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器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其以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揭示了中華民族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淵源。12月26日,“2019中國青銅鑒定與收藏研討會”在北京舉行,與會專家認為,青銅器收藏市場潛力巨大,其歷史價值、學術價值要遠遠超過字畫、瓷器等。
“大唐西市2019秋拍”拍品——六山紋鏡 直徑14.3cm;厚0.8cm;重451g
青銅,古稱金或吉金,是紅銅與其他化學元素(錫、鎳、鉛、磷等)的合金。青銅歷史悠久,品種紛繁,按其用途分為八大類,即:農具、工具、兵器、飪食器、酒器、水器、樂器和雜器。其中雜器又分生活用具、車馬具、貨幣、度量衡器和印章等。也有人把青銅器簡單分成四大類:一為兵器(戰爭所用的器物);二為禮器(祭祀燕享之器物,包括飪食器和酒器等);三為樂器(音樂所用之器物);四為雜項(一切生產和生活的日用器物)。
青銅器以其獨特的器形、精美的紋飾、典雅的銘文向人們揭示了中華民族精美的鑄造工藝、文化水平和歷史源流,因此被史學家們稱為“一部活生生的史書”。本次研討會是“大唐西市2019秋季藝術品拍賣會”預展活動之一,由中國青銅專業委員會榮譽理事李建廷主持,中國錢幣博物館館長周衛榮及中國科學院大學科技考古系副教授羅武干、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修復專業委員會副會長兼秘書長賈文忠分別做了題為《青銅器鑒定的困境與鑰匙》《青銅器科技鑒定的方法》《金石學與全形拓》的專題講座。其中,周衛榮和羅武干從中國古代青銅器的范鑄法、失蠟法和科技鑒定的熱釋光、x光、掃描內鏡等等方法展開講解,賈文忠講解了金石學的源流和全形拓技法,闡述了考古學的原則和方法,令在座藏家和青銅文化愛好者受益匪淺。
“2019大唐西市秋拍”拍品——許由巢父鏡 直徑21cm;厚0.7cm;重1800g
據悉,“大唐西市”以金屬材質文物藝術品、尤其是銅鏡拍賣著稱,本次研討會是“大唐西市”將以往常規的售后服務轉變為售前服務的一種方式,亦是彰顯拍賣會的學術內涵、弘揚中國青銅文化的重要舉措。2017年秋拍時,其拍品——海獸葡萄鏡和仕女觀瀑銅鏡分別以1986.25萬元和556.2萬元成交,創造了迄今為止唐代海獸葡萄鏡和宋遼金銅鏡的最高成交價記錄。作為“大唐西市2019秋拍”的最重要板塊,本次征集的銅鏡拍品中,從兩漢到清代都有不同時期銅鏡文化的代表性精品呈現,可謂銅鏡文化的一次歷史性演繹。
在李建廷看來,銅鏡文化歷經四千年歲月,曾出現三次輝煌時期,分別是戰國、兩漢和隋唐。但進入宋遼金之后,也應看做銅鏡文化的另一個輝煌時期,“因為它走進了民間百姓、普羅大眾的生活”。而在中國所有的藝術品收藏板塊中,只有銅鏡的民間收藏可與國家館藏相媲美。
李建廷表示,中國的銅鏡拍賣始于2004年。彼時,中國嘉德“四季拍賣春季”小拍上首次推出銅鏡專場,143面拍品均為民國著名收藏家關祖章舊藏,由此拉開了中國銅鏡拍賣的序幕。此后,在經歷了2010年左右的短暫火爆之后,受經濟等諸多因素影響,銅鏡市場一直處于不好不壞的狀態。但自2019年起,銅鏡收藏出現了理性回歸態勢。比如藏家方面,老藏家經歷了前些年市場的人為炒作、拔高后,隨著價格回落,陸續回歸;中等藏家在為多年藏品去粗取精;同時,一批80后新藏家正陸續入場。
大唐西市拍賣公司副總經理張少華認為,從最初的禮器,到成為飾容用具,銅鏡的紋飾種類繁多。那些曾帶有神秘感的祭祀類紋飾,后來漸漸生活化,傳達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及美學情思。收藏青銅器是一門學問,既需要理論知識的支撐,還需要實踐經驗的積累。目前,中國銅鏡收藏仍處于初級階段,但隨著經濟的發展和人們認識的提高,將會有更多的人走進青銅器收藏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