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育苗地:宜選擇排水和透氣性良好、肥沃的砂質(zhì)壤土。
2,育苗方法:用扦插繁殖、分株繁殖和組織培養(yǎng)。
(1)芽插繁殖
插芽選擇和截取:從茁壯結(jié)實的母株上切取連著莖稈的新頂芽,長5-10厘米,置陰涼處,夏季放置4~5小時,秋冬季放置1-2天,使切口略收縮干燥,這樣可防止腐爛和促進新根發(fā)生,然后將芽扦插在搭有蔭棚的苗床上。芽插季節(jié):一般多在春夏之間。
芽插方法:在整好的苗床上,按株行距50×50厘米,插深3~4厘米,插后20天左右即可發(fā)生新根。
(2)分株繁殖
分株苗的選擇:蘆薈的地下莖能發(fā)生幼芽,向四周分藥而形成許多新株。分株時,將母株周圍分藥出來的新株,連根挖取,并與母株的地下莖切斷,即可栽種。繁殖季節(jié):一般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進行。
(3)組織培養(yǎng):將外植體經(jīng)常規(guī)消毒后,接種于MS培養(yǎng)基+BA 0.5~3 mg/L + NAA 0.01~0.5 mg/L,2-3周后,外植體上開始形成大量愈傷組織或少量叢生芽,將它分離轉(zhuǎn)移到MS + BA 0.5~1 mg/L+ NAA 0.01 mg/L+ GA3,0.2~1 mg/L,1周后便開始形成大量叢生芽;將其分離后,單株轉(zhuǎn)移至培養(yǎng)基MS+IBA 0.2~0.4mg/L +CCC 1 mg/L,3周就能形成完整植株。
3·育苗地管理
(1)遮蔭:苗床要搭設蔭棚遮蔭。
(2)淋水:在未生出根之前,不要澆水,夏季天熱干燥時必須淋水,但不宜過于潮濕。注意排除積水,以免爛根。
(3)除草施肥:苗床要勤除雜草,植株成活后,適當施有機肥,促使幼苗生長,培育壯苗。
1,種植地:宜選陽光充足、排水良好、肥沃、富有石灰質(zhì)的壤上和砂質(zhì)壤土的緩坡地為宜。定植前耕翻土地,每畝施有機肥和土雜肥2500公斤作基肥,然后起畦,畦寬1~1.2米,長視地形而定。過濕過粘的土壤易遭病蟲害,不宜栽種。
2,種植時間:露地栽植,應在春季氣溫回升,不受低溫霜凍威脅時進行。
3·種植密度:株行距隨植株大小而定,用分株繁殖的苗木,高達8~16厘米,株行距為45 × 45或50 × 50厘米,用頂梢培育的較大苗木,植距還可適當寬些。每穴栽1~2株。
4·種植方法:從苗床挖起的苗木,可將其根部浸漬在廄肥粘土的混合物內(nèi),剪去一部分過長的根。定植時將根系舒展,覆土壓緊,如土壤干燥需澆定根水,然后在上面再培干土,或用細小樹枝遮蔭。
5·種植地管理
(1)澆水排水:夏季干旱時,要適當澆水,每周2-3次,不宜過于潮濕,雨季注意排除積水,積水10小時以上,會因氧氣不足使根部腐爛。
(2)松土除草:生長期間要勤松土和除草,每年至少2~3次。結(jié)合除草同時松土和培土,保護根部。
(3)施肥:為促進植株生長,應及時施用人糞尿,每畝施人糞尿1000~1500公斤,促進壯苗高產(chǎn),冬季增施磷鉀肥,如骨粉、堆肥等。采收葉子后宜追礦質(zhì)肥和遲效有機肥,使它能不斷吸收養(yǎng)分。凡能增加土壤酸性的肥料,應該避免使用,或者施用石灰加以中和。
(4)防凍:為了增強植株的抗寒力,秋季應減少淋水,避開傍晚澆水,在進入霜凍前,應停止施氮肥。低溫季節(jié)要注意防寒,以免受凍害死亡。
蘆薈生長粗放,抗病蟲性強,栽培中罕見病蟲害。但要適當防止炭疽病的發(fā)生。
炭疽病:多在連續(xù)陰雨、陽光不足、土壤積水和管理不善的情況下發(fā)生。由真菌引起,發(fā)病后,葉片病斑近圓形,褐色,有時病斑龜裂。防治方法:0采用綜合防治,選好地,加強田間管理,增強抗病能力;②用1:1:100的波爾多液噴霧。蚜蟲:危害花和蕾。防治方法:用40%樂果乳油1500倍液噴殺。
采收蘆薈種植2-3年后即可收獲。在蘆薈葉片生長旺盛期,選擇低部與中部發(fā)育良好的葉片,分批采收,絕對不可采去梢尖上的嫩葉,嫩葉要留足8~9片。
加工由于產(chǎn)地、采收季節(jié)和用途的不同,加工工藝亦不同,常用的工藝有:(1)將采下的葉片,切口向下,直放于木槽或其它盛器中,取其流出的汁液干燥即可。或?qū)⒏钕碌孽r葉片,切口向下,直放于盛器中,取其流出的液汁干燥即成。(2)將葉片洗凈,用手工或機器橫切成片,加入與葉片同重量的水,用猛火煎煮3-4小時,再用紗布過濾,把澄清的過濾液放入鍋中加熱蒸發(fā)至稠粘狀,倒入模型內(nèi)烘干或在太陽下曝曬至干,即為藥用蘆薈膏。(3)目前加工食品的工藝是:①將采上的葉片洗凈;②分離葉皮葉肉;③粉碎葉肉,除去粗纖維,勻化,用防腐劑固定;④粉碎葉皮,除去粗纖維,勻化,減少液汁中的蒽醒,消毒液汁,用防腐劑穩(wěn)定;⑤合并葉肉液和葉皮液即成食用蘆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