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國卜占系列談——簡說古占

中國卜占系列談——簡說古占


古人凡事必占,《易》本為卜筮之書,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兇。就好像今天說明書一類,其卦辭用語也很簡單,不過好、壞兩種,復雜一點的就用當時人們熟知的事件或典故來比喻說明。
    古人凡事必占,《易》本為卜筮之書,藏於太史、太卜,以占吉兇。就好像今天說明書一類,其卦辭用語也很簡單,不過好、壞兩種,復雜一點的就用當時人們熟知的事件或典故來比喻說明。所以在周官中,只有太史、太卜掌三易之法。而司徒、司樂、師氏、保氏諸子教授國子、庶民的,只是詩、書、禮、樂,而易的傳承只是在太卜之家世代為教。所以說《易》在當時社會上盛行占卜的情況下逐漸形成的,而且只是在固定一些人中掌握和使用。
    《左傳·成公十三年》中說:“國之大事,在祀與戎,祀有執膰,戎有受脤,神之大節也。” 是說祭祀與戰爭,是關系到家國存亡的大事。據《周禮》記載,周王室設有“太卜”、“占人”的官職,負責卜筮吉兇。朝廷設“龜人”專門養龜,按特定方法取龜甲。朝廷每逢祭祀或發動戰爭等重大活動,都要向上帝和祖先占卜吉兇。各諸侯國也設專人主管卜筮。可見卜筮在國家事務中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尚書·洪范》記載著箕子提出治國九種大法,其中第七種就是“稽疑”。他說:   
    “稽疑:擇建立卜筮人,乃命卜筮。曰雨,曰霽,曰蒙,曰驛,曰克,曰貞,曰悔,凡七。卜五,占用二,衍忒。”
    箕子是說:用卜來決疑:選擇建立掌管卜筮的官員,教導他們卜筮的方法。卜兆有雨,霽,蒙,驛,克五種,占卦有貞、悔兩種方式,內卦為貞,外卦為悔,根據這些推演變化,決定吉兇。 
   其實在先秦以來流行的占卜方術除了卜筮之外,還有望氣、風角、星占、演禽、災異、瑞應、禨祥等等。本文擬簡單說說古代的占卜方術有意思的部分,不為窮通易理以沽名釣譽,更不為易學創新以一鳴驚人。在科學技術發達之今天,學易多少帶有一點娛樂的性質。不過我們仍然可以從中了解原始初民以及古人的思想歷程,作為飯后消遣,想來也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謬誤之處,祈請方家指正。 
一、龜卜第一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有龜、龍、麟、、鳳四靈之說,《禮記·禮運》謂:“麟體信厚,鳳知治禮,龜兆吉兇,龍能變化。”古人為什么認為龜能兆吉兇呢?看看古人怎么說:
     《洛書》曰:靈龜者,玄文五色,神靈之精也。上隆法天,下平法地;能見存亡,明于吉兇。王者不偏黨,尊耆老則出。
       洪范《五行》曰:龜之言久也,千歲而靈,此禽獸而知吉兇者也。
     《大戴禮》曰:甲蟲三百六十,而神龜為之長。
     《禮統》曰:神龜之象,上圓法天,下方法地。背上有盤法邱山,玄文交錯,以成列宿。五光昭若,玄錦文運,轉應四時,長尺二寸。明吉兇,不言而信。
     《運斗樞》曰:瑤光星散為龜。
     總之是說龜長的好,你看它上背硬甲圓而法天,下有鱉足以立四極,背盤似丘山,玄文象星宿,千年而靈,轉應四時。龜具有天地萬物的空間之象,同時具有四時轉運的時間象征,在古人心目中,龜就是一個宇宙模型,龜甲被認為具有人與帝、人與祖靈之間交通的靈性。所以用龜來卜吉兇也就很正常了。
    龜卜起于茫昧之初,或曰伏羲,或曰龍山。興盛于商周。流散于春秋。衰落于戰國。絕跡于唐。上下7000年,龜卜作為中華民族最為古老的文化,可稱得上中華文明的源頭了。
二、龜卜第二
    中國上古龜卜和蓍占。龜卜就是使用龜甲進行貞占。蓍占就是利用蓍草進行卜問。這是古人賴以決疑的最主要、也是最古老的手段。在先商時期,可能只存在骨卜活動,而龜卜實際上是骨卜的一種,并在其基礎上發展而來。究竟是什么人在從事這些貞占的活動呢?
據《周禮·春官宗伯(下)》的記載,龜卜活動參與者有:
1、太卜:負責察看璺兆以決定吉兇;有時則決定占卜的事類。太卜的編制為下大夫二人。
2、卜師:負責灼龜,以使龜裂而出現璺兆。卜師的編制為上士四人
3、龜人:負責收集來自各地的卜用龜,并根據用途的不同把龜分門別類。“龜人”的編制為:中士二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4、菙氏,準備燒灼用具的小吏,“菙氏”的編制為:下士二人,史一人,徒八人。
5、占人:負責預測吉兇,并做好記錄,以便日后驗證所占是否準確。“占人”的編制為:下士八人,府一人,史二人,徒八人。
6、卜人:負責就璺兆的走向作出預測。卜人的編制為:中士八人,下士十六人,府二人,史二人,工四人,胥四人,徒四十人。    
  共計146人,這就是周至春秋時期龜卜所耗費的人力物力的情況,那么商代如何呢?史無明錄,但我們可以根據甲骨文的解讀,尋找出一點蛛絲馬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貞人”的發現。
三、龜卜第三
       說貞人之前,先談談甲骨卜辭。
       殷墟卜辭多數由上而下直行書刻,這與現在的中文書寫方式相同,卜辭的內容通常包括“序辭”、“命辭”、“占辭”、“驗辭”四部分。比如:
   “癸酉卜,亙貞,臣得。王占曰:‘其得,隹甲、乙、’甲戍,臣涉舟,延臽弗告。旬又五日丁亥執,十二月。”(《合集》641正)
1、序辭:記貞卜的日期和貞人名,格式通常為:“干支卜,某貞”。 “癸酉卜,亙貞”為序辭。這里說癸酉這天占卜, 由貞人“亙”卜問。
    從中我們知道商時已用干支紀日,這個貞人亙說起來很有名,他是商王武丁時的貞人,據陳夢家統計,就整個武丁賓組的十六位貞人中,殼、賓、亙等屬于中心人物,各出現一百次以上。在常見的九位貞人中,亙占第五位。主要收錄127 坑甲骨的《小屯·殷墟文字乙編》著錄亙貞卜辭47 版。《殷墟甲骨刻辭類纂·貞人統計表》,該書收錄的4 萬多版甲骨中,至少有327 版上刻有亙貞的卜辭。
 亙貞事類也相當廣泛,主要包括:卜祭從祖乙到小乙全部的四世九王的先公先王先妣、征伐與田狩、年成與貢納、以及其他王事活動與貞人職守。總之從亙貞卜辭中,我們可以了解到武丁時期的方方面面社會情況。
2、命辭:是貞卜的內容,說明卜什么。“臣得”為命辭,是問逃亡的“臣”能抓到嗎?
  在商代,臣本義為奴隸,多有逃亡,這個商王所以占卜是否能抓回來。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商王和后來的地主差不多,一天也沒有多少事可干,跑了個奴隸就要占卜,估計是閑得要命。
3、占辭:是甲骨經鉆孔、鑿槽,用火灼后出現裂紋(圻),根據裂紋走向判斷吉兇。“王占曰:‘其得,隹甲、乙、’”為占辭。是說商王看了卜兆后,判斷能夠抓到。
   在出土的甲骨中,有很多“王貞”、“王卜”、“王曰”、 “王占”等,說明商王是親自主持占卜,所以在中國上古時代,部落首領或王往往是最大的祭司,壟斷了祭天神的特權,并逐漸培養了一個專業的祭司階層,所謂“絕地天通”。
4、驗辭:是檢驗判斷的效果。“甲戍,臣涉舟,延臽弗告。旬又五日丁亥執,十二月。”為驗辭。是說十二月甲戌這天,“臣”逃過“舟”這個地方,失去線索,到15天后丁亥日被抓到。
   這條甲骨卜辭的記事,人物、時間、地點,來龍去脈交待的都很清楚。所以自甲骨文起,中國進入了“史”的時代。
四、龜卜第四
      1931年6月,董作賓先生發表了《大龜四版考釋》 一文,正式提出了影響深遠的的“貞人說”,由此我們知道在商代存在著這么一個占卜專家隊伍,對此郭沫若先生大加贊嘆,他說:“曩于卜貞之間一字未明其意,近時董氏彥堂解為貞人之名,遂頓若鑿破鴻蒙。”
    根據歷代學者的研究基本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1、貞人,就是司職貞卜的專業人員。他們主持占卜儀式,按照王的旨意貞問,在典籍上稱為“命龜”,察看甲骨上顯示出的璺兆,從而得出對未發事件的推測,判別吉兇。
2、貞人們是那個時代的智者。他們擁有掌握文字的特權,要知道那個時代,不是什么人都能掌握文字的,作為通神的工具,只有上面特權階層才能掌握,這些貞人上觀天文,下察地理,經驗豐富,而且博學多才。
3、在甲骨文中有名可考的貞人已達一百一十九名之多,比如:
武丁時期:
   賓、殻、爭、亙、古、品、韋、永、內、才、山、充、箙、掃、共,
武丁附屬:
   勹、彳屰  、邑、矢豕 、己、矢矢 、黍、允匕 、二、彳止 、韋止 、卣卣 、旡戈 、何、名、耳、御、樂、亻冉  、卯、離、林弔   、亙止  、午、幾幾 、呂、勺、扶、彳止  、幸、丁、卣、由、取、界、勿、口卂  、子、余、我、彳巛 、彳《   、史、帚帚  、豕、車、彳巛亍  、吏、彳止亍 、陟、定、屰\凪、專;
祖庚時期:兄、出、逐、中、冉、起;
祖甲時期:喜、疑、大、冎、尹、行、旅;
祖甲附屬:即、洋、犬、涿,
祖甲不附屬:先、圣、寅、夼;
廩辛時期:何、寧、網口  、彘、彭、壴、口、犭大 、彳夅  、逆、卩卩  、糹又  、屯,
廩辛不附屬:敎、弔、畎、大、日頁  、冘、犬犬  ;
武乙時期:歷。
帝乙、帝辛時期:黃、派、立、夂、彳夫   、  。 
五、龜卜第五 
      根據考古發現和文獻的記載,龜卜的方法可以分為“龜骨整治”、“鉆鑿”、“灼兆(卜)”、“貞”、“視兆”、“占”、“刻辭”、“涂飾”、“刻兆”等一系列的程序。 
     在文獻的記載中,一直就有“三卜”的禮制。所謂“三卜”,可以指使用三塊甲骨占卜同一事,也可以指三人同卜一事。其在甲骨文寫成“元卜”、“右卜”和“左卜” 。“元卜”是首卜,然后依次為“右卜”和“左卜”。且在《尚書·金滕》、《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禮記·曲禮(上)》等典籍均有“三卜”的記載。古人也很有意思,知道占卜的不確定性,所以要三局兩勝,如果三次都不合自己的心意,干脆就不信占卜的結果,這在《左傳》中屢有記載。 

