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蔬菜的直播
(1)播種期。主要根據蔬菜種類、氣候條件、栽培方式及收獲時期等因素確定。主要原則是把蔬菜生長發育的旺盛期和器官形成期安排在氣候條件適宜的時候。
(2)播種方式。播種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種。
撒播。把種子均勻地撒在畦面上,然后按種子的大小覆蓋一定厚度的細土。如適于密植的速生綠葉蔬菜、小蘿卜、韭菜、大蔥苗等。這種方式較省工,并能充分利用土地,但間苗、除草等較費工,用種量也較大。
條播。將蔬菜種子播種在按行間距開的溝內,然后覆蓋一定厚度的土。這種播種方式適合生長期較長、需要營養面積較大和多次中耕除草的蔬菜,如大白菜、蘿卜、根用芥菜等。此方式播種深度較一致,種苗集中于行內便于管理,用種量也較少。
穴播也稱點播。播種時先按行距和株距開穴,每穴播種子1粒或多粒,播后蓋土,尤其是播種已發芽的種子,更應立即蓋土。這種方式適合生長期長、需要營養面積大的蔬菜,如大白菜、大型蘿卜、瓜類、豆類、馬鈴薯、芋、山藥、姜等。這種方式用種量最少,種苗分布均勻,也便于田間管理。
蔬菜播種有干播與濕播兩種。干播是先播種后澆水,濕播是先澆水后播種。還有手工播種及機械播種之分。
(3)播種量。蔬菜播種量的大小,與蔬菜種類、種子質量、播種方式、栽培密度、播種季節等條件有關。
(4)播種深度。與種子大小、土壤質地、種子發芽與否、土壤溫濕度等因素有關,一般蓋土厚度為種子直徑的5-7倍。
2,間苗與定苗
首先是去掉多余苗和過于密集的苗,及早淘汰病苗、劣苗及雜苗,使留下的苗有充分的營養面積及生存空間,以改善肥、水、光、溫、氣等條件。間苗不能一次完成,一般要進行2-3次。最后一次間苗,因保留的苗不再移動,故稱定苗。間苗次數的多少,依蔬菜種類的不同而異。
如十字花科的蘿卜和大白菜穴播時,在子葉展開后就進行第一次間苗,每穴留3-5株。第二次間苗,在2-3片真葉時進行,每穴留2-3株。最后一次間苗即定苗在4-5片真葉時進行,每穴只留1株。其他蔬菜,如黃瓜、番茄、萊豆及豇豆等,間苗次數相對較少。對菠菜、茼蒿、茴香、克菜、黃荽等高密度栽培的蔬菜,也應及時進行1-2次間苗,以保每株都能正常地生長發育。
1,定植時期
寧夏各地的無霜期一般在120-165天,因而茄果類、瓜類、菜豆、虹豆等喜溫蔬菜都應終霜后,10厘米處地溫穩定達到1015℃C時定植。秋季栽培,以初霜為界,在初霜前能結束收獲的時期定植。如番茄、萊豆、豇豆及黃瓜,可于初霜前3個月左右定植。耐寒性及半耐寒性的蔬菜在寧夏不能霜地越冬,多在春季土壤解凍后,10厘米處地溫達到5-10℃時定植。如春甘藍、洋蔥、萵筍和芹菜等春季于4月間定植,秋季多在6月下旬至7月初定植。因甘藍和洋蔥受低溫影響容易先期抽墓,所以在春季定植時一定不宜過早,要選擇在溫度適宜時再定植。
適宜定植的秧苗大小,依蔬菜種類的不同而異。一般葉菜類5-6片真葉展開時為定植的時期。豆類的根系再生力弱,一般是第1對真葉展開后就需定植。瓜類的根系也屬不耐移植的,一般是第4-5片真葉展開時定植。茄果類的根系再生力強,可在第1穗花將要開放時定植。尤其是北方,在春季為避免晚霜危害,又要提早收獲,所以都是以大苗定植。
