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能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增能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一、基本知識點:
增能(empowerment)
1、巴巴拉?索羅門(Barbare Soloman)1976年出版的《黑人的增能:被壓迫社區里的社會工作》首先提出了增能的概念
2、社會工作真正進入“增能時代”是在1980年左右
二、增能社會工作的基本假設
1、個人的無力感是由于環境的排擠和壓迫(無力感的三個來源:負向評價、負面經驗、無效行動)
2、社會環境中存在的障礙使人無法發揮能力,但障礙可以改變
3、服務對象有能力、有價值
4、社會工作者與服務對象之間是一種合作關系
三、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
1、從倫理價值的角度強調推動社會正義,尊重服務對象的自決和自我實現
2、干預認可:
來自各個方面對干預計劃可能出現的允許范圍。社會工作者應盡可能在各方允許的范圍內為服務對象爭取更多的幫助資源。
3、在概念框架方面,增能理論認為:
能力不是稀缺資源,經過人們的有效互動,人們的能力可以不斷增強。這里的能力發生在三個層面:個人層面、人際關系層面、環境層面
4、助人過程的注意方面:
(1)協同的伙伴關系;
(2)重視服務對象的能力而非缺陷
(3)維持人與環境這兩個工作焦點
(4)確認服務對象是積極的主體,告知其權利、責任、需求及申訴渠道
(5)以專業理論為依據,有意識選擇長期“缺乏能力”的人或社區為服務對象
五、增能理論在社會工作中的應用
1、巴巴拉?索羅門提出從四個方面幫助服務對象提高自己的能力
(1)協助他們確認自己是改變自己的媒介;
(2)協助他們了解社會工作者的知識和技巧是可以分享和運用的
(3)協助他們認識社會工作者是解決問題的伙伴,而他們自己是解決問題的主體
(4)協助他們明確無力感是可以改變的
2、在增能社會工作中,社會工作者應避免以權威的姿態出現;伙伴關系;分享能力;對話。
3、在與服務對象的關系中,增能取向的社會工作者角色多元,但最基本的角色是伙伴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