六、龜卜第六 
     龜卜和笠占起源于何時,我們今天已很難知道。但從現有的考古發現來看,骨卜這種占卜習俗最早可上溯至6000多年前的仰韶時代,如甘肅武山傅家門的馬家窯文化石嶺下類型中發現的6件卜骨。至龍山時代,卜骨則大量出現,如內蒙古巴林左旗富河溝門出土的卜骨距今已5300多年。及至夏商,骨卜已經由新石器時代的直接施灼而不加鉆、鑿發展到成熟的階段,商代對占卜的獸骨首先水煮去脂,然后刮削、打磨,這樣做出來的獸骨平滑且經久耐用。獸骨經過鉆、鑿后,經灼制,出現昭示吉兇的兆,貞人據此在卜骨上刻上占卜的文字,可以說,商人將骨卜技術發展到了極致。龜卜作為骨卜的一種,是在商代的中后期才占有統治地位。 
    另外還有一個問題,就是龜卜和筮占的關系問題。 
   《左傳·僖公十五年》:“及惠公在秦,曰:“先君若從史蘇之占,吾不及此夫。”韓簡侍,曰:“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先君之敗德,及可數乎?史蘇是占,勿從何益?《詩》曰:‘下民之孽,匪降自天,僔沓背憎,職競由人。’” 
    韓定伯的這段話堪稱經典。他向惠公進諫說:卜算能夠知道吉兇,但不能改變命運,你現在倒霉,主要是因為你爸爸獻公背德,廢長立幼,而你因秦穆公而得立國君,為了謀求回國即位,甘愿割讓國土,登上寶座之后,就自食其言,一概反悔,并在秦國遭災時,又以怨報德,企圖依靠自然災害打擊秦國,直到韓原的戰敗被擒,這樣一個背信棄義的小人,蒼天不佑,怎么還賴上算命的了呢? 
     韓簡在解釋龜筮時說:龜卜是根據卜兆的象來判斷吉兇,筮是用陰陽蓍策之數來告人。世生萬物,生而有其物象,物象滋益蕃盛則數生。這里涉及到“象”“數”兩個概念起源和龜卜和八卦占筮關系,極其重要。歷代易學家對其解釋也是不同,如杜預在《春秋左氏傳集解》云:“言龜以象示,筮以數告。象數相同而生,然而有占”。而司馬彪在《后漢書·律歷志》謂:“古之人論數也,曰“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然則天地初形,人物既著,則算數之事生矣。”“象因物生,數本杪曶”。唐顏師古在注《漢書·律歷志》曰:“左氏傳載韓簡 之言也。物生則有象,有象而滋益,滋益乃數起。龜以象告吉兇,筮以數示禍福 。”其實這三個人都沒有就“象”“數”兩個概念起源和龜卜和八卦占筮關系給出令人滿意的答案。 
     《周易·說卦》中說:“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參天兩地而倚數,觀變于陰陽而立卦。” 
     按照儒家的說法。古之圣賢創制易筮之術,乃因深明神明之道微妙無方,變化無窮,從而產生了用“德圓而神”的蓍策求卦的方法,以蓍策之奇偶示乾坤、陰陽的變化,久之則數由此而立而生,八卦亦由此而起。孔穎達疏文云:“此倚數、生數在生蓍之后,立卦之前,明用蓍得數,而布以為卦。故以七八、九六當之。七九為奇,天數也;六八為偶,地數也。” 
     通過以上的材料,我們可以看出,其實古人在說“數”的時候,有兩個范疇,一是指“算數事物,順性命之理”(班固語)。既古之王者,為統緒天下庶務,須先立數以命百事。可以理解為數目和計量。二是指“定數”、“理數”。按照人類思維觀念發展的脈絡,我們可不可以這樣理解: 
1、人們首先是對世界萬物物象表觀的認識。 
2、然后是對事物的分類歸納,而用數量來形容概括。 
3、而對事物物象歸納提煉之后,在占筮方法的方面,歸納出八卦,而原始的八卦的形態很可能就是數字卦的形態。即八卦由數而起,形成卦象。 
4、隨著人們邏輯思維的發展,人們將數分為奇數、偶數,最終演變成陰爻和陽爻兩種統一的符號。 
5、至于后來的象數之學,完全是對周易本經的哲學意義的解釋和發揮了。 
七、龜卜第七
      在現代人的心目中,一提到占卜就會想到周易和算命。事實上,一直至戰國期間,龜卜和蓍占是同時并存且卜多於筮。《包山楚簡》記錄即是明證,而卜具中既有“蓍”之類的物品,又有“靈(龜)”之類的物品。
    包山楚簡墓主邵氏下葬年代大概是公元前316年,在戰國中期,與莊子是同時代的人。從包山楚簡、阜陽漢簡《周易》、秦簡《歸藏》以及其它考古發現的內容來看,我們可以得出卜先于筮,卜貴于筮的結論。
    《左傳》僖公四年中說“初,晉獻公欲以驪姬為夫人,卜之,不吉;筮之,吉。公曰:“從筮。”卜人曰:“筮短龜長,不如從長。且其繇曰:‘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必不可。”弗聽,立之。”
     從這段話中,我們可以看出,獻公想娶驪姬,進行占卜的順序是先卜而后筮,卜兇筮吉,獻公從筮,卻招到了卜人的反對。卜人的理由是龜卜長于筮占,應該遵從龜卜。這種說法在《周禮·春官·大卜》中也有記載。書中說周初卜筮制度中有三種卜筮法,一曰兆,二曰易,三曰夢,兆法居首位,易法居其次。兆法即卜龜觀兆之法,亦名曰卜法。由於卜法最重要,所以以“大卜”之名名掌三占之法的最高長官。
     其實這里長短之論,還隱藏著另外一個意思,就是先有龜卜,后有筮占。龜卜要比筮占的歷史悠久。從包山楚簡卜與筮的卜筮做法和占辭內容來分析,如前318年,其占卜的順序為卜/卜/筮,卜筮占詞均為“恒貞吉”,卜辭格式為:前辭、命辭和占辭。專從文辭和占后結果來看,看不出哪是用的卜法,哪是用的筮法。兩者除了操作不同,其它都相同。只有根據出現卦畫并由此推測出其占用工具來區分卜與筮之別。由此可見易筮對龜卜的繼承和龜卜對易筮的影響。
     在《左傳》中對龜卜記載的次數為55例,對筮占的記載有15例。包山楚簡二十二條卜筮簡中,只有六條用的是易筮,其余用的都是卜法。可見無論從春秋戰國的文獻和實物記錄來講,古代龜卜是比易筮是更為人看重的一種占卜方式。所以《曲禮》孔疏云:“《尚書》先云龜從者,以尊卑言之,故先言龜也。”