定植時的天氣與緩苗快慢有密切關系。早春季節定植,要選擇無風、晴天的上午進行,以便定植后不致因澆水降低地溫太多而影響緩苗。夏季定植宜在陰天或下午氣溫較低時進行,以避免高溫對秧苗的危害。
2,定植密度
蔬菜的定植密度,因種類和栽培條件而千差萬別。如栽培密度小的西瓜、南瓜及冬瓜等,每畝只定植500-1000株,而栽培密度大的油菜,每畝需定植1萬株以上,種植的韭菜則每畝栽苗達3萬株之多。確定定植密度的基本原則是合理密植。
3,定植方法
一般先按行株距開溝或穴,再把分級選定的苗運往田間,均勻地擺在定植溝或穴的旁邊。栽苗時,先脫去營養缽,把苗坨放入溝或穴內,隨即覆土。栽苗的深度也因種類不同而異。有的需保持原來的深度,如油菜、茄子、番茄、瓜類等栽植深度宜稍深,大蔥、甜椒等多栽于溝內,還需培土加深。定植覆土后需立即澆水,也可在溝、穴內先灌水后將苗坨穩在泥水中,水滲入土壤后(一般經1-2天)再覆土,這種定植方法稱水穩苗。水穩苗定植,下部根系能與土壤密接,上部土壤疏松,通氣、保?、增溫效果明顯,緩苗也快。但此法要求較高的定植技術。機械定植的程序是開溝、栽苗、覆土、鎮壓及灌水,效率及質量都較好,但需用機械設備及較高的技術。
1.中耕
農業生產的免耕法已得到廣泛應用,但大多數蔬菜作物需要間苗、定苗或移苗、定植以及多次灌溉,仍然需中耕除草,才能獲得高產。中耕除草,可減少雜草,以免與蔬菜爭水、爭肥、爭光。冬季及早春中耕有利于提高土溫,促進蔬菜根系發育。同時也可切斷表土的毛細管,減少毛細管水的蒸發而起到保摘的作用。
由于蔬菜的種類不同,蔬菜的再生與恢復能力有所差異,中耕的深度也有所不同。番茄等根的再生能力強,切斷老根后容易發生新根,可增加根系的吸收面積,宜深中耕。黃瓜、蔥蒜類根系較淺,根受傷后再生能力較差,宜淺中耕。苗小時中耕不宜太深,株行距小的中耕宜淺些。一般中耕深度為3-5厘米或10厘米左右。
2·除草
在一般情況下,雜草生長的速度遠遠超過栽培的蔬菜,而且生命力極強,如不加以限制,很快就會壓倒蔬菜的生長。雜草除了奪取作物生長所需要的水分、養分和陽光外,而且常常是病蟲害潛伏的場所。許多害蟲是在雜草叢中潛伏過冬的,如為害十字花科蔬菜的猿葉蟲和黃條跳峽等,十字花科的許多雜草還滋生白菜根腐病菌和白銹病病菌。此外,還有一些寄生性的雜草,如菟絲子能直接吸收蔬菜作物體內的養料,因而要及時除草。
除草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即人工除草、機械除草及化學除草。人工鋤草效率低。機械除草比人工除草效率高,但只能除去行間的雜草,株間的雜草因與蔬菜距離近,用機械容易傷苗,故還需用人工輔助除草。
化學除草是利用化學藥劑防除雜草,化學除草劑按其對植物的作用方式,可分為選擇性的(只殺死雜草而對作物無害)和非選擇性的(作物、雜草都能殺死)兩種。按除草劑在植物體內能否移動,可分為觸殺型(在植物體內不能移動,對雜草起局部觸殺作用)和內吸型(在植物體內可移動)兩種。
3.培土
