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由江蘇省政府辦公廳主辦的《江蘇歷代方志全書》新書發(fā)布會在江蘇省政府新聞發(fā)布廳舉行。
編纂《全書》530冊,展現(xiàn)江蘇在古籍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
整理出版方志古籍是一項規(guī)模宏大、意義重大的系統(tǒng)工程。“近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了《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這是指導新時代我國古籍工作的綱領性文件。剛剛完成出版的《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展現(xiàn)了江蘇在古籍工作方面取得的重大成果。”江蘇省政府副秘書長、辦公廳主任、參事室主任謝潤盛說。
《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由江蘇省地方志辦公室編纂,鳳凰出版社出版。項目于2008年經(jīng)省委、省政府批準立項,2014年正式啟動實施,2021年底全部出齊。《全書》以清末行政區(qū)劃為標準,同時參照現(xiàn)行行政區(qū)劃,分設省部、府部、小志部和附錄4大板塊,共530多冊。府部設江寧府、蘇州府等8個部分,收錄歷代府志及其所屬各州縣的州縣志。小志部選收部分鄉(xiāng)鎮(zhèn)村志和鹽漕水利、官署、書院等專志。收錄方志古籍種類多、數(shù)量大、范圍廣,是江蘇目前已經(jīng)完成的規(guī)模最大的古籍整理項目,也是全國體量最大的省域舊志整理工程。
由唐宋而民國,集齊舊志650余種
江蘇素有“方志之鄉(xiāng)”的美譽,編修地方志已有2000多年歷史。截至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前,全省累計編纂各種志書約1200種,流傳至今近千種,約占全國現(xiàn)存舊志的1/10左右。但其中許多舊志成書較早,少則近百年,多則上千年,有的紙張老化,破損嚴重,有的已經(jīng)成了孤本、殘本,面臨毀損、失傳的危險。
省地方志辦公室、鳳凰出版社密切合作,堅持高起點定位、高標準制作,精心策劃,精心組織,精心編纂,歷經(jīng)13年的不懈努力和辛勤勞動,搜集唐代至民國期間舊志650多種,分為省部、江寧府部、蘇州府部、常州府部、鎮(zhèn)江府部、揚州府部、淮安府部、徐州府部、直隸州廳部、小志部等10類。其中,不乏名志良志。如省部的《南畿志》“開各省通志之先河”,省部的乾隆《江南通志》被《四庫全書提要》譽為“名作”,省部的民國《江蘇備志稿》是第一次出版。小志部收錄孤本46種,直隸州廳部收錄孤本12種。又如明代弘治年間的《句容縣志》,內(nèi)容細達124目,其詳細程度在全國的縣志中獨占鰲頭。
著名學者、南京大學人文社會科學資深教授、全國古籍整理出版規(guī)劃領導小組成員莫礪鋒指出,“系統(tǒng)梳理、編輯出版江蘇的歷代方志,是對江蘇地域文明的重要溯源,是江蘇建設文化大省的標志性成果,也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及千秋的文化工程。”“《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的問世,是江蘇文化強省、社科強省建設進程中的大喜事。對于延續(xù)地方文脈,弘揚優(yōu)秀文化,具有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修志為用”,影印圖版80余萬幅
著名學者、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教授江慶柏從一個方志使用者的角度闡述了《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的價值。他認為,“方志要發(fā)揮作用,出版是關鍵。”江蘇方志全面記載了江蘇自然與社會各個方面的歷史與現(xiàn)狀,見證了江蘇人開拓、奮斗的歷程,是江蘇重要的資源,也是江蘇重要的財富。《江蘇歷代方志全書》的編纂、出版團隊繼承了兩千年來江蘇學人重視纂修方志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十多年來,奔走于各大藏書單位之間,尋訪舊志,掃描底本。
年復一年,沒有周末、沒有節(jié)假日,長期埋頭故紙堆,以編纂時間較早、內(nèi)容較為翔實豐富、史料價值較高、保存情況較好、名人纂修等為標準,最終集齊唐宋元至晚清民國期間編纂舊志650多種,影印圖版80余萬幅,讓江蘇歷代舊志走出深閣、走向社會,其出版“必將為讀者的使用帶來更多的便利”。對于傳承江蘇區(qū)域文明、延續(xù)江蘇文脈、弘揚江蘇優(yōu)秀文化,將產(chǎn)生重要和深遠的影響。
《江蘇歷代方志全書》(全530冊,影印)
16開,精裝
江蘇省地方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 編
總定價:424000元
相關鏈接
組稿:鳳凰君
排版:小由
統(tǒng)籌:鳳凰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