八、龜卜第八
     我們知道易占有專門說明書來查驗吉兇,所謂三易之法,一曰「連山」,二曰「歸藏」,三曰「周易」。雖然《連山》、《歸藏》不見蹤跡,但《周易》還是留存下來。那么龜卜呢?有沒有類似《周易》一樣的說明書呢?答案是有。
      《周禮.春官》說“大卜:掌三兆之法,一曰「玉兆」,二曰「瓦兆」,三曰「原兆」。其經兆之體,皆百有二十,其頌皆千有二百。”這里所說的三兆就是龜卜之書,有120個兆體,1200個兆頌。兆體為裂紋的形狀,有金、木、水、火、土五正體,類似周易的八經卦;兆別為24分,類似周易的別卦,再分而成120種兆體。兆頌又叫繇辭,也就是兆卦的占辭,類似于周易卦爻辭。因為用韻文寫成,和詩差不多,所以稱之“頌”。每個兆體十條占辭,共計1200條。
       經過火燒的龜甲出現的裂紋叫“兆”,兆的形狀分為三種破裂等級:玉、瓦、原之亹罅,亹罅為破而不離之象。玉、瓦、原的解釋復雜一點。
       先說“卜”字。甲骨文中“卜”字的形狀就象龜裂的縱橫之象。其讀音亦是龜甲破裂之聲。
       次說“璺”字。璺,玉破。——《集韻》。
       再說“坼”字。坼,裂也。——《說文》。從墨而裂其旁枝細出謂之璺坼。
       后說“墨”字。《禮記·玉藻》云:“卜人定龜,史定墨”,墨為兆廣,也叫兆干,為直裂之處。
       明白了這些名詞,再來解釋兆之分類。
       玉兆:無坼而有璺,似坼非坼,瑕之象,以無形之坼謂玉兆。
       瓦兆:小坼為瓦兆。
       原兆:大坼為原兆。
      解釋卜兆的龜書已經失傳了,這是很可惜的事情。只是在先秦典籍看到只言片語。舉例如下:
      1、《左傳.莊二十二年》:“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后,將育于姜。五世其昌,并于正卿。八世之后,莫之與京。’”;
      2、《左傳.襄十年》:“兆如山陵,有夫出征,而喪其雄”;
      3、《左傳.哀九年》:“是謂沈陽,可以興兵,利以伐姜,不利子商”;
      4、《左傳.僖四年》:“專之渝,攘公之羭。一薰一蕕,十年尚猶有臭。”
      5、《左傳.哀十七年》:“如魚赪尾,衡流而方羊。裔焉大國,滅之將亡。闔門塞竇,乃自后逾。”
      6、《晉語》:“挾以銜骨,齒牙為猾。”
      現在看來龜卜的繇辭遠比周易的形象而有文采,讀起來朗朗上口,意思也更通透。不知道為什么周易沒有采用這種形式的繇辭。
九、龜卜第九 
     殷周的龜卜情況我們可以根據文獻和出土的甲骨、竹簡略見一斑。其實還存在的諸多問題,比如: 
     貞人集團究竟是些什么人?他們的來自哪里?他們是世代傳襲的嗎? 
     蓍占和龜(骨)卜的關系如何? 
     秦漢以后龜卜的消亡的過程怎樣?卜人的生活狀態是怎樣的? 
     龜卜、筮占所建立的原始宇宙觀以及術算之法的源流如何? 
    諸此種種,有些問題看來永遠是一個謎團了,不過這也從另外一個方面更增加了卜占這一文化現象本身的神秘性和趣味性。我們現在說易理精深博大,更多的是指其對中國思想文化的影響深遠,而不是指其占往知來的功能作用,未卜先知或者以卜而知,試圖通過卜占這種神秘先驗的方術而找出一條通向過去和未來的途徑,過去的人沒有做到,今后的人也很難做到。龜卜就說到這里,下面說說筮占的源流和術算的概括情況。
十、術算第一 
    周易作為一本卜筮的說明書,有其固定成卦算法,以及吉兇的判詞,由儒家開端,它首先被從哲理上被闡釋和發揮,演變成天地大道的哲理書,又經漢儒的附會改造,雜糅進當時的天文歷法的最新成就和陰陽五行學說,以至于變成無所不包的五經之首。所以說起筮占之術,必以數算、天文、歷法知識為基礎,否則很難搞懂漢以后易傳的內容,所以簡單說說數算的內容,仍分為九節,希望和大家共同來探討,錯誤之處,還望批評指正。 
   《綱鑒易知錄》中引用《世本》語說:“帝命隸首定數,以率其羨,要其會,而律、度、量、衡由是而成焉。”是說黃帝命令一個叫隸首的史官發明了計數方法。其實“數”的產生有其漫長的歷史過程,就世界范圍來看,中國和古埃及是十進制,古巴比倫采用十進制和60進位值制記數法,小于60的數,采用代表1、和10的兩個符號來表示,大于60 的數采用這兩種記號和位置計數法來表示。瑪雅人采用20進位制,他們發明代表1、5、0的三個符號,1——19就用這三個符號來表示。數字“0 ”的發明權是古印度,他們在公元八世紀前發明采用1——9和“0”十個符號來表示任何數字。而中國在春秋普遍使用的算籌計數法,是用“空位”代表。有趣的是零在梵文中也是“空”的意思,不過印度是不但將“零”視為“一無所有”而且將其視為一個數并參與計算,這就在本質上發生了變化。還有一點在世界范圍內是相同的,中國的一、二、三和印度的婆羅門數字的“一、二、三”形狀一模一樣,都是畫道,而瑪雅人和巴比倫人是點點。 
   總而言之,這些計數方法都離不開數手指頭。其實,還有一點相通的地方,就是在時間上采用60進制,中國的干支紀年,60甲子一輪回,而一分等于60秒,一小時等于60分等,巴比倫人將圓周劃分成360度,瑪雅人太陽歷將一年劃分成這些18個月等等。在世界各民族中,可以說“數”的產生來源于對對于事物的統計而使用抽象的“數”的符號來表達。而數學的發展大都根源于人們對天文歷法的不斷追求。而天文歷法除了用于指導生產,在中國,另外一大功用就是用于祭祀占卜,可以說,在中國,“數”自產生之日起,可能還只有代替“結繩記事”作用,可是越到后來,他就越被賦予強大的社會功能和倫理的色彩。成為數術手中的工具,這也是之所以中國沒有發展出西方科學的深層原因之一。 
   我們現在可見的最早數字材料一是二里頭遺址陶文:︱,

