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2012年《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第三款確立了我國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第三人撤銷之訴中“未參加原訴的第三人”的適格原告,既包括有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也包括無獨立請求權的第三人。基于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范圍有很大不確定性,如何正確界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是審判實踐中最難把握的問題。本文通過剖析3件第三人撤銷之訴典型案件,就此談幾點認識。
關鍵詞 第三人撤銷之訴 司法認定 獨立請求權
作者簡介:蘇詩楠,西北政法大學經濟法學院學生。
中圖分類號:D925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6.10.347
一、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典型案件
案例1:王某2011年向張某借款80萬元,以王某BD號房屋抵押,但未辦理抵押登記。王某2012年4月向李某借款50萬元,并于同年11月向李某書面承諾,愿將BD號房屋過戶給李某抵債。李某隨即訴至甲區法院,要求王某還款。訴訟中雙方達成協議:一、王某于一定期限內歸還李某借款50萬元;二、如不能償還該借款,王某將BD號房屋過戶到李某名下歸李某所有。甲區法院據此作出(2013)甲民初字第95號民事調解書。2013年7月,張某以王某、李某為共同被告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請求撤銷(2013)甲民初字第95號民事調解書,理由是:王某與李某虛構借款關系虛假訴訟騙取法院調解書,侵害了張某合法權益。甲區法院以(2013)甲民初字第219號民事判決,駁回張某訴訟請求。張某不服上訴至A市中院。A市中院以現有證據不足以證明王某與李某具有債權債務關系、李某與王某的借款糾紛可另案處理等為由,做出(2013)A民終字第3號民事判決:撤銷(2013)甲民初字第219號民事判決以及(2013)甲民初字第95號民事調解書。李某隨即以張某不符合《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第三人身份要件、二審判決對張某第三人資格認定錯誤等為由,向A市中院申請再審,請求撤銷二審判決,駁回張某訴訟請求。A市中院再審認定,張某符合《民事訴訟法》第56條規定的第三人身份。張某主張李某與王某惡意串通虛假訴訟沒有事實依據。遂判決:撤銷(2013)A民終字第3號民事判決、(2013)甲民初字第219號民事判決及(2013)甲民初字第95號民事調解書第二項。
分析這個涉及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案件,有三個問題值得注意:
其一,受訴法院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資格的審查標準明顯不同。案例1,法院認定對前訴當事人爭議標的物主張享有債權的張某屬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案例2,一審法院認定甲不具備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二審法院則認為甲屬于適格原告。案例3,一、二審法院則認定A和B均不具有對前訴民事調解書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訴訟主體資格。
其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案件的起訴人,均以其對前訴案件判決、調解書中爭議標的物享有債權為由提起撤銷訴訟。
其三,受訴法院審查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是否適格時,多數在“法律上的利害關系人”上采取相對寬泛的審查標準。亦即先承認該第三人具有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請求權。
下面就這三個問題做一分析。
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的一般要件
解析“新《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規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可歸納為四個要參加到法院正在審理案件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與有資格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分別屬于不同訴訟程序,但在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適格要件的界定上,“新《民事訴訟法》”似乎并未作出清晰地差異性規定。但是如何理解“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正確理解判斷“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是審查判斷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是否適格的焦點和難點。審判實踐中,對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判斷深受案件調查進程的影響,“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判斷標準大都以“牽連關系”、“直接或間接地牽連關系”等概括,具有較大模糊性、且分歧較大。對此,可以從對最高法院權威解讀中獲取對這一判斷標準的法律認知。
(一)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原告適格的界定原則
最高法院在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適格原告的界定原則上,堅持從嚴把握“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的標準。
比如,最高法院副院長江必新主編的《“新民訴法”導讀》認為最高法院常務副院長沈德詠主編的《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訴訟法司法解釋的理解與適用》(簡稱:《民訴法司法解釋理解適用》)中的傾向性觀點是:第三人參加訴訟制度是為了一次性解決糾紛、提高訴訟效率和保證裁判之間的一致性;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是為了保護因客觀原因未參加前訴訟程序而受到生效裁判損害的第三人的程序權利和實體權利,因此,對于第三人參加訴訟,第三人只要符合《民事訴訟法》五十六條第一、二款規定條件,均可以作為適格第三人參加訴訟,在其范圍上不宜做限制;而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情形,因針對生效裁判提起撤銷之請求,在適格范圍上應予嚴格限制。
