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馬拉雅的朋友,你好。我是劉稱蓮。歡迎進入我的喜馬課堂。
很多家長會被一個問題困擾,就是覺得孩子做事不能集中注意力,總是虎頭蛇尾或者左顧右盼。的確是的,一個人如果做事專注的話,做事的效率會高、做事的效果會好。
那么,要想培養孩子的專注力,我們家長應該怎么做呢?
如果是病理性的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癥,比如聽覺或者視覺的先天性影響等,這種情況就要去專業的機構專業的人士來幫忙。如果是非病理性的,我們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第一,從興趣上著眼,讓孩子因為熱愛而專注。
你知道嗎?小一點的孩子是先通過感覺對事物有一個直觀的認識,然后再來建構他們的認知。當孩子對一件事情有強烈的感覺的時候,就會變得非常專注,會在自己的內心建構關于這個事情的概念,當他通過自己的感覺和大腦的工作最后建構出來一個概念的時候,那種成就感是非常強烈的。這時候他能體驗到樂趣。
我們會發現小朋友常常會陷入沉思甚至像是在發呆,那往往便是孩子進入了一個非常專注的時刻,也許正是他看到了某個東西或者感覺到了某樣事情,在他的腦海里正在聯系自己所學的知識還有之前更多感覺積累來建構一個屬于他自己的概念。這個時候如果不去打擾,允許他完成,孩子就會體驗到完成工作以后的樂趣。
我女兒小時候對昆蟲特別有感覺,我清楚地記得,當她和小動物在一起的時候,她專注的樣子。有一次,我們一家三口爬山的時候給她帶回來幾只蟻螄,每天放學回家,她都捉幾只螞蟻,放在蟻螄的窩邊上,趴在旁邊非常專注地觀察螞蟻如何掉進蟻螄的陷阱里,然后蟻螄又是如何把螞蟻拖進土里,然后把螞蟻的尸體拋出來。然后她又用手去捏那個螞蟻的尸體,發現螞蟻已經變成了空殼。在專注地觀察完這一系列的過程之后,她明白了蟻螄的窩為什么是漏斗形的坑,蟻螄并不會把螞蟻整個吞下去,而是吸食螞蟻的體液。
這其實是一個完整的學習過程,孩子從感官的認識到自己總結出一個概念或者說孩子從自己看到的現象明白了一個規律,孩子在這樣的學習中體驗到的美和愉悅的感覺比那種死記硬背帶來的感覺要強烈得多。
如果家長不懂這一點,在這種時候打斷孩子的話,就等于是在破壞孩子的專注力。天長日久,孩子便真的不能專注了。所以在條件容許的情況下就要給孩子機會,讓孩子專注地完成自己內在的過程。一個孩子自我思考和建立的概念越多,他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是越強的。
有人把孩子比作一粒種子,孩子這粒種子實際上非常強大的,呵護這種生命力便是家長對孩子非常重要的陪伴。
培養孩子專注力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讓孩子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可以想象一個二年級的孩子在組裝一個航模的時候的表現,他會幾個小時不動一下,甚至可以不吃不喝,這種專注后完成的作品可以帶給孩子極大的成就感。當他可以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的時候,做事的自信心就培養起來了,將來他就有自信完成工作,因為他小的時候有過這樣的體驗。
當然很多時候事情很緊急,比如急著要去上學了,就不允許孩子把這個建構的過程完成。那我們也要溫柔一點打斷孩子,比如可以先拍拍他的肩膀,讓他從沉思的狀態里出來,然后跟他約定下一次可以繼續這個過程。切忌粗暴打斷孩子,讓孩子感覺到自己這樣做是不好的狀態,日后他再遇到新的東西的時候,就不能專注去體驗那個過程了。
第二,孩子做事的時候,給予積極的回應,也是孩子專注的一個因素。
很多家長都說孩子專注力不夠,可當你問他們孩子有沒有專注的時候呢,家長便會很無奈地說孩子在玩電腦游戲的時候會非常專注。那么電腦游戲的原理能不能應用在孩子的學習生活中讓孩子做事專注一點呢?
