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蒙古學者曾說過這么句話:“我們是草原上的民族,既沒有奇珍異寶,也沒有貴重財物,我們唯一的寶物就是馬匹。”
雖然只是簡單的數語,卻概括出了這個草原民族與馬匹關系的最高理論,也是蒙古人與蒙古馬的某種哲學關系。不過,蒙古帝國能在幾十年間迅速崛起,占據大半個亞歐大陸,靠得可絕不僅僅是這種哲學關系。那么今天我們就來一起分析一下,當年的蒙古騎兵何以如此強悍!
凡談蒙古騎兵,必然要從蒙古馬說起!不必過分抬高蒙古馬的影響,但也要承認,它確實是蒙古騎兵得以橫掃天下的基石。如果說草原是蒙古文明的搖籃,那蒙古馬就是他們創造文明的主要依托。
正如最權威的蒙古學專家符拉基米爾佐夫曾經說的,在蒙古草原上“馬比一切更受重視。”擁有足夠多和足夠優秀的馬匹才能讓這個馬背上的民族完成遷徙、交易和作戰,而也只有蒙古馬才最適應這個民族。
當然,用今天的眼光來看,蒙古馬體型不算俊美,亦不高大,奔跑速度不快,算不上是什么名貴寶馬。但他吃苦耐勞,良善亦乘的特點卻非常適合需要長途奔襲的蒙古人和蒙古騎兵。對此,《蒙韃備錄》馬政篇中就有這么一段描述
韃國地豐水草,宜羊馬。其馬初生一二年,即樸草地苦騎而教之,卻養三年,而后再乘騎,故教其初是以不蹄嚙也,千百成群,寂無嘶鳴,下馬不用控擊,亦不走逸,性甚良善。日間未嘗當株,惟至夜方 始牧放之,隨其草之青枯野牧之,至曉,搭鞍乘騎,并未始與豆栗之類。
蒙古馬經過簡單調教后就會非常溫順,哪怕千百成群也能聽從騎手指揮,寂無嘶鳴。下馬打獵控弦,也不用擔心他們走失,騎手能進退自便。而且蒙古馬耐力極好,很適合長途奔襲。
當年正是吃苦耐勞的蒙古馬,幫助成吉思汗的大軍穿過大漠,如天降神兵一般迅速攻滅了中亞霸主花剌子模,并打造了強大的蒙古帝國。
不過就像一個帝國的崛起往往要求天時、地利、人和不可缺一,蒙古騎兵的強大自然也不可能僅靠了馬匹。
蒙古騎兵的裝備如何,算得上是歷代兵家最關注的問題,所以國內外文獻在這方面留下了很豐富的記錄。其中又以《黑韃事略》記載最為詳細,在其《軍器》篇中是這么記載的:
其軍器有柳葉甲、有羅圈甲、革六重。有羊角弓,角面連靶通長三尺有響箭,即鳴鎬也有駝骨箭、有批針箭,刻木以為枯,落鵬以為翎。有環刀,效回回樣,輕停而犀利,靶小而蝙,故運掉也易。有長短槍,刃扳如鑿,故著物不滑,可穿重札。有防牌,以革編條,否則以柳,闊三十寸,而長則倍于闊之半。有團牌,特前鋒臂之,下馬而射,專為破敵之用。有鐵團牌,以代兜黎,取其入陣轉旋之便。有拐子牌,為攻城避炮之具。每大酋頭項各有一旗,只一面 而已,以次人不許置,常卷常堰,凡遇督戰,才舒即卷。攻城則有炮,炮有棚,棚有網索,以為挽索者之蔽。向打鳳翔,專力打城之一角,嘗立四百座。其余器具,不一而足。論其長 技,弓矢為第一,環刀次之。
配備了扎甲、骨朵或彎刀、破甲斧、長槍、盾牌、套馬索等裝備,并擁有大量火器和機械的蒙古士兵堪稱精銳,在極盛時期,蒙古騎兵裝甲率高達40%,遠高于主要對手。而且,較高的披甲率也沒有影響蒙古騎兵的騎射威力,不論輕重騎兵,弓箭都是他們的重要武器。而這也得益于蒙古人自幼對射箭的重視。關于13世紀蒙古人自孩童時期就騎馬射箭的情景,在《黑箋》中是這樣記錄的
“其騎射,則孩時繩束以板(即蒙古人的搖籃,但蒙古婦女有車可乘,游牧時通常用車,所以也不會真的完全“絡之馬上”撫養),絡之馬上,隨母出入三歲,以索維之鞍,稗手有所執,從眾馳騁四五歲,挾小弓短矢。及其長也,四時業田獵。凡其奔驟也,技立而不坐,故力在附者八九,而在種者一二、疾如飄至,勁如助尼,左旋右折,如飛翼,故能左顧而射右,不特抹革秋而已。其步射,則八字立腳,步闊而腰蹲,故能有力而穿札。”
而《黑韃事略》中,關于蒙古孩童出生便在馬背上成長之事也有這么一段記載:
“霆見韃靼耆婆在野地,生子才畢,用羊毛揩抹,便用羊皮包裹,束在小車(也就是上面說的搖籃車),長四五尺,闊一尺,耆婆徑挾之馬上而行。”
看得出蒙古人從小在馬背上成長,三四歲就能拉弓射箭,再大點就會隨家人狩獵,嫻熟弓馬。所以蒙古人馬上射術都非常高超,步射往往力可穿透扎甲。
所以從中選拔和裝備出來的蒙古士兵,自然戰力非凡。況且,蒙古士兵不僅有出色的騎射技術和優秀的身體素質,更有堅韌不拔的意志和優秀的服從力。這就使得蒙古騎兵成了一支難以匹敵的虎狼之師了。
這就像一位古代史學家曾經感慨的那樣:
“蒙古戰士和獵人沒有區別,他們意志堅韌不拔,對泡暖知恩圖報,在順逆環境中都能對將官絕對服從,這既不是指望傣祿和采邑,也不是期待軍炯和晉級。組織軍隊的最好方法確實莫過于此。因為獅子只要不餓,根本不去獵取、襲擊野獸。有句波斯名言說,'吃得太飽的狗不獵野獸’,還有句說,'俄著你的狗,它才跟你走’。整個世界上,有什么軍隊能夠跟蒙古軍相匹敵呢?”
