的目標不是消滅癌癥,因為癌癥無法被消滅,而是把它變成慢性病。
但是癌癥的花費極其昂貴,大部分家庭負擔不起,'巨大的心理壓力和恐懼會在短時間內摧毀一個人的神經系統和免疫系統,嚇死就是這樣來的。'癌癥的治療需要放療,化療,靶向用藥等,它的副作用包括了脫發,嘔吐,免疫力下降等,但是最大的副作用是它的經濟毒性,什么是經濟毒性呢?
這本書里講到,經濟毒性是指高昂的治療費用給患者和家庭帶來的巨大的心理壓力和經濟負擔。
因此,大部分患病家庭面臨著的現狀是: 不用好藥,遺憾,用好藥,破產。因為醫保在大病面前完全是杯水車薪。
因此購買能夠覆蓋所有醫藥費的醫療險非常必要,一年只需幾百塊錢就可以防止一個家庭因病致貧和因病返貧,但大部分人都不了解保險,或者心里對保險有抵觸,往往在生病后才后悔沒有提前買保險,那就太遺憾了。
一個家庭只需要拿出家庭收入20%的錢來做保險保障,為家庭建立一道防護網,將風險轉嫁給保險公司,就可以讓自己沒有后顧之憂。
其實,如果人生中沒有任何風險,我們就完全可以不必買保險。但是因為風險是無處不在的,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個先來,所以我們才要提前做好規劃,防止后悔終身。
一個同事她的原職業做了九年的外科急診醫生,看過了太多因為沒錢治病導致家破人亡的例子。她的一個同事是主任醫師,妻子也是醫院的職工,孩子在國外讀書,家里有兩套房。是任誰都羨慕的一個家庭。但有一天醫生們都開始為他捐款,因為他在單位體檢時發現了癌癥,熬了五年時間,經過放療,化療,靶向用藥等,花光了家里所有積蓄,兩套房都賣掉了,孩子也輟學從國外回來了。
大家都覺得醫生的社保一定是最高等級的,各項福利也都非常好,沒錯。但是社保在大病面前實在是太小兒科了,這就是沒有買商業保險的家庭所面對的人間悲劇。
3. 30%生錢的錢
家庭收入的30%可以用于投資理財,例如基金,股票,證券,外匯,P2P, 企業分紅等,這些投資項目的收益很高,但風險也高,所以不建議把所有的錢都放在高風險的項目中,沒人能保證自己永遠在高風險投資中都保持高收益,巴菲特都沒有這樣的能力,所以錢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風險要均攤。
七月份的P2P暴雷事件大家都有看過新聞,很多P2P機構發展到最后都變成了非法集資和龐氏騙局。為什么呢?因為市場上的閑散資金太多,放在銀行里收益太低,跑不過通貨膨脹,大家可以理財的渠道又太少,而且人性的貪婪,希望在短期內得到高收益,所以非法集資才大行其道,就是利用了人性這種心理。
想要賺錢的心情是每個人都有的,無可厚非。但是一定要通過合法渠道才可以。
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第十屆陸家嘴論壇的演講稿表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
那些來錢快的手段和方法都寫在了憲法里,例如走私,販毒,包括非法集資。
因此,我們要正視人性的貪婪,多渠道的投資,錢生錢,風險均攤。
4. 40%安全穩健的錢
我們投資需要關注產品的流動性,安全性,收益大小和風險大小,不知道你最關注哪一點呢? 在我們這一生當中,需要長期規劃的無非就是教育和養老了。上海社科院研究顯示,教育開支已經成為家庭的主要開支,孩子在各個階段的教育費用占到家庭支出的39%-52%,家長都想給孩子好的教育資源,但是反過來對于家長自身的經濟實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宋曉恒博士在《財富新密碼》中提到自己的孩子正在上幼兒園,一年學費要23萬,他自己對于高學費就嚇了一跳,他算了一下從小學到大學,估計要幾百萬不止,還不算出國留學的開銷。
他說,教育有兩個特點,第一是時間是剛性的,孩子到了什么時間就需要上什么學,不能因為沒錢就晚兩年再上;第二是費用是剛性的,學校收多少費用是不能討價還價的。要多少就要交多少。
因此準備教育金要盡早安排,盡早規劃,專款專用才可以,孩子的教育金要通過金融工具固化下來,不能隨意被支取,只能留給孩子上學使用。
養老金也是一樣,你想要什么樣品質的養老生活,就需要提前有計劃的利用金融杠桿去儲蓄,越早準備越容易,讓老年生活從容而優雅。
主要的方式可以通過基金定投,購置房產,黃金,國債,保險年金等方式。
其實,我們人生中的主要風險都是可預見的,例如生病,教育,養老等,只有提前做好規劃和安排,把這些對于風險的憂慮都拿掉,我們才能更加自由的追求自己的人生價值不是嗎?
但人性的弱點喜歡抱有僥幸心理,覺得風險和自己無關。沒有人能夠保證自己沒有任何責任和風險的度過這一生,人們往往在性命攸關的時刻都變成了有神論者,求神拜佛的保佑健康長壽等等。
但是我們更加知道,求人不如求己,求佛更不如求己,只有以終為始的做人生和財務的規劃,我們的一生才能更加從容,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