(二)認定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適格的寬嚴標準
最高法院在此問題上的態度似乎并不一致,但總體亦傾向于從嚴標準。
從司法解釋看,《經濟審判若干規定》第9條至第11條針對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標準作出解釋,主要涉及四類不能追加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的情形:其一,與訴訟標的無直接牽連和不負有返還或者賠償等義務;其二,與原、被告有約定仲裁或管轄或專屬管轄案件的一方當事人;其三,產品質量糾紛案件;其四,權利義務清償者。根據該解釋,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適格原告的實質條件是:其一,對當事人雙方的訴訟標的沒有獨立請求權;其二,與當事人雙方糾紛案件處理結果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
《民訴法司法解釋理解適用》的傾向觀點是:第三人撤銷之訴在適格原告范圍上應當予以嚴格限制。理由是:從程序功能來看,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條件相對寬松,只要與案件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即可以參加訴訟。但第三人撤銷之訴是一種事后的救濟程序,啟動訴訟條件非常嚴格,除與案件有利害關系以外,還必須具備生效裁判錯誤且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實體性要件。對于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主體資格和范圍,在“與裁判有法律上的利害關系”判斷上,要比第三人參加訴訟的標準更高,必須結合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實體要件,同時具備時才是適格的第三人撤銷之訴原告主體。
(三)“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理解適用小結
分析比較最高法院和學術界的認定標準,學術界一定程度忽視了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可能反向惡意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破壞法院生效裁判既判力和穩定性問題。在理解“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上,宜堅持最高法院的傾向性意見,注意把握三個要點:
1.在保護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利益與維護生效裁判既判力之間堅持衡平保障理念。
2.“案件處理結果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應當具備生效裁判錯誤且損害其民事權益的實體性要件。“同他有法律上利害關系”是直接的權利義務關系,是受原審生效裁判既判力約束的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
3.特別注意防范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惡意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制度,破壞原審案件生效裁判的穩定性和既判力。
三、如何界定侵害債權案件受害人提起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撤銷之訴的適格原告
(一)侵害債權案件受害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具有必要性
有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訴訟主體資格問題實踐中爭議較少,很大程度上基于該第三人對當事人之間訴訟標的的全部或者一部分享有獨立的實體請求權——比如物上請求權等;而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提起撤銷之訴的基礎性權利是對當事人之間訴訟標的享有物上請求權以外的債權請求權等權利。最高法院編寫的《新民訴法適用解答》中,專門將當事人惡意串通、逃避債務列為第三人撤銷之訴所要處理的類型。2012年修訂民事訴訟法時,立法者也希望通過設立第三人撤銷之訴,對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案外被侵害人提供救濟渠道。前文所舉的案例中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均以主張其與對原審判決、調解書的爭議標的物享有債權為由。
然而僅就《民事訴訟法》第五十六條文義來講,的確看不到對一般債權人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可能。姑且不論債權人在原審中能否成為第三人,根據《侵權責任法》第二條之規定,債權首先就不是侵權責任法保護的民事權益。據此,最高法院權威意見認為,“對于普通債權,原則上不適用第三人撤銷之訴。”
但另一方面,債務人以其全部財產對其債務進行擔保,如果債務人與他人制造虛假訴訟轉移財產或者增設債務,債權人責任財產的總量以及分配到每個債權人名下的份額就會減少。從這個角度看,對于惡意訴訟侵害債權人利益行為,確有從法律上加以規制的必要。《“新民訴法”導讀》也主張:“第三人撤銷之訴的撤銷事由主要有以下幾類:(1)當事人惡意串通進行訴訟,損害了其民事權益;……。”
(二)侵害債權案件的受害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可行性
可以從實體法解決侵害債權案件的受害人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問題。具體思路是:以現行實體法為準,只將現行民法明確保護的那些債權人納入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范圍。對于民法沒有專門規定的一般債權人,則不賦予其第三人撤銷之訴的原告資格。民法上有幾個法條可以援引:
1.《民法通則》第58條第4款、第7款,“惡意串通,損害國家、集體或者第三人利益的”民事行為以及“以合法形式掩蓋非法目的的”民事行為無效。
2.《合同法》第74條,“因債務人放棄到期債權或者無償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的,債權人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債務人以明顯不合理的低價轉讓財產,對債權人造成損害,并且受讓人知道該情形的,債權人也可以請求人民法院撤銷債務人的行為。”根據這幾個法條,債權人在相關法律要件成立時,分別享有確認民事行為無效、確認合同無效和撤銷債務人轉讓財產行為的實體權利。如果債務人通過虛假訴訟、惡意訴訟的手段實施相關行為并且獲得了生效法律文書,則可以認為該生效法律文書損害了債權人依據上述法條應當享有的民事權益。因此,此類債權人就因“案件處理結果影響到其利益”而成為原審無獨立請求權第三人,從而獲得就原審生效裁判提起第三人撤銷之訴的資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