   分別表示1,2,3,4,5,6,7,8,70.對于這些符號的釋讀,學界還有爭論。 
   另外就是殷墟甲骨文卜辭中13個記數單字是: 

前4個是象形文字,其他幾個多數人認為是假借字。
十一、數算第二
     在《續漢書.天文志》注引蔡邕表志云:“言天體者有三家,一曰周髀,二曰宣夜,三曰渾天。宣夜之學,絕無師法。周髀術數具存,考驗天象,多所違失,故史官不用。惟渾天者,近得其情,今史官所用候臺銅儀則其法也。立八尺圓體之度而具天地之象,以正黃道,以察發斂,以行日月,以步五緯,精微深妙,萬世不易之道也。”          
     這里說的是中國古代的宇宙結構大致有三個說法,第一階段就是蓋天說,以漢初成書的《周髀算經》為代表,言“天圓地方”,這種說法大概自遠古至漢初一直盛行。南北朝時祖暅著《天文錄》說:“蓋天之說又有三體:一云天如車蓋,游乎八極之中:一云天形如笠,中央高而四邊下;亦云天如欹車蓋,南高北下。”
     所以我們說,《周易》的發明人和《易大傳》的作者心中的宇宙結構形式,主要以天圓地方的“蓋天說”為依據。其象天法地的占卜模式和理論闡釋皆基于此。直到西漢末,人們才逐漸建立和完善了“渾天說”的天體結構理論,如揚雄的《太玄》,張衡的《渾天儀注》,鄭玄的《易緯注》等。東漢末年的魏伯陽采用漢代盛行的“渾天說”,在《周易參同契》中建構起“乾外坤內配合相包”、“坎離匡郭運轂正軸”的天體結構模型,修正了《易傳》以“蓋天說”為依據的宇宙論。
    《周易》之所以可以常解常新,可以為歷代之人用各種理論加以闡釋和附會,據我看,其實《周易》本身并未包含人們賦予它的種種玄奧的具體內容,而關鍵在于它的對于事物的一分為二的基本觀點和產生、發展、終結的三段式的變化數理結構,使之就象一個大筐,承載著不同時代人們的不同想法,我們或謂之為“哲學”,或謂之為“中國哲學”。
     《周易》為占筮之書,演易之法源于筮占,而筮占之法起于籌算,籌算之法本于數理,易卦為筮數,卦、數同源
      我們先做一下字源性分析:
1、數
     “數”字,說文:計也。從攴婁聲。其小篆字形為:

     “數”字,從攴。攴,上卜,下手。婁:(結繩)系縛;羈縻。《公羊傳·昭公二十五年》:“且夫牛馬維婁,委己者也,而柔焉。” 何休注:“繫馬曰維,繫牛曰婁。”。綜合起來,左為結繩計數,右為占卜。而古代數學之名謂算術、算經、算法、綴術、數術、歷象術等,可見數與占卜之事密不可分。
2、算
    “算”字,說文:數也。從竹從具。讀若筭。蘇管切。清·段玉裁注:“從竹者,謂必用筭以計也。從具者,具數也。”這里的筭,古同“算”,《說文》訓釋為“長六寸,計歷數者,從竹從弄,言常弄乃不誤也。”。清·桂馥義證:“《漢書.律歷志》:其筭法用竹,徑一分,長六寸,二百七十一枚而成六觚,為一握”。小篆字形為:


