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中醫的不傳之秘在于劑量
作者:董洪濤
這是選擇中醫館在公眾號發布的
第24267原創內容


近代名醫岳美中說了這樣一句話:“中藥不傳之秘在于用量上”。我的臨床體會是,岳老的這句話極有道理。

我的理解是:光是辨證還不夠,還需要選擇正確的藥味和正確的藥量,特別是劑量,對于療效的影響非常大。這即是臨床取效的“竅門”。

從臨床來觀察,同樣的藥方,若增加或減少某藥的劑量,其方的作用即完全不同。如果我們能重視藥物的劑量,在辨證的基礎上斟酌應用,往往會出奇制勝,甚至能“四兩拔千斤”。

以下試舉大量的例子來說明劑量的重要性。



其一,柴胡的用量輕重不同,其臨床效果各異。若將其用于和解少陽,治療寒熱往來時,藥量一般宜大,以15-40克為宜,少則乏效。

比如,我的老師黃煌教授創制一個退熱湯,其方即用:柴胡40克,黃芩15克,生甘草10克,連翹50克,以水1500毫升,煮沸后調小火再煎30分鐘,取湯藥約600毫升,每次服150毫升,每三小時服一次。燒退則止服。一般可速效。

若柴胡用于疏肝解郁時,只用中量即可,我常用6至15克,自覺療效非常滿意。

若取其升提中氣,必須配合大劑量的人參、生黃芪,此時柴胡的用量一般偏小,我常和3-6克,若量過大,則喧賓奪主,且亦會影響升提功效。

其二,傅青主用方往往藥量輕重別出心裁。重者過兩(清代一兩約等于37克),輕者數分(清代一分約等于0.37克)。這樣處方,則每味藥的劑量重點突出,取效自然迅速。

比如,傅氏的生化湯,其全方劑量即各有不同。全當歸八錢(清代一錢約等于3.7克),川芎三錢,桃仁十四枚,炮姜五分,炙甘草五分,用童便、黃酒各半煎服。

我自己臨床體會,若按傅氏的用量,則當歸30克,川芎12克,桃仁6克(打碎),炙甘草1.5克,炮姜1.5克,這樣療效最好。

今時不少醫生在臨床應用生化湯時,不重視各味中藥的劑量,而是平鋪直敘,藥量一律10克,這樣用藥肯定效果不佳。

氣肅而霜降,陰始凝也。霜降時節,陽氣斂降而欲閉藏。霜降養生,當以避寒防燥為要擇中醫特此推出寒露養生專區。點擊下方圖片進入頁面,了解更多養生知識。

再如傅氏的完帶湯治白帶,其藥物用量甚巧,白術、山藥各一兩,白芍五錢,人參、車前子、蒼術各三錢,甘草一錢,而陳皮、荊芥、柴胡只用五六分。這種重則一兩,輕不及錢,用量懸殊的藥方,正是傅青主寓補于散,寄消于升,動靜配合,相反相成的組方經驗。若不按傅氏的劑量,而改為各10克,則難收利濕止帶的功效。

我學習傅氏的經驗,我的收獲是,臨證治病時一定要立意突出,立藥用量當有所輕重,這樣才能使療效最大化。

其三,我自己臨床體會,在治療肝胃氣滯所導致的脘腹疼痛諸癥時,枳實與郁金合用,若能各重用至20克,療效會非常滿意。藥后患者往往會出現腹中鳴響,然后矢氣頻作,且脘腹疼痛亦有覆杯之效。這是氣機暢通的表現,自然可以收取立竿見影之效。

反之,若用藥劑量不到,比如,各用10克,或6克,則療效并不明顯,病人難以迅速改善疼痛癥狀。我的思考是,二藥重用時才有疏泄肝膽、下氣消痞之功。

也有學者認為,枳實作用病位多在脾胃,而郁金則病位在肝膽。若腸胃氣滯嚴重時,枳實劑量當大于郁金;若肝膽郁滯為主時,郁金用量則當大于枳實。比例大小,以三比二為宜。

但需要注意的是,枳實和郁金均屬香燥之品,不可過用。否則,有耗損氣血之弊端。尤其是枳實,若不辨證大劑量應用于虛證,最傷人正氣。曾有人報導,用枳實誤治氣虛腹脹,結果發生虛脫,可作借鑒。


進一步說,凡脈細乏力,舌光無苔者,二藥都不宜使用。倘若虛中挾實,非用不可時,則應采用小劑量應用,最好配入大隊補益氣陰方中,方保無虞。

其四,茯苓有利水滲濕之功,有學者臨床觀察到,若茯苓的用量在25克以下,則并無明顯的利尿作用。至少要達30克,才能產生利尿作用。并認為,茯苓用至100克時,其利尿作用最強。