你知道嗎?電腦游戲的設置讓孩子體驗不到“失敗”的感覺。因為大多數的游戲都是積分制的,也許你今天沒有過關,但是你玩了800分,明天也許你還沒有過關,但是你玩到了1500分,你可以看到自己在不斷進步。游戲的吸引力就是只要他玩就可以得到積極的回應,讓你感覺自己總是不斷進步的。而且游戲的設置總是提醒你“輸了沒有關系,再來一次”,沒有責備沒有批評,反而是鼓勵。孩子在玩游戲的時候沒有壓力,這就是讓孩子欲罷不能的重要原因。而孩子在平日的學習中總是被挑剔這沒有做到那沒有做到,也特別在乎孩子是不是取得了高分數,那么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感覺不到進步。一坐到書桌前開始學習,就和負面的體驗聯結上,感覺惴惴不安,可想而知他想專注都困難。
因此,把游戲的機制引用到孩子的學習中是特別需要的。就是要多看到孩子取得的成績,或者隨時在孩子取得成績的時候給予積極的回饋,或者我們用過去我們講過的讓孩子把自己學習的知識用起來等方法,讓孩子的學習活動變得輕松一點。比如,當孩子通過自己的努力把一道很難的數學題解出來了,家長就可以說:“我說怎么你半天都沒有動靜,原來你解出了這么難的一道題。”就是給予孩子積極的回應,讓孩子可以體驗到成就感。或者孩子非常努力地去做了,卻沒有做成,我們也可以鼓勵他:“寶貝,今天沒有做出來也沒有關系,沒準明天老師講了你就可以解出來了!”
第三點,培養孩子的專注力,要“專時專用”。
這一點,我們回到孩子的學習上來探討。如果孩子在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作業的時候不受打擾,能自己一個人專注地自我完成的話,他也會體驗到那種“完成工作的樂趣”。
在我女兒的學習習慣上,我有一個深刻的體會,那就是做事情要“專時專用”。
所謂“專時專用”,就是在特定的時間里做特定的事情。比如,我們會問女兒,幾點到幾點寫哪科的作業,如果她說7:00—7:30想寫數學作業,那么我們就告訴她,要上廁所的話就先上廁所,要喝水的話把水杯端到自己房間。就約定這段時間就專門用來寫數學作業,在這半個小時里不出屋子,我們也不去打擾她,就是不給她送水果,不給她送水等。如果作業中遇到不會的問題,可以先把會做的題做了,等這科的作業全部寫完了,再出來請教爸爸媽媽。一科作業寫完以后,可以休息一會,換一換腦子,再開始寫另外一科的作業。同樣,在那段時間里只做那一件事情。
我自己覺得,沒有父母在跟前陪伴打擾,孩子會更加專注地做事情,所以在我女兒一上學我就這樣跟她約定,我自己便沒有怎么吃“陪讀”的苦。
小學階段,孩子畢竟在成長,學習習慣、學習方法甚至生活習慣等都要在家長的引導下逐步建立。在孩子一上小學的時候就跟他這樣約定,他就會養成這樣的習慣。這其實對孩子一生都有影響,就算為他上中小學這十幾年考慮也是有意義的。畢竟在學校里上課期間和考試期間沒有家里那么自由,并不允許隨便上廁所和做其他事情。一旦養成了習慣,孩子就不會像有些家長說的,一會兒借口出來喝水看一眼電視,一會兒借口上廁所出來玩一會兒。
當孩子在規定的時間內做規定的事情,當孩子做到的時候,家長就要及時地夸獎孩子,讓孩子體驗到成就感和愉悅感。孩子越開心就越愿意配合家長,習慣的養成則是對他人生有益的事情。
孩子專注地學習很重要,卻不能到學習的時候才去培養專注力,專注力的培養要在日常生活中、孩子所做的每件事情上都用心才會有效。
今天的分享就到這里,我們下期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