     筭表示的是計算工具,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竹部》里注有:“策猶籌,籌猶筭”。《老子》第二十七章有“善數不用籌策”。可見古代用于計算數的工具有籌、筭、策等。
     筭之古文為祘。說文:示,神事也。天垂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從二。三垂,日月星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這里的,“二”是古文“上”字,三豎代表日月星。算、筭、祘,古文通,源于星占的天文歷算。
     據李零《中國方術考》中說:中國古代的三大占卜系統為:最上為天文歷算之星占、式占。次為動、植物之靈崇拜的龜卜筮占。最次為人自身的占夢等雜術。這也是《漢書.藝文志》中術數略中排列順序。而掌握這些知識并從事這些活動的是祝、宗、史、卜系統。司馬遷出于天官之家,世典周史,天文歷算之學和陰陽術數方計之學本其家學。
    總之,無論是天文歷算,還是占卜筮數,都和古代的籌算數術密切相關。易經中的揲筮成卦的過程和結果,易傳對于數的闡釋和理解,在古代的計數方法和籌算方式中都能找到影子。
十二、術算第三
      《易.系辭上》中說: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
      《禮記.月令》鄭玄注說:水數一,成數六,火數二,成數七,木數三,成數八,金數四,成數九,土數五,成數十,故此云:“木生數三,成數八”。
      《 墨子.經說下》中說:  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
      可以說,《周易》系統,就是九個數的加減法游戲,到《易大傳》產生時,說到十。并加入五行的因素。
      《易.系辭上》用天、地將數分為兩類即:
       天數:1、3、5、7、9;
       地數:2、4、6、8、10。
       這里用天地之數的概念,說出數的奇偶之別,如陰陽相生,鄭玄解釋說:天陽地陰,陽數奇,陰數耦。陽所以奇者,陽為氣,氣則渾沌為一,無分別之象;又為日,日體常明,無虧盈之異,故其數奇。其陰數所以耦者,陰為形,形則有彼此之殊;又為月,則有晦朔之別,故其數耦。總之是把數分成奇數和偶數了。
       《禮記.月令》鄭玄注是用陰陽五行來看待十個數,他說:
       “天一生水於北,地二生火於南,天三生木於東,地四生金於西,天五生土於中。陽無耦,陰無配,未得相成。地六成水於北,與天一并;天七成火於南,與地二并;地八成木於東,與天三并;天九成金於西,與地四并;地十成土於中,與天五并也。大衍之數五十,有五行各氣并,氣并而減五,惟有五十,以五十之數,不可以為七八九六卜筮之占以用之,故更減其一,故四十有九也。”
      簡單的說就是:水數一,成數六,火數二,成數七,木數三,成數八,金數四,成數九,土數五,成數十。
      生數:1、2、3、4、5;
      成數:6、7、8、9、10  。
     這里將1——5五個數配以五行,而6——10的生成,如五行循環,實際上加五成數,“合五成十”。所以墨子才說:“五有一焉;一有五焉;十,二焉。”即二五得十,復歸于一。進位了。這就是小學生的算術,可是叫漢儒們搞得玄妙莫測。其實理解這個說法 ,只要看看古代算籌的計算過程就很清楚了。現在所知的中國最早的記數符號體系見于甲骨文,約形成于公元前16-11世紀。甲骨文里的數碼是十進位非位值制數系:

而算籌法的計算規則《孫子算經》上說:“凡算之法:先識其位,一從十橫,百立千僵,千十相望,萬百相當。”我們看看算籌表示1——9的情況。



    從上圖我們看到:算籌就是小竹棍,和揲算筮數是同樣的東西。用算籌表示數字,1——5就是自然數數,大一個數,加一個棍,實際上這是人用手指頭計數的自然方式的延伸。但是到6就變了,不再繼續加棍,而是采取了“五為一”的方式,即用縱1表示5,下面為余數1、2、3、4,這樣一種組合方式來表示6——9,而10呢,則是在1后空一位,表示10,即“十,二焉“。明白了這些再看系辭及注疏和先秦文獻,就明白這些說法的原始由來。至于后來附會的天地大道和陰陽五行等等,不過是借易數來說自己的事,而八卦本身不過是筮數的組合,其形狀由中國傳統竹簡書寫方式轉化而來。
十三、術算第四
     《周易》是由卦爻辭、易傳文字系統和陰陽爻組成的卦畫等符號系統組成。
     卦爻辭是判斷吉兇悔吝的斷詞,易傳是解釋易之含義的說明,這些都好理解。但是陰陽爻、河圖、洛書以及八卦符號系統的形成就頗費周章了。
     我們現在看到最早的陰陽爻卦畫是現藏上海博物館的戰國楚簡《周易》,計有58簡,涉及《蒙》、《需》、《訟》、《既濟》、《未濟》等34卦,共1806字。它的卦畫與帛書《周易》相類,即陽爻由一、陰爻由”八“形組成。李學勤先生認為是由于竹簡寬度對書寫所造成的限度而造成的,無論是上博簡、帛書《周易》和阜陽漢簡的“八”、還是秦簡《歸藏》的“Λ”,我們都可以看作是通行本陰爻(- -)的變通寫法。而且上述材料均具備數字式“爻題”,即“九六”之稱。也就是說至少在戰國中期,《周易》已經具備了完整的符號系統。那他們是如何轉化而來的呢?隨著甲骨金文以及竹簡數字卦的破解,這個問題變得明晰起來。
     宋代《宣和博古圖》著錄的“南宮中鼎一”銘文:

    銘文最后兩組數字釋為七八六六六六,八七六六六六。按照張政烺的“奇數為陽、偶數為陰”的原則,釋中鼎銘文末尾的兩個數字卦為剝卦和比卦,現已被學術界普遍接受,李學勤更認為是剝之比。而在竹簡中,類似的本卦和之卦往往是并排寫就,如:包山楚簡筮卦書寫文:

    總之,類似的數字卦還有很多,本節不再贅述。只是想說在《易》之二元對立的陰陽爻卦畫出現之前,中國長期存在著以筮數組合來表示八卦或64卦的階段。其揲筮之法也不盡相同,一、五、六、七、八、九都有出現。且雜用三《易》進行筮占,從《左》、《國》記錄的筮占實例來看,這種情況在孔子之時仍然存在,而周易的陰陽爻卦畫符號系統的真正成熟大概在戰國的中早期,或更晚。
    而后期卦畫的形態的形成,是和中國人的書寫材料和書寫習慣分不開的。從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人們的計數和演算工具是竹棍,而書寫的最主要的材料是竹簡,根據文獻記載和出土實物,竹簡的古代竹簡的寬度多在0.6-0.8cm范圍里,在這一狹窄的范圍里,還采用由上向下書寫,這就不難理解數字卦中沒有2、3、4三個數字了,因為容易混淆,所以一律以1表示。另外這樣豎寫習慣與橫排的數位就發生不可解決的矛盾,所以就采用算籌來操作,文字來敘述演算過程和結果的方法,而沒有發明西方式的數學符號系統。所以,我們說易經的數學是代數學, 李約瑟稱之為“修辭的”和“位置的”代數學 。而這種簡單的代數學要描述如此復雜的世界,就只好求助于對“象”的闡釋和引申。其中更飽含著天生地成的神秘力量的作用。
十四、術算第五
      周易本于筮占,以數告人,可易數的背后包含著種種易象和玄思。
 先說說 “一”           
       中國哲學意義上“一”始于老子。老子說:
      “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上篇)     
      “ 道盅而用之久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 同上)
       “無,名萬物之始也。有,名萬物之母也。”
      “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于無。”( 下篇)
      “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負陰而抱陽,盅氣以為和。”( 下篇)。
      老子說獨立于天地之外的是“道”,或曰“太”(大),它先于天地和上帝而在,為有無之根據,“道生一”者,即從無中生出“有”一。一者,為有形也,渾然未分的統一體;二者,天地也;三者,陰陽和盅氣;由陰陽相反相生,激蕩平衡而化成萬物,    
      到莊子時,發展老子的學說,出現了“太一”的說法。
     “《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 (《莊子·天下》
     “ 至大無外,謂之大一。”( 《莊子天下引》)          
     “ 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莊子.天下引》
     “ 天與地卑,山與澤平。”( 《莊子天下引》)
      這里的太一,為太與一,即道生一。
      到戰國末期以后,“太一”已經合二為一,變成“道”的另一種叫法了,或簡稱“一”。
     “道也者,至精也,不可為形,不可為名,疆為之謂之太一”(《呂氏春秋.大樂》)
     “一也者,萬物之本也,無敵之道也”(《淮南子.詮言》
     “ 無狀無象,無聲無響,故能無所不得,無所不住。??無形無名者,萬物之宗也。”(王弼 老子十四章注)
     “ 萬物萬形, 其歸一也; 何由致一? 由于無也。由無乃一,一可謂無。”(王弼 老子四十二章注)
     總之我們可以通過“道”的含義的演變,看出“道”是即宇宙之“本根”,為始,為元,為所從出,為太初,為一化之所待,為統攝萬有者。
     “道”不生或無待;“道”不化或常住;“道”不偏或無滯;“道”無形或形而上。(張岱年語)
     而“太一”或“一”就是這個萬物之宗。
     再看看《易經》的情況,《周易.系辭》中說:
    “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太極:
鄭康成釋太極云“: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文選注引)
虞翻云“:太極,太一也。”
朱熹云:“ 太極者,象數未形之全體也。”
清李恕谷云:“ 易變也,然必有不變者而變者以生。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極也,不變者也。有太極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為二,有奇有偶也。是有太極,乃生兩儀,儀,匹也,一陰一陽相匹也。”     
     關于這個太極為何物,從漢代一直爭吵到清代,漢儒認為是宇宙生成之序,太一也。朱熹以為是言畫卦之序,清李恕谷以為是言揲著之用,
     《易經》真是不說還清楚,越說越糊涂。不過有一點是明白的,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到老子才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老子是中國宇宙論的創始者。孔孟和墨子只言“天”,老子卻在天地之外,看到了“道”的存在,名曰大。天在道之次,而以道為法。老子打破了中國傳統思維中的“天”為最高主宰的觀念,由此成為后世陰陽五行以及易傳學說的濫觴。 
十五、術算第六
    說說“二、三、四”

    我們再看這張圖,甲骨文和金文中的一到四,都為積畫而成,按照數字產生的“手指原理”,我們可以理解為手指數之象形,但這里有一個問題,就是原始先民們對于這四個“數”的構成均為“一”之累加,說明其對數量的抽象概念已經形成,應該是人類智力和文明較為發展的階段了。這里數純粹是計量之“數”。
    《周易.系辭》中說:“古者包犠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是故《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無有遠近幽深,遂知來物。非天下之至精,其孰能與于此。參伍以變,錯綜其數。通其變,遂成天下之文;極其數,遂定天下之象。非天下之至變,其孰能與于此。”
    通過上面的引文,我們知道《易傳》的作者向我們傳達這樣的信息,八卦是“近取諸身,遠取諸物”而來,其本身就是象,物像之象。而筮占本身是 “筮以數告”。那么這個“數告”是商周的筮數嗎?是漢儒的象數嗎?回答起來不是那么簡單,簡單的說,最初的數,起碼三以上的數,都是象,只不過是在人們有了數量的概念后,借來表示數罷了,想通了這一點,我們會對八卦的起源和象數本身有一個全新的認識。
看看金文里“四”