培土即在植株生長期間將行間的土壤分次培于植株的基部,往往與中耕除草結合進行。培土對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作用。大蔥韭菜、芹菜、石刁柏等蔬菜,培土后可以促進其植株軟化,提高產品質量。馬鈴薯、芋、生姜等蔬菜,培土后可以促進地下莖的形成。容易發生不定根的番茄、南瓜等,培土后能促進不定根的發生,擴大根系吸收面積。
此外,培土還可以防止植株倒伏,起防寒、防熱等多方面的作用。近年來,在露地甜椒和地膜馬鈴薯種植中推廣的“清溝壅土技術”,就是把畦溝中的泥土鏟起覆在甜椒或馬鈴薯的定植行上,不僅加深了畦溝深度,保證灌水時“小水勤澆”的原則,使灌溉水不漫到壟(畦)面上,防止土傳病害的發生蔓延,而且還可以降低6月以后夏季的地膜下土壤高溫,保護根系不致早衰。
整枝與支架是調整蔬菜植株的主要措施,可使田間通風透光良好,提高蔬菜植株對光能的利用率,平衡營養器官與產品器官的生長,減少病蟲危害,有利于增加單位面積上的株數,提高前期產量及總產量,改進產品的商品品質。
1,摘心及打杈
摘除植株的頂芽叫摘心(指頭),摘除側芽叫打權。番茄、瓜類、豆類等蔬菜,若任其自然生長,則枝蔓繁盛,而結果不良。摘心的時期,依蔬菜生長發育的特性不同而異。如番茄是在最后一穗果開花后留2-3片葉摘心。南瓜、冬瓜、西瓜在坐瓜后,留一定數量的葉片摘心。黃瓜以主蔓結瓜為主的品種,在最后一瓜開花后,留1-2片真葉摘心;以主側蔓結瓜的品種,當主蔓長到20-30片真葉后摘心。瓠瓜、甜瓜等都用側蔓結瓜,多在第4-8片真葉時摘心,以促進側蔓早抽生、早開花、早結果。
打權的多少及時期,也因蔬菜的生長習性及栽培目的的不同而異。如番茄,側芽全部摘除,只留主干延長生長,稱單干整枝;留下第一穗果同節的側芽與主干同時生長,稱雙干整枝。打權的時候,原則是有權就打。因側芽的發生及生長速度時有變化,不易規定準確的時期,一般是當側芽長到5-10厘米長時進行。這時側芽既幼嫩又有一定大小,便于操作,同時可減少對根系的抑制影響。
2.摘葉
蔬菜植株下部的老齡葉,尤其是黃化或有病的葉片,應及時摘除,以利通風透光,集中肥水供應,促進壯齡葉的同化功能。
3,疏花疏果
有些蔬菜,如大蒜、馬鈴薯、藕、豆薯及百合等,摘除地上部的花器官,有利于地下器官的肥大。對番茄、西瓜、冬瓜、甜瓜、南瓜等,疏除其多余的花果及畸形果或有病果,可以促進留下的果實更好地發育。
4.保花保果
有些蔬菜在高溫、低溫、保護地內等不利于授粉、受精的條件下,需要保花保果。如番茄常用生長素保果,對瓜類作物多進行人工授粉保果,對果菜類采取整枝、支架和肥水控制等栽培措施,都有保花保果的作用。
5.壓蔓支架
南瓜、冬瓜、西瓜等瓜類蔬菜的蔓伏地生長,為使其枝蔓分布均勻,受光良好,防風折傷,要進行壓蔓。壓蔓后會發生不定根,這可進一步增強其根系吸收的能力。壓蔓的次數、時期及方法因種類及具體條件的不同而異,一般都是結合整枝進行的。
支架對黃瓜、番茄、萊豆、虹豆及山藥等蔓生蔬菜,可以增加密度,提高葉面積系數,增強光合能力,減少病害等。支架都須在蔬菜抽蔓之前支好。支架的形式,有高有低,有單架、三角架、四角架、單籬架、人字架、棚架等,所用材料有竹竿、木棍或麻繩及塑料繩,也有用鐵絲網的。