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凝媽悟語
當孩子想跟別的小朋友玩,卻遭到拒絕“你走開,我不跟你玩”,現場很尷尬,是賴著不走,還是另尋他方,家長的回應方式非常重要。處理不好,一方面影響孩子的情緒狀態,一方面影響未來的社交。
二寶很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只要有人和他玩,他都會熱情招待,從來不會拒絕別人,但是有時候會遭到別人拒絕,他會非常沮喪。
有一次二寶和爺爺奶奶出去玩,聽著在門口換鞋的時候很高興,但是進門見到媽媽,就嗚嗚大哭起來。問他怎么了,他說“沒人跟我一起玩!”
奶奶解釋說:剛才和波波玩得很高興啊!
是這樣,出門的時候,看到西西,想和西西玩。但是西西在和一個小姑娘玩炒菜,西西就推著二寶的后背說“你走,你走,我不和你玩”。二寶還不知趣,想繼續在那里玩。
小男孩和小女孩根本玩不到一起去,我們就拉著二寶走了。三個孩子在一起,總有一個多著的,要是西西一個人在,就和二寶玩得很好。
我們又換了個地方找到波波,玩得可好了,一會兒又來了好多孩子。西西不跟我們玩,有的是玩伴。
但是,孩子后來玩得很好,為什么還對最開始發生的事情耿耿于懷呢?這說明前面處理不好,后面即使玩得開心,孩子也難以釋懷!
當孩子想跟別人玩,而遭到不分青紅皂白地拒絕時,心里肯定特別不舒服,“我好傷心,我好難過,我想哭”。
孩子還會認為,“他們不喜歡我!”,“是我哪里做錯了嗎?”“我以后還有機會和他們一起玩嗎?”孩子在內心深處會有這樣的自責和疑惑,這些是大人看不到而忽視的一面。
而我們卻只是讓孩子離開,只關注行為,而沒有關注孩子的情緒,孩子的情緒就一直在那里,自己無法擺脫。后面玩得再開心,也難以抵消最初的負面情緒。
當孩子看到媽媽時,還是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展現出來,想從媽媽這里得到一個更合理的答案,給他安撫后,他的情緒得到認可和釋放,才打開心結。
所以當孩子被拒絕時,我們首先應該處理情緒,之后才是行為,不能本末倒置。
我抱著他安撫了好久,告訴他再遇到這樣的問題該怎么思考、怎么解決,二寶就釋然了。
之后還遇到過很幾次被拒絕的情形,二寶都能夠坦然面對,不管和哪個小朋友一起玩,他都會感到很開心。
發現有很多小朋友都有和二寶一樣的遭遇,大家在處理的時候很為難。在這里為大家總結了三個步驟,如果這樣回應孩子,孩子心情愉快,也有能力交到更多好朋友。
當孩子被拒絕的時候,我們可能本身也會感到尷尬,當時的臉色就不好看,恨不能趕緊幫助孩子,或者拖著孩子就走,跟孩子說話的語氣中都帶著憤憤不平。
這種不愉快的情緒,很顯然會傳遞給孩子,讓孩子感到更不舒服,實際上會給孩子造成第二重心理傷害,好像自己犯了很大錯誤一樣。
所以,我們首先要調整好自己的情緒,保持鎮定,和顏悅色地和孩子說話,像平時帶孩子出去玩一樣,輕輕地拉著孩子的手離開,讓孩子感覺和出門的時候沒什么不同。
調整好情緒以后,我們就跟孩子說“我知道你有些難過,但這不是你的錯,小朋友只是暫時不和你一起玩,等下次有機會,你們還會繼續玩。”不要說“你不跟我們玩,有的是玩伴”,這樣就把朋友推到對立面,影響孩子的交友態度。
簡單又正確的一句話,卻包含著幾層意思。讓孩子的情緒得到認可,并讓孩子改變不正確的認知,開心地接納自己。同時,讓孩子學會用成長型思維看待問題。
小朋友之前和自己玩,突然不想一起玩,這不是自己能控制的,不如先做一些自己能控制的事情,等下次再和小朋友玩。事實證明,孩子們還是好朋友,有機會一起玩的時候也特別開心。
孩子的情緒安撫好,釋懷了,就采取行動,尋找新的玩伴,重啟另一份開心。
讓孩子告訴小朋友“好的,我先找別人玩去”,然后轉身就走。沒有必要去討好別人,非要和他玩不行,越是討好別人、求著別人,越顯得卑微,越是讓人看不起,很容易受欺負。
這樣不卑不亢,顯得蠻不在乎,反倒澆滅對方的囂張氣焰,讓對方從心理上敗下陣來。
找到另一個朋友開心地玩,說不定,這個前面的小朋友還會上來湊堆。在現實中,這種情形確實非常常見,你玩得越開心,越容易聚人氣。
寫在最后:這樣三步操作下來,孩子的情緒得到安撫,認知得到改變,用積極的心態面對問題,尋找新的開心,就沒有遺留問題。不僅玩得愉快,在社交上也會更加游刃有余。
我是@凝媽悟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