    《說文》中說:陰數也。象四分之形。凡四之屬皆從四。。段注:囗,象四方也。
    人類文化學專家考察許多原始部落后,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這些部落的人對于事物的數量只有一、二和多的概念,比如在澳洲和南美的土人就是這樣。這并不是說人們就不計算三以上的數,只是他們還不具備對三以上數的抽象概括能力。漢語中往往用“三”來泛指多數的用法,可以看作是這種上古習慣的殘留。但在甲骨文中四被寫成“ 亖”,說明商人的文明早已超越了原始階段,十進制的天干和十二進制的地支的存在,就是明證,換句話說,殷人不但會數數,而且還抽象的概括出表示“ 數”的符號。《系辭傳》說“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所以我們看周易古經和易傳,除了要學習作為文明高度發展的最終結果和其所包含的哲理,更應該研究文明發展脈絡,只有知道我們從哪里來,才會明白我們要到哪里去。
      周人的文明遠不及商人,這已經成為學界的共識,所以我們才金文中常常見到“四”原始形態。“四”字發明之初,并不具備數字“4”的涵義,它只是原始初民表達方位的一種神秘符號,或者說是對四方的一種形象化的表示。
    關于原始初民對方位認識的發展歷程,可參見我的論四方的帖子,在此不再贅述。可以說 “四”的產生來源于平面的四方空間的基本認識,而隨著人類邏輯思維的發展,逐漸從空間之象“四”中,抽象概括出純數字意義的“四”,所以說數字“四”天生就具有象的基本因素,而表現的結果卻是一個數,因此,《系辭傳》說:“八卦成列,象在其中矣”;“象也者,像也。”“八卦以象告”。
    八卦的產生,決不是建立在數的計算的基礎上,而是來自原始初民對宇宙的形象化的理解和描繪,而表達的工具就是那些充滿神秘意義的象的符號,這些符號經過抽象而演變成數字,而這些數字表達仍然是宇宙間的基本物質。
十六、術算第七 
    古今人物論《易》,說的最精彩的,叫我看可算是劉勰了,他在《文心雕龍》中說: 
    “人文之元,肇自太極,幽贊神明,《易》象惟先。庖犠畫其始,仲尼翼其終。而《乾》、《坤》兩位,獨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圖》孕八卦,《洛書》韞乎九疇,玉版金鏤之實,丹文綠牒之華,誰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文之為德也大矣,與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雜,方圓體分,日月疊璧,以垂麗天之象;山川煥綺,以鋪理地之形:此蓋道之文也。仰觀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兩儀既生矣。惟人參之,性靈所鍾,是謂三才。為五行之秀,實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劉勰的這段話,精彩的表達了中國人傳統的思維特點,就是中國人從來沒有產生唯中心論,而是在天人合一,萬物交感思維的大前提下,天、地、人三才并列,其認識世界的順序為:象物為先,類比分陳,方圓體分,高卑定位,參以五行,言立文明,這就是天地之心,這就是自然之道,這就是神數易理。而方圓體分,高卑定位,在“五、六、七”這三個數的發展演變中,體現的最充分,先說“七” 。 
    在西方,一個星期是七天,其說來自上帝創世的神話,《舊約.創世紀》中說: 
    這樣,天地和天地間的一切點綴都完成了。到第七天天主造物的工程已完成,就在第七天休息,停止了所作的一切工程。天主降福了第七天,定為圣日,因為這一天,天主停止了他所行的一切創造工作。 
   在中國,也有一種七日的創世神話,據《北史·魏收傳》,晉朝議郎董勛《答問禮俗》云:
   “正月一日為雞,二日為狗,三日為豬,四日為羊,五日為牛,六日為馬,七日為人。” 
    在《易經.復卦》中說:“反復其道,七日來復” 
    在《莊子.應帝王》有一段渾沌初開的傳說: 
    南海之帝為儵,北海之帝為忽,中央之帝為渾沌。儵與忽時相與遇于渾沌之地,渾沌待之甚善。儵與忽謀報渾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竅以視聽食息,此獨無有,嘗試鑿之。”日鑿一竅,七日而渾沌死。 
    從上面的引文可以看出,東西方早期的人類不約而同的將“七”作為宇宙的生成周期數,這種現象不是偶然的。數字“七”做為循環往復的周期數還有很多,比如諾亞方舟的洪水7日退去,漢族人的“祭七”等。 
而物象與方位的對應關系,在《易傳》產生之前,在《墨子.迎敵祠》中就有體現: 
    敵以東方來,迎之東壇,壇高八尺,堂密八。年八十者八人,主祭青旗。青神長八尺者八,弩八,八發而止。將服必青,其牲以雞。 
    敵以南方來,迎之南壇,壇高七尺,堂密七。年七十者七人,主祭赤旗。赤神長七尺者七,弩七,七發而止。將服必赤,其牲以狗。 
    敵以西方來,迎之西壇,壇高九尺,堂密九。年九十者九人,主祭白旗。素神長九尺者九,弩九,九發而止。將服必白,其牲以羊。 
    敵以北方來,迎之北壇,壇高六尺,堂密六。年六十者六人,主祭黑旗。黑神長六尺者六,弩六,六發而止。將服必黑,其牲以彘。 
   從外宅諸名大祠,靈巫或禱焉,給禱牲。 
    《墨子》中記錄的是一種古老的祭祀儀式,東南西北分別用雞、狗、羊、豬來對應。《易傳》又有乾為上為馬,坤在下為牛,人在其中的說法。如果我們按照中國古代物象與方位對應關系和宇宙創世紀生成順序來加以分析: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七   
       雞   狗   豬   羊   牛   馬   人 
       東   南   北   西   下   上   中  
     我們可以看到“五、六、七”三個數所包含神秘意義: 
     東、西、南、北、中為五方; 
     東、西、南、北、上、下為天地六合; 
     東、西、南、北、上、下、中為三維度的立體宇宙空間,而用數字“七”來總括,于是“七”就變成循環往復之數,宇宙之常數。 
   中國的傳統文化思維就是一個這樣空間與時間交織、物象與數理互參、自然與人文合一的發展模式,而到《周易》成書集其大成。所謂“《易》之為書也,廣大悉備。”是也。
十七、術算第八
     中國傳統文化在史前時代,是象征性的時代,以其直觀,意會方式來觀照萬物,以類比物象推理的思維方式來描述世界,以天人合一、物我交感的觀念來探尋宇宙。幾千來來,中華文明一脈相承,人與世界的關系,并沒有像西方一樣截然分成自然與人文兩部分,中國的“人我”,即具有人類學的概念,又具有宇宙論的涵義,從而形成了獨特的中國哲學觀。
    我們發現中國人描述世界是按照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的順序進行的:
一:太極、太一、太素、太初、太常、道、一。總之是指宇宙的本根。于人則為:天子、首。
二:兩儀、天地、日月、晝夜、陰陽。分一為二的對立而又互相交感變化的兩方面。于人則為:男女、父母、社稷。
三:天、地、人三才;日、月、星三光;于人則為:三皇、三王、三公、三綱、三正、三微、三教、三從、三軍、三老、三牲、三考、三諫、三謝、三推、三削、卜不過三、三歲一閏、三年有成、災三日哭、三年之喪。
四:四時、四方、四象。于人則為:四岳、四佾、四夷、四諍、四稱、四肢。
五:五方、五岳、五谷、五聲、五色、五味、五行。于人則為:五帝、五霸、五爵、五瑞、五狄、五服、五常、五祀、五臟、五性、五刑、五更、五推、五經、五歲巡狩。
六:六合、六律。于人則為:六紀、六藝、六師、六佾、六腑、六情、六矢。
七:七者,天地四時人之始也。七正。于人則為:七命、七發、做七、七廟、七推、七竅、七十致政、天子七日而殯。
八:八方、八極、八荒、八風、八音、八卦。于人則為:八佾、八窗。
九:九州。于人則為:九卿、九室、九賜、九流、九族。
十八、術算第九
    《周易》作為一部我國古老的占筮用書,從它誕生的那一天起,就與術算密不可分,我們在考察了數字本身的前世今生之后,我們拋開易象和哲理,再來《周易》的演算之法。
 