有學者發現,大黃能治療肝炎。隨著大黃用藥量增加,肝炎患者各項指標的復常時間縮短。并認為大黃30克可作為常規劑量,而且建議用生大黃。

我的思考是,生大黃有瀉下作用,重用時最擅通便排濁。但生大黃畢竟性味苦寒,有傷損脾陽之弊端,所以一定要中病即止,不可過服。

其五,從臨床來觀察,中藥的劑量不同,其功效亦有所不同。以下試舉數例:

輕劑升麻升陽舉陷,中劑升麻發表透疹,重劑升麻清熱解毒。

中劑桑葉疏風清熱,清肝明目;重劑桑葉涼血止血。

中劑葛根發表解肌,升陽透疹;重劑葛根解熱生津,又治高血壓腦病、頸椎病。

輕劑黃芩止血安胎,重劑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輕劑黃連苦味健胃,重劑黃連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兼可降血糖。

其六,我們都知道,桂枝湯隨著桂枝與白芍劑量的不同,其功效即有所不同。

桂枝湯中桂枝與白芍等量,即是桂枝湯,其功效是調和營衛,解肌發表。若桂枝量加倍,就成了溫陽降逆的桂枝加桂湯,對陽虛氣逆或氣從少腹上沖心胸有良效。若白芍加倍,就變成既解表又和里的桂枝加芍藥湯,用于治療脾傷氣滯的腹滿時痛。

再如,同樣是大黃、枳實、厚樸這三味藥組成一個藥方。如果不管各自的劑量,又如何區分是小承氣湯,還是厚樸三物湯,或是厚樸大黃湯呢?否則,又如何靈活應用此三味藥的攻下、除滿或開胸泄飲的主治呢?!

其七,有些藥味需要重用才有良效。

比如,當代國醫大師鄧鐵濤用250克生黃芪治療重癥肌無力,傳為佳話;京城名醫汪承柏用300克赤芍治療重癥瘀阻黃疸;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治小兒病同成人藥量,屢屢顯效。

再如,當代大醫仝小林教授在臨床工作中發現,治療糖尿病酮癥酸中毒時,黃連每日30克的常規劑量,根本是“泥牛入海”。他創新性地加大黃連的用藥,有的甚至加大到每日120克,則可迅速降低血糖,改善癥狀。


又如,當代大醫李可創制破格救心湯,其重用制附片至100克以上,卻能挽救無數人的心衰;李可治療氣虛重證,往往首診即用生黃芪500克,讓人嘆為觀止。

且如,當代大醫裘沛然老先生曾治一赤白痢患者,在一系列治痢正規方失效的情況下,取用《石室秘錄》中的一個藥方:白芍三兩、當歸三兩,萊菔子一兩,枳殼、檳榔、甘草、車前子各三錢,沒想到僅僅兩劑便使日夜登廁近百次已至危殆的患者得以病除。

當代中醫的大劑量用藥經驗,都證明加大中藥用量有可能是提高中醫臨床療效的重大舉措。但我的思考是,中藥亦不胡亂加大劑量。我們在臨床要重用某味中藥時,一定要思考以下幾個問題:此味中藥的最佳劑量是多少?此味中藥若加大劑量安全嗎?加大劑量應用此味中藥會不會產生毒性?萬一中毒了怎么辦?

其八,一些古代的名方中某些藥味都有著固定的劑量比例,這樣才是最高效的,而且一般情況下我們是不可以隨便憑主觀臆想改動的。

比如,麻黃湯中麻黃與桂枝的用量應是三比二,枳術丸中的白術與積實的用量應是二比一,白虎湯中的石膏用量宜三倍于知母,當歸補血湯中的生黃芪用量宜五倍于當歸,麥門湯中的半夏用量應為麥冬的七分之一,一貫煎中的川楝子用量應為生地的五分之一左右……

如果不明了這些行之有效的劑量比例,而動輒使方中諸藥味劑量相平,這就會導致主次不分,甚或比例顛倒,喧賓奪主,雖方與證合,但其效難求。

另外,小青龍湯、補陽還五湯、六一散、左金丸、補中益氣湯、完帶湯、通關散等等,其中的藥味比例都非常重要。如果任意改變君臣佐使的用量比例,其療效將會大打折扣,有時甚至適得其反。

再以芍藥甘草湯為例,仲景所用的劑量是芍藥與甘草等量,而當代大醫劉渡舟則認為,芍藥甘草按2:1的用量療效會更高。

其九,1976年《新醫藥學》第8期報導,用清代大醫陳士鐸《辨證錄》散偏湯治療偏頭痛。其方是川芎30克,白芷1.5克,白芥子9克,白芍15克,甘草3克,柴胡3克,郁李仁3克,香附6克,水煎服,日一劑。其中川芎高達30克,是一般處方中的罕見用法。若將川芎減至常用量,則效果變差。比如,若減半為15克,則痛雖減而不止。這雖然不能排除其它配用藥的作用,但重用川芎提高效果是肯定的。