在成吉思汗時期,與主要競爭對手相比,蒙古大軍的補給情況,應該處在天堂模式了。這首先得益于,有作戰傳統的蒙古人一般會自備給養和馬匹。這讓蒙古的統帥們能少耗費很多心力。
比如《多桑蒙古史》就記載了當時蒙古騎兵在戰前自備給養的情況
“人各攜帶一小帳,一革囊盛乳,一鍋,隨身行李皆備于是矣。用兵時隨帶一部分家畜,供 給其食糧。”
《黑韃事略》則記載
“其出兵,頭目人騎一馬,又有五六匹,或三四匹馬自隨,常以準備緩急。無者亦須一二匹。”
可見,蒙古騎兵戰前除了會自備大量食物,還會準備至少一兩匹備用戰馬。即滿足了補給,也壯大了聲望。當敵人看到如此浩浩蕩蕩的部隊時自然心生畏懼,未戰先怯了。
不過這里還是需要指出,蒙古士兵們為了作戰需要準備大量物資,但并不是每個蒙古人都很富有。所以在成吉思汗帶領蒙古鐵騎征伐最頻繁的那幾十年里,普通蒙古戰士的生活相當辛苦,他們往往需要賣妻賣子來換取裝備和馬匹。在蒙古帝國極龐大的同時,在宋朝、中亞甚至是歐洲各地都遍布著那些被販賣過去的蒙古奴隸!
當然,隨著后來蒙古帝國的強盛,以及戰局的不斷擴大,這種情況也慢慢發生了改變,軍馬征調等制度也就慢慢出現了。
此外有必要一提的是,成吉思汗西征之前,其手下將領意外發現了奶酪和肉松的制作方法。這些便于攜帶且易于在馬上享用的食物,極大的方便了蒙古騎兵跨越沙漠和追擊敵人。
蒙古人作戰可能有其封建落后之處,比如每次出征前都要祭天,請孛額(即蒙古薩滿)進行占卜確定吉兇。但在具體作戰方法上他們非常先進,蒙古軍隊不但很注重多兵種協作,而且非常注意戰前的偵察。甚至可以說蒙古騎兵最害怕的就是被埋伏,他們在渡河扎營時也都非常講究,往往力求萬無一失,不會被敵人輕易襲擊。
每次征戰開始,蒙古人都會先派出前哨,也就是派出前鋒哨騎(阿勒斤赤)或邏騎(托落赤),四向搜索,收取戰爭情報,而且蒙古人搜索范圍很廣,特別是在攻城之前,方圓數百里的范圍,都會有蒙古哨騎斥候活動。
《事略》中就有這樣的記載
“其行軍,嘗恐衡伏,雖偏師亦必先發精騎四散而出,登高眺望,深哨一二百里間,掩捕居者、行者,以審左右前后之虛實,如某道可進,某城可攻,某地可戰,某處可營,某方有敵兵,那所有糧草,皆責辦于哨馬回報。”
當然,除了小心謹慎的行軍扎營,蒙古軍隊的作戰方式也很成熟。而關于蒙古軍隊作戰方式,在《成吉思汗帖木兒戰法》一書中有詳細記錄。陣圖如下
開戰時,蒙古騎兵全隊成魚鱗隊列,各戰列形成鷹翼進擊,并通常采用“圍獵”戰法。也就是像蒙古人打獵時一樣,先探明獵物的位置和數量,再由兩翼四圍包抄,將敵人驅趕到指定地點集中消滅。
所以開戰前,蒙古大軍先會派出哨騎為探刺先鋒,邏騎輕騎為先導,配合探馬偵察敵情。前衛接敵后,再先后派出右翼、左翼及各后備軍隊進攻。如果還未獲勝則王將就會率領本君主力沖鋒,以期必勝。同時派出翼后騎兵(包括哨騎、邏騎和探馬赤軍)由兩翼和背后對敵人進行包抄,擴大戰果。而這個戰陣就是著名的成吉思汗魚鱗陣。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當在兵力并不占據優勢時,靠強攻將敵人逼迫到指定地點顯然非常困難,所以蒙古人慣用的方法是詐敗。也就是通過假裝戰敗的方式將敵人引入陷阱。
比如馬可波羅在他的游記中就詳細介紹了蒙古軍隊的詐敗戰術。
此輩不以退走為恥,蓋退走時回首發矢射敵,射極準,敵人大受傷。馬受訓練,往回疾馳。惟意所欲,雖犬亦不能如其迅捷,則其退走戰亦不弱于相接戰。蓋退走時向追者發矢甚多,追者白以力勝,不皮及此也。及見敵騎死傷,則皆回騎,大呼進擊破敵。
可見蒙古人不僅把詐降作為一種誘敵深入的方式,還把它發展成了具體的戰術,通過敗退反而擴大戰果,給敵方造成更大的傷害。
在蒙古帝國的征戰史上,蒙古騎兵雖然所向披靡,卻從不狂妄自大。他們的統帥寧可用詐術破敵,也不會通過強攻擊破敵人。在殺傷敵人的同時,最大程度保存自己,同時又善于運用多兵種多裝備配合,這才是蒙古人能統一中國,橫掃歐亞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