    《系辭傳》中說:“是故《易》有大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這是周易演算之法的總綱,前面我們說過,由于中國人的思維特點和書寫材料的局限,中國的數理演算都是這樣用描述性的語言,隱晦的方式來表達,而不象西方那樣有專門的數學符號和公式。這就給現在的人們帶來無窮無盡的煩惱。其實在當時,人們光看《周易》之書也看不懂,中國古代的書籍都是提示性的,要想真正鬧通鬧懂,就得拜師學藝,所以中國人才特別講究傳承和師法,許多不傳之密,都是在師徒傳授時,采用口耳相授的方式,代代流傳,正因為這樣人們才常說得了師傅的真傳,正因為這樣,中國才有那么多絕學。用現代數學的思維來看這句話,由1——2——4——8的演算,這就是數學中的排列問題,其算式為:
                           大極生兩儀:1×2=2;
                           兩儀生四象:2×2=4; 
                           四象生八卦:(2×2)×2=8
    在八卦的演算之中,只要陰、陽兩爻一經確定,陰、陽爻的二次組合方式數必定為4,即陽陽、陰陰、陽陰、陰陽,不會是3或5。同理,三次組合數必為8,不會是7或9。同理64卦也是如此。
    爻稱“九、六”如果我們將陽爻=9,陰爻=6,來看八卦:

      經過計算,八卦之數兩兩相對,其和均為45,與洛書之數暗合。用100減去45,就是河圖之數55,又為天地之數,又與“陽卦奇,陰卦耦”的說法正合符節。如果為64卦之重卦,兩兩相偶。其數均為90,則八正卦的數之和為360,又與周天數相合。系辭里又說:“《乾》之策二百一十有六,《坤》之策百四十有四,凡三百六十,當期之日。二篇之策,萬有一千五百二十,當萬物之數也。”按四營算起來就是:
              《乾》之策:54×4=216;
              《坤》之策:36×4=144;
                64卦總和=11520。
   大衍之數的“四營十八變”的算法,可按模為4的同余算法,其公式為:

    所以說周易的卦爻和重卦,包括大衍之法和“九、六”之數的選擇和確定,可看作古人一個精巧的數學建構,我們說這個建構肯定不是上天所賜,乃是古代術算的實用化的典范。至于它與天文歷法的切合,道理在于天文歷法也是人為的選擇和確定,并且在不斷的改變和發展,而在這個過程中,其算法也隨之產生、改變和發展,反過來又用在筮占,在上古,祭祀、天文歷法和卜筮本來就是三位一體,血脈相連,只不過在我們今人看來是如此的神秘和玄奧。
  術算就說到這,下面說說天文歷法。
十九、天文歷法第一
    

            說起天文歷法,離不開和我們最密切的三個天體——太陽、月球和地球。計算時間的三個基本單位,“年”指地球繞太陽公轉一周,“月”指月亮繞地球公轉一周,“日”指地球自轉一周。說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并不簡單。

            章鴻釗在《中國古歷析疑》中說到“考我國之天文學實以‘定月建’與‘求日至’兩大法為其始基”。古周歷以冬至為一歲之始,朔旦為一月之始,夜半為一日之始。冬至日的觀測和確定是我國古代歷法的一個極其關鍵的內容,只有準確的測定冬至時刻,歷法才能比較準確,才能準確的預報季節。我國保留下來最早的冬至時刻的觀測記錄是在《左傳.》:

           僖公五年:“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公既視朔,遂登觀臺以望。而書,禮也。凡分、至、啟、閉,必書云物,為備故也。”

          昭公二十年:“二十年春,王二月,已丑,日南至”。

           這里記載了魯僖公親自登臺參與冬至日的天文測量的情況。第一句“五年春,王正月辛亥朔,日南至”, 包含古歷法的諸多基本概念。

          五年:魯僖公五年即周惠王二十二年,公元前655年。古代史籍的紀年,序數與干支并用,而紀日就只用干支。

          春:我國古代歷法將一年分為四時,現在叫四季,每季三個月,有閏之季四個月。正月、二月、三月為春。

         正月:是一年中的第一個月,為歲首。古歷法中以北斗星的斗柄指向黃道附近的十二辰位置確定歲首,稱為月建。《周歷》正月建子,《夏歷》正月建寅,《顓頊歷》正月建亥,我們現在用的農歷為漢武帝時采用的夏歷,《周歷》的正月為夏歷的十一月,秦始皇到漢武帝使用的《顓頊歷》的正月相當于《夏歷》十月,所以杜預注:“周正月,今十一月,冬至之日,日南極”。 我們在閱讀先秦古籍時,遇到月份,必須先弄清月建,才能確定具體時間。因為先秦古籍所據以紀時的歷法并不一致。比如《春秋》和《孟子》多用周歷,《楚辭》和《呂氏春秋》用夏歷。《詩經》要看具體詩篇,例如《小雅·四月》用夏歷,《豳風·七月》就是夏歷和周歷并用,凡言“七月”指夏歷,“一之日”等處指周歷。

           朔:從天文學上講,它有一個確定的時刻,也就是月亮黃經和太陽黃經相同的那一瞬間。凡月與日同經度不同緯度則為合朔,同經度又同緯度即為日蝕。所以古代歷法中的“朔”,是陰歷每月初一日,稱“朔日”,意思是日月合朔將發生在初一這天,這天月亮運行到了太陽與地球中間,而這三個天體位于一條直線。

           日南至:即冬至,冬至這一天是一年中日在南天最低位置的一天,日影最長。而相鄰兩個冬至的時間間隔,我國古代叫“歲實”。古代天文測量技術處于草創時期,太陽、地球、月亮運行的周期完全靠目測,目測歲實的最簡便的方法是以圭尺測冬天日影最長的一點為起點,經過一個周期再回到這一點的長度,就是目測的歲實。近代天文學中,定義為一回歸年,又稱為太陽年,即從地球上看,以太陽繞天球的黃道一周的時間,即太陽中心從春分點到春分點所經歷的時間。

1回歸年 = 365.24219879日≈365日5小時48分45.5秒。

          而我們從左傳這兩次日南至之間間隔可以計算出古四分歷法的歲實,即魯僖公五年即公元前655年,魯昭公二十年即公元前522年。共間隔133年,辛亥和己丑之間有38日,時間間隔為:

809×60+38=48578日


         故當時歷法中的“歲實”(回歸年長度)為:

48578/133=365.24812日,約為365又1/4天。

        所以春秋時期的《古四分歷》歲實=365.25日。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十朋之龜弗克違——詳解《周易》天文歷法密碼
張遠山《伏羲之道》書摘6:上古圖像歷,中古卜人運
《巽》卦解讀與黃帝“迎日推筴”
解讀49革卦
論《周易》和古天文學之四象
易經探源——甲骨中占卜和易經的聯系與區別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威市| 滦平县| 萍乡市| 唐海县| 安多县| 息烽县| 财经| 镶黄旗| 屏边| 习水县| 嵩明县| 乌兰察布市| 遵化市| 丹巴县| 赤壁市| 桦南县| 东乡族自治县| 施甸县| 三门县| 合山市| 渑池县| 乌拉特中旗| 彰化县| 沙坪坝区| 大丰市| 惠东县| 横山县| 阜南县| 中江县| 左贡县| 贵阳市| 昭平县| 曲沃县| 云霄县| 武穴市| 双峰县| 丘北县| 乌鲁木齐市| 娄烦县| 西乌| 隆化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