其十,有時重用某味藥可以起到畫龍點睛之功。比如,民國大醫張錫純曾重用白芍達180克,加阿膠,治愈屢用八正散無效之陰虛小便不利,積水甚劇,大便亦旬日不通。

湖北中醫學院朱曾柏教授曾治一婦人,不食,大便四日不解,脈滑,苔白膩,形體肥胖。朱師認為屬痰濕停于腸間,一劑二陳湯收功。方中半夏用量多達30克。

西苑醫院重用甘草15-30克,配在各個復方中分型治療胃及十二指腸潰瘍,療效甚為滿意。其中虛寒型以黃芪建中湯為主;寒熱挾雜型以甘草瀉心湯為主;胃熱型以一貫煎為主。而且研究者亦發現,若不重用甘草不僅效果欠佳,反而會增加水腫等副作用。

不少臨床報到稱,用甘麥大棗湯和炙甘草湯時,若能重用炙甘草,其效果倍增。

據1997年《中醫雜志》第9期報道導,浙江省紹興人民醫院在治療胃十二指腸球部潰瘍時,用五味消毒飲取得很好療效。其方法是:改佐藥蒲公英為君藥,用量高達60克,是原方的四倍。并認為加大劑量后的蒲公英清熱解毒是多方面的,既能增強機體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又加強了機體的整體防御能力,還促進了潰瘍的愈合。

我自己體會,治療久病或腫瘤晚期精氣神不足時,可用三仙湯,此時當重用仙鶴草,比如,可重用至100克至120克,療效更為滿意。

以上這些例子都說明,根據病情把握好藥物劑量,這是解決某些疑難重癥的重要途徑。

十一

《吳鞠通醫案》里記載了這樣一則醫案:清代陳頌帚先生治療一腫脹病人,用金匱麻黃附子甘草湯,處方為:麻黃八分,附子一錢,甘草一錢二分,無效。后邀請吳鞠通先生治之。吳鞠通認為辨證準確,是屬陽虛水停之證,用方用藥也精純不雜,但之所以無效,源于用量不足。吳氏改其處方劑量:麻黃二兩,附子一兩六錢,炙甘草一兩二錢,即取得滿意療效。

《名老中醫之路》中也有一案:重慶陳源生之母患巔頂劇痛,手足逆冷,胸口冷痛,時欲作嘔,鄧處于吳茱萸湯,不料藥后病增而吐劇。為此求教于其叔祖父陳濟普。陳濟普認為辨證無誤,方亦對證,之所以藥后無效,在于吳茱萸的用量過重,減其半,并加黃連五分以制之,一劑而安。

從此二案可以看見,處方正確還不夠,還需要劑量正確,否則,就可能無效,甚至會加重病情。



關于中藥劑量,我有如下幾點思考:

其一,我們臨床應用中藥時,一定要熟悉掌握每味中藥的最低有效量、最佳劑量、中毒劑量。一定要把安全性作為臨床應用中藥的第一要素,任何時候在加大中藥用量以提高臨床療效時,都不能以增加安全性風險為代價,更不可隨意加大劑量。

其二,中藥劑量該大則大,該小則小,但要用足劑量,至少要用到起效劑量,這也是臨床所必須的。

其三,在一定范圍內,隨著用藥劑量的增加,其療效也將有所增加,這在大量的臨床實踐中已獲證實。我的建議是,在保證安全的基礎上,必要時完全可以加大用藥劑量。

其四,我臨床應用中藥時,用量比較中正平和,既不追求大劑量,也不喜用太小的劑量。我自己的體會是,不管是用經方還是時方時,一定要深刻理解藥方的原意,同時掌握制方人的用藥劑量和配伍特點,這非常重要。若舍此而自己盲求,就容易失去原則性,更談不上靈活用藥了。

清代大醫吳鞠通明確指出:“方中所定分量宜多宜少,不過大概而已,尚須臨證者自行斟酌。蓋藥必中病而后可,病重藥輕,見病不愈,反生疑惑。若病輕藥重,傷及無辜,又系醫者之大戒。”我的體會是,臨床時既要掌握具體方子的具體劑量,又要活學活用;既要師法古人,又要觸類而旁通。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方劑藥效與劑量的關系
老中醫李可運用四逆湯的特點
李可應用附子的經驗
經方應用經驗談
關于經方藥物用量,你還在質疑嗎?
桂枝加芍藥湯組成配方,用法用量,功效與作用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无为县| 沙坪坝区| 石泉县| 扬州市| 巴塘县| 雅江县| 洛宁县| 正镶白旗| 固阳县| 仁寿县| 大宁县| 稻城县| 泾川县| 老河口市| 乌鲁木齐市| 阳泉市| 公主岭市| 楚雄市| 金华市| 揭东县| 翼城县| 四子王旗| 五大连池市| 武山县| 徐水县| 宜春市| 长寿区| 筠连县| 宜川县| 兴安盟| 四川省| 汨罗市| 梁河县| 左贡县| 哈巴河县| 北辰区| 万荣县| 阿荣旗| 若羌县| 陕西省| 南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